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法理学)强化训练测试题(201-300)
2012-12-30来源/作者:卫凯点击次数:365
试题201: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关系进行( )的手段。
A: A. 强制性调整 B: B. 规范性调整 C: C. 引导性调整 D: D. 制约性调整 答案: B
试题202:我国法律规定,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包括有( )。
A: A. 未满十八岁的人 B: B.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C: C. 被逮捕的人犯 D: D.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答案: D
试题203:不属于法律实施的是( )。
A: A. 执法 B: B. 司法 C: C. 立法 D: D. 守法 答案: C
试题204:立法程序化、法律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
A: A. 防止公民的非法行为 B: B. 避免执法机关的违法行为 C: C. 防止党派团体的非法行为 D: D. 意味着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时才能立法,从而才能保证立法的质量 答案: D
试题205:社会主义法律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 A. 依靠法律监督机关的有效监督 B: B. 依靠执法机关的严格执法 C: C. 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守法 D: D. 依靠司法机关的强制 答案: C
试题206: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 )。
A: A. 法律制裁 B: B. 行政制裁 C: C. 刑事制裁 D: D. 经济制裁 答案: A
试题207:法律对社会发展能否起进步作用,决定于( )。
A: A. 是否适应一切经济基础的需要 B: B. 是否能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 C. 法律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D: D. 是否适应国家的需要 答案: C
试题208: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适用法律时,( )。
A: A. 就不必考虑形势 B: B. 也应考虑形势 C: C. 必须考虑形势 D: D. 法律必须无条件服从形势 答案: B
试题209: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的关系,应该是( )。
A: A. 政策指导法,法律和政策,两者相辅相成 B: B. 政策高于并大于法,法律必须服从政策 C: C. 法高于大于政策,政策必须服从法 D: D. 政策和法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答案: A
试题210: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 )。
A: A. 法律关系主体 B: B. 法律关系客体 C: C. 法律事实 D: D. 法律关系内容 答案: C
试题211: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 )。
A: A. 法律事实 B: B. 法律关系客体 C: C. 法律关系内容 D: D. 法律关系 答案: B
试题21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 )。
A: A. 社会主义法的基础 B: B. 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C: C. 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基本原则 D: D. 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答案: C
试题213:在法学上,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是( )。
A: A. 法律调整的效率 B: B. 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 C: C. 法律规范的数量 D: D. 法律调整后果 答案: B
试题214: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称之为( )。
A: A. 法律体系 B: B. 立法体系 C: C. 法律部门 D: D. 法律关系 答案: C
试题215:社会主义法是( )。
A: A. 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 B. 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 C. 最初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 D. 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 答案: A
试题216: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 )。
A: A. 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B: B. 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 C. 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D: D. 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答案: D
试题217: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一致的。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
A: A. 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 B. 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 C. 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 D. 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答案: A
试题218:在下列能引起一定的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中,( )属于法律事件。
A: A. 某公民死亡 B: B. 签订房屋买卖合同 C: C. 交通肇事行为 D: D. 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 答案: A
试题219:在特殊情况下,( )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A: A. 公民 B: B. 国家机关 C: C. 社会组织 D: D. 国家 答案: D
试题220:在全部社会规范中,法成为一种最有力的规范是因为( )。
A: A. 它反映了一定的客观规律要求 B: B. 人们自觉遵守 C: C. 它具有国家意志性 D: D. 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答案: D
试题221:在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多少各不相同,但至少要有( )主体。
A: A. 一个 B: B. 两个 C: C. 三个 D: D. 四个 答案: B
试题222:我国适用法律规范最基本的原则是( )。
A: A. 民主集中制原则 B: B. 民族平等原则 C: C.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D: D. 坚持集体领导原则 答案: C
