2011年教育学原理考研测试题及答案二
一、选择题
1.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赞科夫
B.乌申斯基
C.巴班斯基
D.维果斯基
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
A.活动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学校教育
D.道德内化
3.创立“发现法”教学的是( )
A.瓦·根舍因
B.斯金纳
C.布鲁纳
D.洛扎洛夫
4.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 )
A.访问者及介绍人的被信任程度,可能使被试的反应失真,使调查资料产生较大误差.
B.访谈调查常常是个人之间进行的,样本的代表性不会影响访谈调查的资料价值.
C.遗失被试的资料可能会造成取样的偏差.
D.对调查对象的群体资料必须有明确的了解,这样才能群体的基本单位.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遗传素质
B.教师水平
C.父母培养
D.后天学习
6、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比较灵活且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观察方法是( )
A.教育实验观察
B.严格控制的观察
C.全结构式观察
D.教育现场观察
7.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A.家长的配合
B.学校领导的积极配合
C.教师的实际水平
D.学生的实际水平
8.《学记》中提出 “长善救失”体现了( )
A.知行统一的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9、 战国后期,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文献是(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10、在教育史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普鲁士
11.夸美纽斯为6-12岁的儿童设计的学校是( )
A.国语学校
B.拉丁语学校
C.小学
D.母育学校
12、“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
A.礼乐教育
B.军事教育
C.文化知识教育
D.科学知识教育
13、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备于( )
A.魏晋南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14、明代书院在宋元基础上又具有了新的职能,即()
A.藏书
B.供祀
C.育才
D.议政
15.泛爱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巴泽多
C.赫尔巴特
D.卢梭
二、简答题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2.简述苏格拉底教学法
3.简述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三、分析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CBD
6-10:DCDDD
11-15:BACDB
二、简答题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
【参考答案】:课程文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即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跟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在于:第一,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第二,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三,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
2.简述苏格拉底教学法
【参考答案】: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优点:该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局限:1、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2、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3、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3.简述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参考答案】:(一)相同点
两人在人性上的主张虽然不同,但都承认人的个性,而且都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个性。孟子认为人不为善的原因是自暴自弃,荀子也认为人不为善的原因是不肯去做。孟子主张性善,荀子虽主张性恶,但在对教育改变人的作用上也持乐观态度,认为环境可以改变人,能使人性变善。
(二)不同点
孟子认为人性中的仁、义、礼等善端是生而有之的,荀子主张人生来性恶,其善者伪也。孟子认为人的理性具有最高的指导力,依其指导演进自然合乎道德,不必施加外力。荀子认为理性并不是最高的指导力,必须进行礼仪修养的教育,逐渐达到善的境界。
三、分析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参考答案】:(1)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首先,教育是一种公共资源,其分配有别于商品,如果分配不同平将会造成政府形象和作用的扭曲,触及社会公正的底线;其次,经研究,教育具有通过促进社会流动和改变收入分配,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居于弱势的社会群体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教育不公平将阻塞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通道;第三,教育具有复制和放大现有社会秩序的作用,教育的不公平能使现有的社会不公平加剧并使其范围扩大,不公平的教育将大规模地再生产社会不公平;第四,教育凝结着社会对未来的期望,是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也是人发展的起点。因此,教育不公平既是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公平的反映,又不同于社会其他领域的不公平,会损害公众对社会发展的预期,更容易使社会心理失衡。
(2)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教育机会公平。它的一个极端是教育机会均等,但在现有条件下,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谁能享受这些教育资源要有相应的选择机制。选择标准是什么?是经济实力还是考试成绩?另一个是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的差异,但是不应该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
(3)当今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从表面上看,主要集中反映于某些“点”上。例如农村初中生辍学、中学阶段的择校、不同省区高考分数线的差异、城市打工者子女入学及某些教育腐败等。这些问题是显性的,直接与某些人群的利益相关,对社会心理具有相当大的冲击力,反映的是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如果从系统、全面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我国当前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阶层差异明显。
(4)在教育机会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理论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一种观点主张,从实现社会公平的理想出发,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公平为最高原则。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应当把受教育者看成是社会成员的权利,全体学龄儿童必须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机会。为实现此目标,社会应当不遗余力地扩大教育机会,增加教育投资总量,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绝对等地分摊到所有学龄人口身上,从而实现教育机会的完全平等。这种观点被人们认为是带有强烈的平等主义倾向。第二种观点认为,必须以效率为最高原则,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应绝对服从经济效率的需求。这种观点主张,只有生产力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教育的公平才能保障,否则就没有解决公平问题的物质基础。第三种观点主张,公平与效率并重、互相兼顾。这种观点认为,效率是改善社会公平状况的物质保证。反过来,公平又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保证。没有效率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没有公平也不会有真正的效率。二者相互制约和依存。
总之,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使得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追求的方向。
编辑特别推荐:
2010年法硕刑法辅导之绑架罪常识专题
2010年法硕刑法辅导之辩护人常识专题
2010年法硕刑法辅导之避险过当专题
2010年法硕刑法辅导之剥夺政治权利常识专题
2010年法硕刑法辅导之洗钱罪常识专题
2010年法律硕士辅导房屋拆迁常识专题
更多优质信息请访问:考试大法律硕士站 考试大法律硕士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