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二(保护传统文化)
2012-12-30来源/作者:卫凯点击次数:324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4O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资料
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第一,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人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我们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当前,特别要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进行深人研究和阐发,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强调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为了在历史的高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而不是要回到过去、守旧复古,更不是像有人提出的用儒家思想来指导我国现代化律设
第三,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碘活动,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人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在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中融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2.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已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魂’。“申遗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在国内继续弘扬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毕竟这是我们的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关键是国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方方面面的知识产权涵盖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别人抢注的时候我们才去着急。有专家呼吁,如果中国不加入到国际文化产业竞争领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产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饮食文化很丰富,如果我们不及时注册“中国料理”,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日本的中国料理。我国著名工艺品中的景泰蓝,就是一个文化产业保护上的教训,有数据显示,如今日本的景泰蓝出口占了国际市场的80%以上。
普查民间文艺资源,尽快将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日程,还要将之做大做强。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东巴祭文、《格萨尔王》、江永女书、皮影戏、民间剪纸等,有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抢救和保护。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比如现在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与昆曲和古琴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做大做强不仅指文化产业,同时也指文化事业。
另外,还要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最近我国公布了将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设为公共节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其实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传统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赋予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
当然,我们在开发文化产业时,最忌讳一边在拼命抢救文化遗产,一边在破坏、无视甚至是“恶搞”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王达三博士说,中韩文化之争基本上是个文化层面、学术范围的民间争论,只是中韩关系的一个小小插曲,不会影响中韩友好大局。但中国人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中韩文化摩擦,并对韩国人的做法给予适当的包容。此外,中国一些网络作品和学术作品本身也缺少严肃性,如“孔子就是丧家犬”、“李白是小混混”、“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曹操原本是女人’,等引起过人们广泛议论的新奇言论。在一些中国学者看来,这些质疑和颠覆之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威胁。
3.濒危!
翻开两批国家级名录和首批湖北省级名录,在许多非遗项目的介绍中,这个触目惊心的词语随处可见,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当抢救与保护的话题被提起,就意味着它已处境堪忧。
非遗评审遵循两个基本标准∶这个项目至少要有1 00年历史,并且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
我们忧心地看到,那些记录和传承着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正以惊人的速度衰落甚至消失。如果不抓紧抢救与保护,也许它们将成为我们文化记忆中永远的遗憾。
屈原传说虽已蜚声海内外,仍凸显出传承危机。秭归老艺人渐已去世或年迈,能够证明屈原传说存在的景点亦失修多年,破损严重。
流传于保康、南漳、远安等地的沮水巫音,清丽而诡奇。1985年,号为“巫音高手”的王作玉艺人能吹奏40多首;2005年,其子王述金仅能吹奏20多首。荆楚大地盛炽的巫音已细若游丝,日渐式微。
在仙桃,截至2006年,60岁以上健在的艺人有83人,其中80岁高龄老艺人9人;60岁以下艺人只有24人。沔阳雕花剪纸这一“绝活”即将成为“绝版”。
许多非遗的项目简介,就是一份呼救书!
然而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时,湖北省各地共报上来170多个项目,绝大多数空有名称,这说明整理与挖掘远远没有跟上。在第二批评审中,湖北省迈出了一大步,但专家直言∶“湖北还有很大发挥余地。”
华中师大文化学系姚伟钧教授感叹,有人说“九头鸟”醒得早、起得晚。从某些方面而言,我们有着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却不善持之以恒,对许多传统文化还不够重视。
“文化大省”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拥有多少非遗,是衡量一个省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但“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许多地方申遗成功后,将其视为广告招牌,更注重挖掘含金量,而非保护非遗本身。
湖北省于2006年启动非遗全面普查工作,原计划2008年完成,但目前部分地方进展并不太理想。而一些列入名录的非遗,保护计划也尚未得到落实。
“各地申报热情提高了,保护意识加强了,但‘赶热点’、‘凑热闹’的心理仍客观存在。”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直率地指出,有些地方热衷申报,主要是不愿赶不上其他县市,显得“没面子”;有的则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考虑,希望以此提高本地知名度。他们并未真正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和作用。
在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不少项目由好几个地方共同申报∶京剧、黄梅戏、皮影戏、董永传说、唢呐艺术、龙舞……即使在国际上,这种现象也时常存在。这正是它们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文化可以共同享有,但我们必须坚持文化主权,因而更要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2OO8年6月,著名民俗学家刘守华教授在房县城关附近的山村里,正遇上有户人家转丧鼓,对“十不可”的劝世歌留下了深刻印象,劝人向善的内容富有现实性。湖北民间有着丰富的婚丧嫁娶民俗,但近年来已纷纷简化。
以前在田野集体劳动中,薅草锣鼓是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现在已普及了机械化耕作。过去,讲故事、猜谜语是村庄里常见的文化活动,现在大人忙务工、小孩忙读书。现实在发问∶当文化生态发生改变,怎样让多姿多彩的非遗得以流传?