试题223: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公民具有政治上的行为能力的法定年龄是( )岁。
A: A. 十四 B: B. 十六 C: C. 十八 D: D. 二十 答案: C
试题224:违法主体对违法行为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称为( )。
A: A. 法律后果 B: B. 法律责任 C: C. 法律制裁 D: D. 法律处分 答案: B
试题225:社会主义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是( )。
A: A. 司法机关严格适用法律 B: B. 国家各类机关依法办事 C: C. 各级干部模范带头守法 D: D. 全体公民和一切组织自觉守法 答案: D
试题226:社会主义法的遵守的关键是( )。
A: A. 公民守法 B: B. 各民主党派的有效监督 C: C. 党和国家干部模范的遵纪守法 D: D. 执法、司法机关严格地依法办事 答案: C
试题227:某公民死亡,其子女开始继承其遗产,引起该继承关系产生的某公民死亡这一现象,在法律上称为( )。
A: A. 法律事件 B: B. 法律开为 C: C. 不可抗力 D: D. 法律因素 答案: A
试题228:决定公民行为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 A. 能否独立生活 B: B. 智力是否正常、能否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 C: C. 身体有无残废 D: D. 历史是否清楚 答案: B
试题229:就权利本身来看,它( )脱离义务而存在。
A: A. 可以 B: B. 应该 C: C. 必须 D: D. 不可能 答案: D
试题230: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靠( )。
A: A. 社会舆论 B: B. 领导威信 C: C. 自觉遵守 D: D. 国家强制力做保证 答案: D
试题231: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用于具体事件或案件的活动,称为( )。
A: A. 法的遵守 B: B. 法的适用 C: C. 法的解释 D: D. 法的宣传 答案: B
试题232: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之间缔结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间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文件,是国际法的重要法律形式。
A: A. 民族 B: B. 国家 C: C. 社会组织 D: D. 自然人 答案: B
试题23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一项( )。
A: A. 立法原则 B: B. 宪法原则 C: C. 法律原则 D: D. 法律适用原则 答案: D
试题234:法律形式又称( )。
A: A. 法律规范 B: B. 法律渊源 C: C. 法律条文 D: D. 法律文件 答案: B
试题235: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那一部分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称为( )。
A: A. 假定 B: B. 指示 C: C. 法律制裁 D: D. 法律后果 答案: A
试题236:法律关系是一种( )。
A: A. 物质社会关系 B: B. 法律关系的关系 C: C. 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 D: D. 特殊的思想关系 答案: D
试题237:法律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 )。
A: A. 普遍形式 B: B. 主要形式 C: C. 本质表现 D: D. 特殊形式 答案: D
试题238:法律关系区别于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最本质的属性是它( )。
A: A. 具有客观性 B: B. 具有国家属意志性 C: C. 具有普遍性 D: D. 体现了当事人的意志 答案: B
试题239: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 )。
A: 遵守法定时限 B: 办案程序合乎法律规定 C: 事实清楚,证据准确 D: 对案件的定性准确、处理适当 答案: ABCD
试题240: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可能( )。
A: 适应经济规律,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B: 改变经济规律 C: 不适应经济规律,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D: 创造经济规律 答案: AC
试题241: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为( )。
A: 准确 B: 合法 C: 及时 D: 从轻 答案: ABC
试题242: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
A: 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 B: 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C: 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D: 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 答案: ABCD
试题243:法律制裁分为( )。
A: 刑事制裁 B: 民事制裁 C: 行政制裁 D: 违宪制裁 答案: ABCD
试题244:法的基本特征包括( )。
A: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 B: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C: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社会规范 D: 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答案: ABCD
试题245:法与政治的关系是( )。
A: 法受政治制约 B: 法服务于政治 C: 二者没有任何区别 D: 政治体制的改革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答案: ABD
试题246: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是( )。
A: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C: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D: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答案: ABCD
试题247:下列属于法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的有( )。
A: 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规程 B: 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 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D: 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国家政权 答案: ABC
试题248:法是( )。
