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自考《大学语文(本)》冲刺模拟试题(2)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是 ( )
A.郑武公
B.郑庄公
C.共叔段
D.姜氏
2.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一文的动人力量主要来自 ( )
A.作者的真挚感情
B.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
C.选择材料的丰富
D.语言的简洁
3.在《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作喻来说明 ( )
A.安排材料要顾全大局
B.选择材料要抓住主旨、切中要害
C.安排结构要周密、严谨
D.提炼主题要正确、新颖
4.培根在他的《论学问》一文中,认为读书为学的目的是 ( )
A.娱乐
B.装饰
C.增长才识
D.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5.茅盾在《香市》中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时,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
A.反衬手法
B.对应手法
C.象征手法
D.暗示手法
6.《张中丞传后叙》全文的最大特色是 ( )
A.议论与叙事并重
B.议论与描写并重
C.议论与抒情并重
D.议论与说明并重
7.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作者李斯先列举缪公广招贤才、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张仪、昭王用范雎的历史事实,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8.《故都的秋》的主旨是赞美北京的秋天,行文中却两次写到江南的秋天,这里用的表现手法是 ( )
A.对比
B.类比
C.衬托
D.象征
9.《种树郭橐驼传》中用种树的道理来说明治民的道理,这种表现方法是 ( )
A.类比
B.对比
C.象征
D.暗示
10.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记叙线索是 ( )
A.西山
B.宴游
C.始得
D.特立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思想是在( )文章里提出来的。
A.《为人民服务》
B.《纪念白求恩》
C.《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D.《愚公移山》
12.《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选自 ( )
A.《史记》
B.《战国策》
C.《左传》
D.《资治通鉴》
13.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里指出:“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小玩艺儿”。这里的“小玩艺”指的是 ( )
A.《钦定二十四史》
B.《鉴略》
C.民不及牛马和等于牛马的地位
D.新近编纂的“历史教科书”
14.《李将军列传》中“射石没镞”的细节描写说明李广性格中的 ( )
A.善射
B.骁勇善战
C.临危不惧
D.处变不惊
15.在李大钊的《“今”》一文中,作者举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为了说明 ( )
A.屈原和林肯的伟大
B.“现在”、“过去”、“未来”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
C.屈原与林肯的命运都是悲剧
D.屈原和林肯都是爱国者
16.下列作品中,属于寓言性传记文的是 ( )
A.《李将军列传》
B.《种树郭橐驼传》
C.《马伶传》
D.《五代史伶官传序》
17.梁启超在《论毅力》一文中,以操舟作比,将“一日而返”、“二三日而返”、“五六日而返”放在一起加以描述,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递进
B.层递
C.类比
D.对比
18.“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出自 ( )
A.《论语》
B.《春秋》
C.《战国策》
D.《史记》
19.下列文章属于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 )
A.《秋水》
B.《答李翊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报刘一丈书》
20.《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西山的高峻,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
A.侧面衬托
B.正面描写
C.对比
D.象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在《选择与安排》中,作者认为一篇完美的作品,在结构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
A.层次清楚
B.轻重分明
C.选材典型
D.语言准确
E.主题鲜明
22.下列警戒性的名句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有 ( )
A.忧劳可以兴国
B.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3.李斯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所列举的辅成秦国帝业的客卿有 ( )
A.百里奚
B.商鞅
C.孙武
D.张仪
E.范雎
24.下列作家常被后人并称的有 ( )
A.老子庄子
B.韩愈柳宗元
C.李白杜甫
D.王安石苏轼
E.元稹白居易
25.庄子《秋水》一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 )
A.对话方式
B.寓言形式
C.援譬设喻、连类而及、层见迭出
D.议论的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
E.排比句、反诘句的配合运用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莫能如:
27.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少:
28.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绝:
29.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
3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
31.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
蕲:
32.瀚海阑干百丈冰。
瀚海:
33.手持尺牒榜乡村。
榜:
34.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
就:
35.苏子愀然。
愀然: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请回答:
A.这里写出了共叔段怎样的性格?
B.郑庄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C.指出这里的中心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起到什么作用?
3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请回答:
A.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
B.这里采用的是怎样的论证方法?
C.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8.阅读下面一段话:
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所以我们只略谈原理,不像一般文法修辞书籍,在义法上多加剖析。“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知道文章作法,不一定就做出好文章。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这是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了。
请回答:
A.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B.“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的道理与中心论点有什么联系?
C.这里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是什么意思?
39.鲁迅小说《风波》的最后一段是: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请回答:
A.为什么说这个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B.九斤老太的“康健”有何象征意义?
C.作者主要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六斤的形象?
五、作文(30分)
参 考 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A 3.B 4.D 5.A
6.A 7.A 8.A 9.A 10.C
11.C 12.C 13.C 14.C 15.B
16.B 17.B 18.B 19.C 2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AB 22.ABCD 23.ABDE 24.ABCE 25.ABCDE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莫能如:没有人能比得上
27.少:稍微
28.绝:横渡
29.随意:任随
30.直:仅,只
31.蕲:同“祈”,求
32.瀚海:沙漠
33.榜:张贴
34.就:靠拢
35.愀然:神色严肃或忧愁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A.写出了共叔段的贪婪狂妄和不断扩张的野心。
B.郑庄公的性格特征是阴险狠毒、藏而不露。
C.中心人物是郑庄公,次要人物是共叔段、公子吕。次要人物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37.A.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B.采用的筛除法。
C.设问、排比。
38.A.文章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
B.这段话印证了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C.意思是说作文之道千变万化,谁都难以说尽,全靠各人在深刻领悟创作规律后的巧妙应用,决定于他的才智与努力。
39.A.小说正文通过辫子风波的正面描绘,反映了农民的愚昧落后;而小说的结尾,则说
明虽然经过了张勋复辟和反复辟的政治风波,但农村仍是死水一潭,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当时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麻木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这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深化。
B.九斤老太的康健,象征着封建、保守、复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C.主要是细节描写。
40.A.一是“胸有成竹”说,即胸中要有鲜活完整的艺术形象;二是“得心应手”说,即要在实践中掌握熟练的艺术技巧。
B.“执笔熟视”:下笔之前要凝神结想:“所欲画者”指的不是实物,而是映视在作者头脑中的鲜活完整的形象。
C.“心识其所以然”,是指心中明白怎样才能这样的道理,“不能然”是指在实践上还做不到这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学之过也”,即缺乏实践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