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政治新增知识点模拟题及答案
2012-12-26来源/作者:卫凯点击次数:398
本文导航
1.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B)
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
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
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
新增考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作用。
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
A.人的实践活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先知先觉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3.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新增考点: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4.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BC)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增考点:原因与结果。
5.在现实生活中,今天的现实是由过去的可能发展而来,现在的可能也可以发展为明天的现实。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所谡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现实性作为哲学范畴,不是孤立的、凝固地确认个别事实和理象的实际存在,而是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着的客观事物、现象的综合。现实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它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引起将来的“现实”的原因、现实性体现着事物联系和发展纵横两方面的整体性质。
现实性和必然性相联系。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是由它内部的深刻必然性决定的。在事物发展中只有必然的东西,才会或将会成为现实的。一个事物尚未出现时还不是现实的。但只要它合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迟早一定会变为现实。反之,一个事物当今还是现实的,但只要它丧失了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就迟早一定会变为不现实。由于必然性总要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因此在必然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中,都要受到偶然性的影响,也无法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干扰。它可能比较顺利地较早地变为现实,也可能因遇到较大的困难和曲折而较迟地变为现实。同时,现实的某些具体特点、细节、又受偶然性的影响。
新增考点:可能性与现实性。
6.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些是不正确的(B)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C.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对于善与恶性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新增考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C)
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
B.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C.实现共同富裕
D.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新增考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下列关于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BC)
A.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指的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功能、手段和方式
B.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C.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属于宏观调控体系,相应的法律以及行政手段也可以是宏观调控手段
D.扩大消费需求、治理需求过热更多应当通过市场行为调控
E.控制经济总量平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独有经济运行特点
新增考点: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1. 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尝试中,毛泽东鉴于苏联经验,提出的重要思想有(CDE)
A.发展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B.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关系
C.“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
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尊重价值规律
E.“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新增考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2.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我党注意到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发展商品经济。
【答案要点】
正确。
早在1958年,针对一些人取消商品经济的论断,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同时,他还提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他结合我国当时的情况,指出我国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本质差别,提出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任务。毛泽东还肯定了斯大林说的“决不能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某种不依赖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自在的东西”这一论断,进一步提出判断商品生产的性质的标准。这个判断标准就是:“商品生产,要看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毛泽东十分清楚地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两个条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范围,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价值规律进行了探索,奠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
新增考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范围,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价值规律进行了探索,奠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
材料1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2
“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简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2)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释重新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在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全国即将解放的前夕,共产党探索了在执政条件下如何进行党的建设的探索。这些基本探索概括起来有:如何在执政条件下,防止和约束权力;如何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如何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而解放前夕较为集中的问题是如何教育全体党员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当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做法对于解放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2)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奢侈腐化、满足现状等思想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都要求我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只有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我们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新增考点:“两个务必”的提出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增长给中国人带来的福利毋庸赘言的,2002年中国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2476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是1978年的5.3倍和4.7倍。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世界银行2000年底公布的数据看,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竭损失、二氧化碳污染损失、矿产耗竭损失、森林耗竭损失等)占GDP的比重惊人,70年代初,占GDP的6%—7%,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损失达到峰值,高达GDP的30%。
——《南方周末》2004年03月12日
材料3
深圳市政府宣布要推迟到2010年才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迟呢?因为深圳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要开始调整。除了GDP之外,他们还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覆盖率,关于就业率,关于社会治安案件的破案率,也关于包括城市规划当中规划到位的实现情况,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等,这些指标的确定意味着不仅仅是组织部门在考核深圳官员,也有老百姓在考核;深圳的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增长,还有社会就业等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指标。浙江湖州市最近也把社会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环境保护等纳入到其对干部的政绩评价指标中。
——《央视国际》(2004年03月01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解释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②根据材料2回答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③根据材料1、2、3说明,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答案要点】
①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各种资源的价格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成本,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的成本,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新增考点: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下面哪些属于“五个统筹”(ABD)
A.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B.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C.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E.统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
新增考点:五个统筹。
材料1
中国工程院进行的一个咨询项目显示:在中国西北,生活在水环境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的人口数量,已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791%。严重污染的地区包括黄河干流、渭河干流、疏勒河流域以及伊犁河流域21个城市(地区)所在的主要河段,水质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标准,有的已成为黑臭河段。中度污染地区主要有新疆的乌鲁木齐市、甘肃的白银市以及陕西的铜川市等14个城市(地区),水质目前尚可满足工农业生产要求,但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而且基本已无环境容量,若不能控制排污,很快将成为严重污染区。尚未明显污染的地区有27个地市,虽然这些水质良好区域的面积占西北地区总面积的598%,但大部分处于荒漠地带,其人口只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209%。
材料2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4月4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说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②根据材料2,结合环境的现状,说明破坏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③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阐述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
①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是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片面经济利益和全面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平衡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的时候,不是把经济发展同环境对立起来,而是有机的协调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是要保护好。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新增考点:可持续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据统计,我国从1990年到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约为189亿,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大约占145%。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只占46%。大约有36%的新生劳动力还达不到初级技师所要求的文化程度。越是高素质的人才越是匮乏,占人口的比例只为0.51%左右,仅是日本的1/10,新加坡的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全球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排名中,我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排在倒数第一、二、四名。
材料2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亿万人才,呼唤亿万人才,造就亿万人才,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请回答:
①材料1反映我国人才存在哪些问题?