A: 从来就有的 B: 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 C: 在阶级社会才存在 D: 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 答案: CD
试题249:下列法律中,属程序法的有( )。
A: 民法 B: 民事诉讼法 C: 经济法 D: 行政诉讼法 答案: BD
试题250:在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上,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 )。
A: 多数情况下一条法律条文并不罗列法律失落的三个组成部分 B: 法律规范是法律条文的内容 C: 某一法律规范通常由一个法律条文表现出来 D: 表现某一法律规范的法律条文可以分别规定在几个法律文件中 答案: ABD
试题251:法律实施中,社会的监督主体包括( )。
A: 政府权力机关 B: 政党 C: 人民团体 D: 司法机关 答案: BC
试题252: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有( )。
A: 物 B: 行为 C: 自然人 D: 智力成果 答案: ABD
试题253: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
A: 自然人 B: 集体组织 C: 国家 D: 行为 答案: ABC
试题254:当代中国,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为( )。
A: 准确 B: 合法 C: 合情 D: 及时 答案: ABD
试题255: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主要有( )。
A: 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B: 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 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D: 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答案: ABCD
试题256: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A: 奴隶社会的奴隶 B: 封建社会的农民 C: 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工人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 答案: BCD
试题257:法律关系属于( )。
A: 思想关系 B: 社会关系 C: 经由该关系的参加者的意思表示而建立的关系 D: 权利义务关系 答案: BCD
试题258: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确认和调整( )。
A: 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 B: 统治阶级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C: 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D: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答案: ACD
试题259:法律关系构成的要素为( )。
A: 主体 B: 客体 C: 法律规范 D: 权利和义务 答案: ABD
试题260:社会主义法的权利与义务是( )。
A: 相辅相成的 B: 互相依存的 C: 平等的 D: 对立的 答案: ABC
试题261:法律和党的政策的区别( )。
A: 制定的主体和效力范围不同 B: 稳定性的程度不同 C: 表现形式和保障实施的手段不同 D: 作用范围不同 答案: ABCD
试题262:在我国,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有( )。
A: 审判机关的监督 B: 检察机关的监督 C: 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 D: 公安机关的监督 答案: AB
试题26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 )。
A: 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实际出发 B: 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实际出发 C: 从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和可能出发 D: 从我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实际出发 答案: ABCD
试题26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是:( )。
A: 宪法 B: 判例 C: 乡规民约 D: 法律 答案: AD
试题265:一般违法包括两种事实( )。
A: 行政违法 B: 刑事违法 C: 民事违法 D: 构成犯罪 答案: AC
试题266:法律事实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法律事实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可分为两大类( )。
A: 法律事件 B: 法律行为 C: 客观事实 D: 主观事实 答案: AB
试题267:下列所述,哪两项是正确的( )。
A: 具有行为能力的道德必须有权利能力 B: 具有权利能力的公民不一定具有行为能力 C: 公民如没有行为能力也就没有权利能力 D: 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的 答案: AB
试题268: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 )。
A: 物,即各种物质资料 B: 非物质财富,或称智力成果,精神财富 C: 行为 D: 法律事件 答案: ABC
试题269: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说法中,( )是正确的。
A: 二者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处于法律关系的统一体中 B: 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C: 就权利本身来看,它是不可能脱离义务而存在的,这就是说,没有无限度的权利 D: 从义务的角度看,它是不可能脱离权利而存在的,义务也是有限度的 答案: ABCD
试题270:公民受到限制的行为能力是对( )方面而言的。
A: 政治上的行为能力 B: 民事上的行为能力 C: 刑事上的行为能力 D: 婚姻上的行为能力 答案: BC
试题271:以下属于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有( )。
A: 我国公民 B: 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侨民和无国籍人 C: 国家 D: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组织 答案: ABCD
试题272:法律责任不同于其它社会责任的主要区别有( )。
A: 法律责任是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 B: 法律责任是以国家名义对违法行为所作的一种谴责 C: 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 D: 主要靠公众舆论来给予评判和谴责 答案: ABC
试题273:违法这个概念的要点有( )。
A: 违法是人们违背法律的行为 B: 违法是对社会有危险性或有害的行为 C: 从主观方面讲,违法的重要因素就是行为人要有过错 D: 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的人 答案: ABCD
试题274: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法的主要渊源是( )。
A: 习惯 B: 判例 C: 宪法 D: 法律 答案: CD
试题27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 )。
A: 立法上的平等 B: 司法上的平等 C: 立法和司法上的平等 D: 司法和守法上的平等 答案: BD
试题276:公民受到法律制裁是因为( )。
A: 犯了某种错误 B: 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C: 损害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D: 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 答案: BCD
试题277:法律责任的种类包括( )。
A: 刑事法律责任 B: 民事法律责任 C: 行政法律责任 D: 违宪法律责任 答案: ABCD
试题278:在社会主义法的适用中,必须注意严格区分( )。
A: 违法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界限 B: 法律责任与不道德责任的界限 C: 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界限 D: 政治问题与思想问题的界限 答案: AB
试题279: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包括( )。
A: 有法可依 B: 有法必依 C: 执法必严 D: 违法必究 答案: ABCD
试题280:法的规范作用是指引作用和( )。
A: 评价作用 B: 教育作用 C: 预测作用 D: 强制作用 答案: ABCD
试题281: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
A: 经济条件 B: 政治、宗族、道德、习俗 C: 经济基础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答案: ACD
试题282:下列提法中,属于正确的提法有( )。
A: 一个法律事实只能引起一种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B: 一个法律事实可以引起多种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C: 某一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可能需要多个法律事实 D: 某一法律关系只能因一个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产生、变更和消灭 答案: BC
试题283:法律规范对各种法律关系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含义是指( )。
A: 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条件 B: 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就会有相应的法律关系 C: 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D: 法律规范决定了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 答案: AC
试题284: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的法律关系客体,其种类包括( )。
A: 物 B: 人 C: 非物质财富 D: 行为 答案: ACD
试题285: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作为其内容要素是紧密联系、不同分割的,具体表现为( )
A: 权利的实现有赖于义务的履行 B: 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C: 权利可以无限享有,义务应当无限履行 D: 权利本身不可能脱离义务而存在 答案: ABD
试题286:关于法人的行为能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法人的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同时产生 B: 法人的行为能力不受限制 C: 法人具有行为能力的就一定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的不一定具有行为能力 D: 法人的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同时消灭 答案: AD
试题287:对于我国公民的行为能力,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民事上的行为能力的法定年龄一律为18岁 B: 政治上的行为能力的法定年龄是18岁 C: 除死刑外,刑事上的行为能力的法定年龄是18岁 D: 婚姻上的行为能力的法定年龄是男20岁,女18岁 答案: ACD
试题288:根据行为能力状况的不同,一般把本国公民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
A: 有行为能力的人(即完全行为能力人) B: 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C: 减轻行为能力的人 D: 无行为能力的人 答案: ABD
试题289:公民有无行为能力受下列因素影响( )。
A: 身份 B: 年龄 C: 民族 D: 智力 答案: BD
试题290:下列情况不构成违法( )。
A: 工厂排放污水超过标准损害周围的农作物 B: 正当防卫 C: 紧急避险 D: 因洪灾影响农业未能履行农产品购销合同 答案: BCD
试题291:违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
A: 它是违背法律的行为 B: 它具有社会危害性 C: 它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D: 主体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 答案: ABD
试题292:下列制裁方法中,属于刑罚的有( )。
A: 有期徒刑 B: 罚款 C: 罚金 D: 拘留 答案: AC
试题293:下列犯罪中,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犯罪的有( )。
A: 贪污罪 B: 受贿罪 C: 行贿罪 D: 敲诈勒索罪 答案: AB
试题294:法律责任一般包括( )。
A: 民事责任 B: 行政责任 C: 纪律处分 D: 刑事责任 答案: ABD
试题295:下列情况中属于犯罪的有( )。
A: 贪污公款5万元 B: 无证从事交通运输 C: 保管人员擅离职守致使大量公共财物被资 D: 违反财经纪律乱发奖金 答案: AC
试题296:社会主义法的遵守的具体内容是( )。
A: 必须遵守宪法 B: 必须遵守法律 C: 必须遵守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D: 必须遵守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各种法规 答案: ABD
试题297:下列提法中,正确的是( )。
A: 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解释 B: 凡属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C: 凡属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 D: 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答案: BC
试题298: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
A: 属人主义 B: 世界主义 C: 保护主义 D: 折衷主义 答案: ACD
试题299:在法律的溯及力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适用原则( )。
A: 从旧原则 B: 从旧兼从重原则 C: 从新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原则 答案: ACD