②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③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如何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答案要点】
①我国社会既存在着人口资源丰富和人才资源缺乏间的矛盾,又存在着人才资源结构性的矛盾:一是人才的基础平台不坚实,二是高级人才严重不足,三是人才结构需要调整。这些矛盾既对人才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人人成才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②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亿万人才,呼唤亿万人才。人才强国战略是基于中国国情、党的使命和时代要求提出来的,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成果。首先,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力资源大国,唯有将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其次,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唯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获得长远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和吸引大批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领导人才。
③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新增考点:人才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材料2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材料3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对此,全党同志务必高度重视,坚决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和消极畏难的情绪,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增强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继续坚持不懈地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抓紧抓好。
——******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回答我们如何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2)根据材料2,简述世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3,简述中国政府解决人口和资源矛盾的思路。
【答案要点】
始终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及时修正和完善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1)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自然界的内部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但要始终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及时修正和完善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2)世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生存受到威胁。
(3)我国政府解决人口和资源矛盾的思路主要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口的增大与资源和环保相协调。
新增考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结合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试述中国和平崛起对于世界的意义。
【答案要点】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新增考点:中国和平崛起对于世界的意义。
- 第1页:马哲新增考点及试题
- 第2页:马经新增考点及选择题、毛概新增考点及选择题
- 第3页:毛概新增考点及材料分析题
- 第4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一
- 第5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二
- 第6页: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新增考点及试题
1.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B)
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
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
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
新增考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作用。
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
A.人的实践活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先知先觉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3.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新增考点: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4.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BC)
A.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增考点:原因与结果。
5.在现实生活中,今天的现实是由过去的可能发展而来,现在的可能也可以发展为明天的现实。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所谡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现实性作为哲学范畴,不是孤立的、凝固地确认个别事实和理象的实际存在,而是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着的客观事物、现象的综合。现实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它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引起将来的“现实”的原因、现实性体现着事物联系和发展纵横两方面的整体性质。
现实性和必然性相联系。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是由它内部的深刻必然性决定的。在事物发展中只有必然的东西,才会或将会成为现实的。一个事物尚未出现时还不是现实的。但只要它合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迟早一定会变为现实。反之,一个事物当今还是现实的,但只要它丧失了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就迟早一定会变为不现实。由于必然性总要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因此在必然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中,都要受到偶然性的影响,也无法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干扰。它可能比较顺利地较早地变为现实,也可能因遇到较大的困难和曲折而较迟地变为现实。同时,现实的某些具体特点、细节、又受偶然性的影响。
新增考点:可能性与现实性。
6.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些是不正确的(B)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是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C.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对于善与恶性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新增考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编辑推荐:
2012年考研政治马哲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测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毛概章节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考研全程规划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马哲新增考点及试题
- 第2页:马经新增考点及选择题、毛概新增考点及选择题
- 第3页:毛概新增考点及材料分析题
- 第4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一
- 第5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二
- 第6页: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新增考点及试题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C)
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允许私有财产的存在
B.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C.实现共同富裕
D.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新增考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2.下列关于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BC)
A.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指的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功能、手段和方式
B.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C.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属于宏观调控体系,相应的法律以及行政手段也可以是宏观调控手段
D.扩大消费需求、治理需求过热更多应当通过市场行为调控
E.控制经济总量平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独有经济运行特点
新增考点: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1. 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尝试中,毛泽东鉴于苏联经验,提出的重要思想有(CDE)
A.发展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B.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关系
C.“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
D.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尊重价值规律
E.“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新增考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2.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我党注意到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发展商品经济。
【答案要点】
正确。
早在1958年,针对一些人取消商品经济的论断,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同时,他还提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他结合我国当时的情况,指出我国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本质差别,提出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任务。毛泽东还肯定了斯大林说的“决不能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某种不依赖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自在的东西”这一论断,进一步提出判断商品生产的性质的标准。这个判断标准就是:“商品生产,要看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毛泽东十分清楚地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两个条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范围,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价值规律进行了探索,奠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
新增考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范围,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价值规律进行了探索,奠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
编辑推荐:
2012年考研政治马哲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测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毛概章节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考研全程规划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马哲新增考点及试题
- 第2页:马经新增考点及选择题、毛概新增考点及选择题
- 第3页:毛概新增考点及材料分析题
- 第4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一
- 第5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二
- 第6页: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新增考点及试题
材料1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2