试题300:法律规范效力的终止包括以下情况( )。
A: 因与新颁的宪法相抵触而失效 B: 因法律规范本身规定的停止生效日期到期而终止 C: 因新法的颁施行而失效 D: 因发而特别决定而失效 答案: ABCD
A: A. 强制性调整 B: B. 规范性调整 C: C. 引导性调整 D: D. 制约性调整 答案: B
试题202:我国法律规定,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包括有( )。
A: A. 未满十八岁的人 B: B.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C: C. 被逮捕的人犯 D: D.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答案: D
试题203:不属于法律实施的是( )。
A: A. 执法 B: B. 司法 C: C. 立法 D: D. 守法 答案: C
试题204:立法程序化、法律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
A: A. 防止公民的非法行为 B: B. 避免执法机关的违法行为 C: C. 防止党派团体的非法行为 D: D. 意味着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时才能立法,从而才能保证立法的质量 答案: D
试题205:社会主义法律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 A. 依靠法律监督机关的有效监督 B: B. 依靠执法机关的严格执法 C: C. 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守法 D: D. 依靠司法机关的强制 答案: C
试题206: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 )。
A: A. 法律制裁 B: B. 行政制裁 C: C. 刑事制裁 D: D. 经济制裁 答案: A
试题207:法律对社会发展能否起进步作用,决定于( )。
A: A. 是否适应一切经济基础的需要 B: B. 是否能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 C. 法律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需要 D: D. 是否适应国家的需要 答案: C
试题208: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在适用法律时,( )。
A: A. 就不必考虑形势 B: B. 也应考虑形势 C: C. 必须考虑形势 D: D. 法律必须无条件服从形势 答案: B
试题209: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的关系,应该是( )。
A: A. 政策指导法,法律和政策,两者相辅相成 B: B. 政策高于并大于法,法律必须服从政策 C: C. 法高于大于政策,政策必须服从法 D: D. 政策和法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答案: A
试题210: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 )。
A: A. 法律关系主体 B: B. 法律关系客体 C: C. 法律事实 D: D. 法律关系内容 答案: C
试题211: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称为( )。
A: A. 法律事实 B: B. 法律关系客体 C: C. 法律关系内容 D: D. 法律关系 答案: B
试题21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 )。
A: A. 社会主义法的基础 B: B. 社会主义立法的基本原则 C: C. 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基本原则 D: D. 宪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答案: C
试题213:在法学上,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是( )。
A: A. 法律调整的效率 B: B. 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 C: C. 法律规范的数量 D: D. 法律调整后果 答案: B
试题214: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称之为( )。
A: A. 法律体系 B: B. 立法体系 C: C. 法律部门 D: D. 法律关系 答案: C
试题215:社会主义法是( )。
A: A. 在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B: B. 在已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 C: C. 最初以资本主义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D: D. 不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 答案: A
试题216: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 )。
A: A. 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证 B: B. 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 C. 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D: D. 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答案: D
试题217: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一致的。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
A: A. 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 B. 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 C. 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 D. 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答案: A
试题218:在下列能引起一定的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中,( )属于法律事件。
A: A. 某公民死亡 B: B. 签订房屋买卖合同 C: C. 交通肇事行为 D: D. 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 答案: A
试题219:在特殊情况下,( )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A: A. 公民 B: B. 国家机关 C: C. 社会组织 D: D. 国家 答案: D
试题220:在全部社会规范中,法成为一种最有力的规范是因为( )。
A: A. 它反映了一定的客观规律要求 B: B. 人们自觉遵守 C: C. 它具有国家意志性 D: D. 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答案: D
试题221:在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多少各不相同,但至少要有( )主体。
A: A. 一个 B: B. 两个 C: C. 三个 D: D. 四个 答案: B
试题222:我国适用法律规范最基本的原则是( )。
A: A. 民主集中制原则 B: B. 民族平等原则 C: C.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D: D. 坚持集体领导原则 答案: C
试题223: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公民具有政治上的行为能力的法定年龄是( )岁。
A: A. 十四 B: B. 十六 C: C. 十八 D: D. 二十 答案: C
试题224:违法主体对违法行为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称为( )。
A: A. 法律后果 B: B. 法律责任 C: C. 法律制裁 D: D. 法律处分 答案: B
试题225:社会主义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是( )。
A: A. 司法机关严格适用法律 B: B. 国家各类机关依法办事 C: C. 各级干部模范带头守法 D: D. 全体公民和一切组织自觉守法 答案: D
试题226:社会主义法的遵守的关键是( )。
A: A. 公民守法 B: B. 各民主党派的有效监督 C: C. 党和国家干部模范的遵纪守法 D: D. 执法、司法机关严格地依法办事 答案: C
试题227:某公民死亡,其子女开始继承其遗产,引起该继承关系产生的某公民死亡这一现象,在法律上称为( )。
A: A. 法律事件 B: B. 法律开为 C: C. 不可抗力 D: D. 法律因素 答案: A
试题228:决定公民行为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 A. 能否独立生活 B: B. 智力是否正常、能否预见自己的行为后果 C: C. 身体有无残废 D: D. 历史是否清楚 答案: B
试题229:就权利本身来看,它( )脱离义务而存在。
A: A. 可以 B: B. 应该 C: C. 必须 D: D. 不可能 答案: D
试题230: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的实施主要靠( )。
A: A. 社会舆论 B: B. 领导威信 C: C. 自觉遵守 D: D. 国家强制力做保证 答案: D
试题231: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用于具体事件或案件的活动,称为( )。
A: A. 法的遵守 B: B. 法的适用 C: C. 法的解释 D: D. 法的宣传 答案: B
试题232: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之间缔结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间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文件,是国际法的重要法律形式。
A: A. 民族 B: B. 国家 C: C. 社会组织 D: D. 自然人 答案: B
试题23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一项( )。
A: A. 立法原则 B: B. 宪法原则 C: C. 法律原则 D: D. 法律适用原则 答案: D
试题234:法律形式又称( )。
A: A. 法律规范 B: B. 法律渊源 C: C. 法律条文 D: D. 法律文件 答案: B
试题235: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那一部分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称为( )。
A: A. 假定 B: B. 指示 C: C. 法律制裁 D: D. 法律后果 答案: A
试题236:法律关系是一种( )。
A: A. 物质社会关系 B: B. 法律关系的关系 C: C. 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 D: D. 特殊的思想关系 答案: D
试题237:法律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 )。
A: A. 普遍形式 B: B. 主要形式 C: C. 本质表现 D: D. 特殊形式 答案: D
试题238:法律关系区别于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最本质的属性是它( )。
A: A. 具有客观性 B: B. 具有国家属意志性 C: C. 具有普遍性 D: D. 体现了当事人的意志 答案: B
试题239: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 )。
A: 遵守法定时限 B: 办案程序合乎法律规定 C: 事实清楚,证据准确 D: 对案件的定性准确、处理适当 答案: ABCD
试题240: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可能( )。
A: 适应经济规律,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 B: 改变经济规律 C: 不适应经济规律,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D: 创造经济规律 答案: AC
试题241: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为( )。
A: 准确 B: 合法 C: 及时 D: 从轻 答案: ABC
试题242: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
A: 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 B: 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C: 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D: 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 答案: ABCD
试题243:法律制裁分为( )。
A: 刑事制裁 B: 民事制裁 C: 行政制裁 D: 违宪制裁 答案: ABCD
试题244:法的基本特征包括( )。
A: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 B: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C: 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社会规范 D: 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答案: ABCD
试题245:法与政治的关系是( )。
A: 法受政治制约 B: 法服务于政治 C: 二者没有任何区别 D: 政治体制的改革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答案: ABD
试题246: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是( )。
A: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C: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D: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答案: ABCD
试题247:下列属于法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的有( )。
A: 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规程 B: 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 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D: 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维护国家政权 答案: ABC
试题248:法是( )。
A: 从来就有的 B: 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 C: 在阶级社会才存在 D: 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 答案: CD
试题249:下列法律中,属程序法的有( )。