“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简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2)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释重新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在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全国即将解放的前夕,共产党探索了在执政条件下如何进行党的建设的探索。这些基本探索概括起来有:如何在执政条件下,防止和约束权力;如何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如何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而解放前夕较为集中的问题是如何教育全体党员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当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做法对于解放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2)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奢侈腐化、满足现状等思想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都要求我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只有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我们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新增考点:“两个务必”的提出
编辑推荐:
2012年考研政治马哲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测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毛概章节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考研全程规划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马哲新增考点及试题
- 第2页:马经新增考点及选择题、毛概新增考点及选择题
- 第3页:毛概新增考点及材料分析题
- 第4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一
- 第5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二
- 第6页: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新增考点及试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增长给中国人带来的福利毋庸赘言的,2002年中国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2476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是1978年的5.3倍和4.7倍。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世界银行2000年底公布的数据看,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包括能源耗竭损失、二氧化碳污染损失、矿产耗竭损失、森林耗竭损失等)占GDP的比重惊人,70年代初,占GDP的6%—7%,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损失达到峰值,高达GDP的30%。
——《南方周末》2004年03月12日
材料3
深圳市政府宣布要推迟到2010年才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迟呢?因为深圳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要开始调整。除了GDP之外,他们还提出了关于社会保障覆盖率,关于就业率,关于社会治安案件的破案率,也关于包括城市规划当中规划到位的实现情况,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等等,这些指标的确定意味着不仅仅是组织部门在考核深圳官员,也有老百姓在考核;深圳的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增长,还有社会就业等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指标。浙江湖州市最近也把社会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环境保护等纳入到其对干部的政绩评价指标中。
——《央视国际》(2004年03月01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解释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②根据材料2回答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③根据材料1、2、3说明,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答案要点】
①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新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考核各级干部;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各种资源的价格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成本,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的成本,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新增考点: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下面哪些属于“五个统筹”(ABD)
A.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B.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C.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E.统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
新增考点:五个统筹。
编辑推荐:
2012年考研政治马哲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测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毛概章节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考研全程规划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马哲新增考点及试题
- 第2页:马经新增考点及选择题、毛概新增考点及选择题
- 第3页:毛概新增考点及材料分析题
- 第4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一
- 第5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二
- 第6页: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新增考点及试题
材料1
中国工程院进行的一个咨询项目显示:在中国西北,生活在水环境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的人口数量,已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791%。严重污染的地区包括黄河干流、渭河干流、疏勒河流域以及伊犁河流域21个城市(地区)所在的主要河段,水质已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标准,有的已成为黑臭河段。中度污染地区主要有新疆的乌鲁木齐市、甘肃的白银市以及陕西的铜川市等14个城市(地区),水质目前尚可满足工农业生产要求,但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而且基本已无环境容量,若不能控制排污,很快将成为严重污染区。尚未明显污染的地区有27个地市,虽然这些水质良好区域的面积占西北地区总面积的598%,但大部分处于荒漠地带,其人口只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209%。
材料2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4月4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1说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②根据材料2,结合环境的现状,说明破坏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③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阐述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
①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关系,是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片面经济利益和全面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平衡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的时候,不是把经济发展同环境对立起来,而是有机的协调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是要保护好。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新增考点:可持续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据统计,我国从1990年到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约为189亿,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大约占145%。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只占46%。大约有36%的新生劳动力还达不到初级技师所要求的文化程度。越是高素质的人才越是匮乏,占人口的比例只为0.51%左右,仅是日本的1/10,新加坡的1/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全球47个国家的国际竞争排名中,我国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熟练工人和熟练劳动力的易获得性,分别排在倒数第一、二、四名。
材料2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亿万人才,呼唤亿万人才,造就亿万人才,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请回答:
①材料1反映我国人才存在哪些问题?
②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③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如何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答案要点】
①我国社会既存在着人口资源丰富和人才资源缺乏间的矛盾,又存在着人才资源结构性的矛盾:一是人才的基础平台不坚实,二是高级人才严重不足,三是人才结构需要调整。这些矛盾既对人才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同时也为人人成才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②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亿万人才,呼唤亿万人才。人才强国战略是基于中国国情、党的使命和时代要求提出来的,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成果。首先,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力资源大国,唯有将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其次,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唯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获得长远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和吸引大批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领导人才。
③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新增考点:人才问题。
编辑推荐:
2012年考研政治马哲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测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毛概章节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考研全程规划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马哲新增考点及试题
- 第2页:马经新增考点及选择题、毛概新增考点及选择题
- 第3页:毛概新增考点及材料分析题
- 第4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一
- 第5页:邓论新增考点及试题二
- 第6页: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新增考点及试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材料2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材料3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对此,全党同志务必高度重视,坚决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和消极畏难的情绪,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增强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继续坚持不懈地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抓紧抓好。
——******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回答我们如何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2)根据材料2,简述世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3,简述中国政府解决人口和资源矛盾的思路。
【答案要点】
始终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及时修正和完善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1)自然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自然界的内部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但要始终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及时修正和完善方案,使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
(2)世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生存受到威胁。
(3)我国政府解决人口和资源矛盾的思路主要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口的增大与资源和环保相协调。
新增考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结合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试述中国和平崛起对于世界的意义。
【答案要点】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
新增考点:中国和平崛起对于世界的意义。
编辑推荐:
2012年考研政治马哲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测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毛概章节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考研全程规划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