A: 民法 B: 民事诉讼法 C: 经济法 D: 行政诉讼法 答案: BD
试题250:在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上,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 )。
A: 多数情况下一条法律条文并不罗列法律失落的三个组成部分 B: 法律规范是法律条文的内容 C: 某一法律规范通常由一个法律条文表现出来 D: 表现某一法律规范的法律条文可以分别规定在几个法律文件中 答案: ABD
试题251:法律实施中,社会的监督主体包括( )。
A: 政府权力机关 B: 政党 C: 人民团体 D: 司法机关 答案: BC
试题252: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有( )。
A: 物 B: 行为 C: 自然人 D: 智力成果 答案: ABD
试题253: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
A: 自然人 B: 集体组织 C: 国家 D: 行为 答案: ABC
试题254:当代中国,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为( )。
A: 准确 B: 合法 C: 合情 D: 及时 答案: ABD
试题255: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具有执行各种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主要有( )。
A: 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B: 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 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D: 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答案: ABCD
试题256: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A: 奴隶社会的奴隶 B: 封建社会的农民 C: 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工人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 答案: BCD
试题257:法律关系属于( )。
A: 思想关系 B: 社会关系 C: 经由该关系的参加者的意思表示而建立的关系 D: 权利义务关系 答案: BCD
试题258: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确认和调整( )。
A: 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 B: 统治阶级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C: 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D: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答案: ACD
试题259:法律关系构成的要素为( )。
A: 主体 B: 客体 C: 法律规范 D: 权利和义务 答案: ABD
试题260:社会主义法的权利与义务是( )。
A: 相辅相成的 B: 互相依存的 C: 平等的 D: 对立的 答案: ABC
试题261:法律和党的政策的区别( )。
A: 制定的主体和效力范围不同 B: 稳定性的程度不同 C: 表现形式和保障实施的手段不同 D: 作用范围不同 答案: ABCD
试题262:在我国,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有( )。
A: 审判机关的监督 B: 检察机关的监督 C: 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 D: 公安机关的监督 答案: AB
试题26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 )。
A: 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实际出发 B: 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实际出发 C: 从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和可能出发 D: 从我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实际出发 答案: ABCD
试题26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渊源是:( )。
A: 宪法 B: 判例 C: 乡规民约 D: 法律 答案: AD
试题265:一般违法包括两种事实( )。
A: 行政违法 B: 刑事违法 C: 民事违法 D: 构成犯罪 答案: AC
试题266:法律事实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法律事实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可分为两大类( )。
A: 法律事件 B: 法律行为 C: 客观事实 D: 主观事实 答案: AB
试题267:下列所述,哪两项是正确的( )。
A: 具有行为能力的道德必须有权利能力 B: 具有权利能力的公民不一定具有行为能力 C: 公民如没有行为能力也就没有权利能力 D: 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的 答案: AB
试题268: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 )。
A: 物,即各种物质资料 B: 非物质财富,或称智力成果,精神财富 C: 行为 D: 法律事件 答案: ABC
试题269: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说法中,( )是正确的。
A: 二者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处于法律关系的统一体中 B: 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C: 就权利本身来看,它是不可能脱离义务而存在的,这就是说,没有无限度的权利 D: 从义务的角度看,它是不可能脱离权利而存在的,义务也是有限度的 答案: ABCD
试题270:公民受到限制的行为能力是对( )方面而言的。
A: 政治上的行为能力 B: 民事上的行为能力 C: 刑事上的行为能力 D: 婚姻上的行为能力 答案: BC
试题271:以下属于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有( )。
A: 我国公民 B: 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侨民和无国籍人 C: 国家 D: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组织 答案: ABCD
试题272:法律责任不同于其它社会责任的主要区别有( )。
A: 法律责任是法律上有明确规定的 B: 法律责任是以国家名义对违法行为所作的一种谴责 C: 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国家强制性 D: 主要靠公众舆论来给予评判和谴责 答案: ABC
试题273:违法这个概念的要点有( )。
A: 违法是人们违背法律的行为 B: 违法是对社会有危险性或有害的行为 C: 从主观方面讲,违法的重要因素就是行为人要有过错 D: 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的人 答案: ABCD
试题274: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法的主要渊源是( )。
A: 习惯 B: 判例 C: 宪法 D: 法律 答案: CD
试题27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 )。
A: 立法上的平等 B: 司法上的平等 C: 立法和司法上的平等 D: 司法和守法上的平等 答案: BD
试题276:公民受到法律制裁是因为( )。
A: 犯了某种错误 B: 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C: 损害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D: 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 答案: BCD
试题277:法律责任的种类包括( )。
A: 刑事法律责任 B: 民事法律责任 C: 行政法律责任 D: 违宪法律责任 答案: ABCD
试题278:在社会主义法的适用中,必须注意严格区分( )。
A: 违法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界限 B: 法律责任与不道德责任的界限 C: 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界限 D: 政治问题与思想问题的界限 答案: AB
试题279: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包括( )。
A: 有法可依 B: 有法必依 C: 执法必严 D: 违法必究 答案: ABCD
试题280:法的规范作用是指引作用和( )。
A: 评价作用 B: 教育作用 C: 预测作用 D: 强制作用 答案: ABCD
试题281: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
A: 经济条件 B: 政治、宗族、道德、习俗 C: 经济基础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答案: ACD
试题282:下列提法中,属于正确的提法有( )。
A: 一个法律事实只能引起一种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B: 一个法律事实可以引起多种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C: 某一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可能需要多个法律事实 D: 某一法律关系只能因一个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产生、变更和消灭 答案: BC
试题283:法律规范对各种法律关系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含义是指( )。
A: 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条件 B: 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就会有相应的法律关系 C: 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 D: 法律规范决定了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 答案: AC
试题284: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的法律关系客体,其种类包括( )。
A: 物 B: 人 C: 非物质财富 D: 行为 答案: ACD
试题285: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作为其内容要素是紧密联系、不同分割的,具体表现为( )
A: 权利的实现有赖于义务的履行 B: 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 C: 权利可以无限享有,义务应当无限履行 D: 权利本身不可能脱离义务而存在 答案: ABD
试题286:关于法人的行为能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法人的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同时产生 B: 法人的行为能力不受限制 C: 法人具有行为能力的就一定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的不一定具有行为能力 D: 法人的行为能力与其权利能力同时消灭 答案: AD
试题287:对于我国公民的行为能力,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民事上的行为能力的法定年龄一律为18岁 B: 政治上的行为能力的法定年龄是18岁 C: 除死刑外,刑事上的行为能力的法定年龄是18岁 D: 婚姻上的行为能力的法定年龄是男20岁,女18岁 答案: ACD
试题288:根据行为能力状况的不同,一般把本国公民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
A: 有行为能力的人(即完全行为能力人) B: 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C: 减轻行为能力的人 D: 无行为能力的人 答案: ABD
试题289:公民有无行为能力受下列因素影响( )。
A: 身份 B: 年龄 C: 民族 D: 智力 答案: BD
试题290:下列情况不构成违法( )。
A: 工厂排放污水超过标准损害周围的农作物 B: 正当防卫 C: 紧急避险 D: 因洪灾影响农业未能履行农产品购销合同 答案: BCD
试题291:违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
A: 它是违背法律的行为 B: 它具有社会危害性 C: 它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D: 主体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有责任能力 答案: ABD
试题292:下列制裁方法中,属于刑罚的有( )。
A: 有期徒刑 B: 罚款 C: 罚金 D: 拘留 答案: AC
试题293:下列犯罪中,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犯罪的有( )。
A: 贪污罪 B: 受贿罪 C: 行贿罪 D: 敲诈勒索罪 答案: AB
试题294:法律责任一般包括( )。
A: 民事责任 B: 行政责任 C: 纪律处分 D: 刑事责任 答案: ABD
试题295:下列情况中属于犯罪的有( )。
A: 贪污公款5万元 B: 无证从事交通运输 C: 保管人员擅离职守致使大量公共财物被资 D: 违反财经纪律乱发奖金 答案: AC
试题296:社会主义法的遵守的具体内容是( )。
A: 必须遵守宪法 B: 必须遵守法律 C: 必须遵守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D: 必须遵守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从属于宪法和法律的各种法规 答案: ABD
试题297:下列提法中,正确的是( )。
A: 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解释 B: 凡属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 C: 凡属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 D: 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答案: BC
试题298: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
A: 属人主义 B: 世界主义 C: 保护主义 D: 折衷主义 答案: ACD
试题299:在法律的溯及力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适用原则( )。
A: 从旧原则 B: 从旧兼从重原则 C: 从新兼从轻原则 D: 从新原则 答案: ACD
试题300:法律规范效力的终止包括以下情况( )。
A: 因与新颁的宪法相抵触而失效 B: 因法律规范本身规定的停止生效日期到期而终止 C: 因新法的颁施行而失效 D: 因发而特别决定而失效 答案: 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