大家都向往“原生态”。但实际上,非遗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存。我们不是要将它送进博物馆,也并非永远定格在记忆中,而是希望在现代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变奏中,依然能为它寻求到鲜活生存的方法。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保护核心在于“人”。一批批高龄传承人因而得到保护,可他们之后呢?后继乏人,是最突出也最棘手的问题。要让更多的人重视它、研究它、传承它,就需要引导大家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化。
世人了解非遗的渠道也应拓展。当代青少年在工业文明缔造的钢筋混凝土空间里成长,对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文化无从得知。近两年,湖北省高校纷纷将非遗请进校园,长阳也一直在探索让巴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希望学生们能从小认识民族文化的DNA。 4.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O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境旅游第一大国,出境旅游第四大国。“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特别是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业将大有可为。
随着旅游开发的日益深人,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应让国人警醒∶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被韩国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纳西文化“空心化”受到全球关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这个老课题又成了新的舆论热点。
随着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空心化”。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博士指出,纳西文化正在被“空心化”∶由于规划理念问题和前期管理的失控,旅游房地产开发大肆泛滥,过度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外来移民代替了当地纳西居民,成为古城内的主体居民;而古城的纳西人将住房和铺面租给外来移民经营,自己纷纷外迁,使纳西人和纳西文化“边缘化”。
“目前的状况仅仅是危机的开始。”他认为,“丽江古城由三大古镇构成∶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束河古镇是大研古镇的原版,而白沙古镇又是束河古镇的原版,反映了纳西人从高山峡谷向丽江盆地迁徙的历程。目前游客最集中的是大研古镇,大研古镇每年接待的游客近400万人次。现在大研古镇的纳西文化已经被‘空心化,了,束河和白沙还保留着纳西人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但是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当地政府对束河古镇、白沙古镇并无特别的保护计划,而是将其作为丽江古城深度开发的后续旅游资源来看待。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出两年,束河古镇就会变成现在的大研古镇,再过几年白沙古镇又会重蹈覆辙,致使纳西文化在丽江古城的文化根基丧失殆尽。”
杨振之指出,当前旅游商业化的另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是旅游的“符号化”,只满足于文化的浅层表象,忽视甚至毁坏其深层内涵。
以成都市锦江区的乡村旅游“五朵金花”为例,现在那里原有民居拆了不少,整改的民居一律建成川西民居式的穿斗房子,这些穿斗用料没有用传统的木料而用颜料画上去,一切都是为了满足符号的需要。实际上,那里是离成都最近的客家人居住区,他们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就开始为朝廷种养花卉,特别是以“王家花园”为代表的居民,养花种花技艺世代相传,带动了这里的花卉种植业,使这里成为成都市的花卉种植基地和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这些是今天形成这里的花卉乡村旅游的文脉基础。这些文脉在规划设计中并没有看到,看到的是简单化了的川西民居建筑符号。这样的规划设计理念,导致销售给游客的只是一种符号消费的产品,传统文化被庸俗化、浅薄化了。,不为发展旅游业对产业结构作重大调整,一般情况下秘不示人,只有极少数特殊的人才能进入。
杨振之说,前台一帷幕一后台,各区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使命、意义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不同,而达到的目标则是一致的,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发展了旅游经济。后台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来自少量受到控制的高消费游客,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的政府管理,通过前台发展旅游业的财政收人来补偿后台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代价。
他认为,丽江古城发展旅游业,是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典型案例。如果用“前台一帷幕一后台”的开发模式,大研古镇每年的直接旅游收人,完全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补偿束河、白沙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牺牲。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该十分重视旅游规划的作用。杨振之认为,当前国内旅游规划最欠缺的是市场基础调研。
他说∶“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做旅游规划还停留在‘拍脑袋’阶段,只凭着一些观念,再从网上调些数据,报告就写出来了。这样做出来的规划很不可靠,失败的案例很多。比如各地搞的很多民族文化主题公园、野生动物世界,推出后迅速走向衰落,就是因为规划前的市场研究没到位。据我估算,在这方面浪费的投资,全国可能有几百上千亿元。”
他认为,扎实的市场研究首先要掌握客源市场需求、游客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预测市场未来的变化趋势。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做出来的规划才有科学性。在旅游地,当地居民、游客和开发商构成了一个临时社区,要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这几方力量共同参与。只有详细掌握了他们各自的生存、心理状态和需求变化,才能找到传统文化保护的方向。
5.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有效地防止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怎样更好地保护发展好传统文化?
来自云南的哈尼族全国人大代表张美兰说,古村落的湮没消失,使人们很痛心。据统计,中国6 o多万个村庄中,经过开发的“洗礼”,大多已经失去了历史文化特征,剩下来的古村落只有5oOO~8OOO个。“这些仅剩的古村落也危在旦夕。”来自福建的曾静萍代表大声疾呼,“闽南出现了‘一代比一代更不会说闽南话,的危机”。她说,闽南话本来被誉为汉语的“活化石”,但是由于闽南地区城市以及有条件的乡村从幼儿园开始实行普通话教育,还有日益低龄化的“外语热”,现在已有许多孩子不会讲或讲不好闽南话了。几位来自闽南地区的代表期待,国家能有更切实的措施来保护为闽台民众共同珍惜的闽南文化。
三、申论要求
1,仔细阅读给定材料,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归纳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根据给定材料,请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或建议。限500字内。(30分)
3,以“保护传统文化”为题,用80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篇议论文。(50分)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已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传统文化有被破坏的危机,很多不尊重历史、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如何保护与发展好传统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提出,要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答案提示
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对文化领域的不同行业和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创新转制,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第二,要适当加大对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的财政投入。政府可以建设更多的文化设施,开放更多的文化场馆,从而促进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从根本上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二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和谐统一。
第三,进一步推进文化立法,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
第四,充分挖掘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给经济增加灵气,在经济发展中体现文化。我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经过时间的积淀还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品牌,应把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浑然一体,在满足旅游观光的需求时,更应使历史文化得到传承。
第五,进一步引进并培养人才,构建人才战略高地。我国应重点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要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力和智力的优势。
3.答案提示保护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开发时必须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开发。要使传统文化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第二,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第三,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4O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资料
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第一,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人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我们要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合理思想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当前,特别要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进行深人研究和阐发,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我们强调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为了在历史的高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而不是要回到过去、守旧复古,更不是像有人提出的用儒家思想来指导我国现代化律设
第三,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面向大众的宣传普及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包括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等多种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碘活动,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充分发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和融人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在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中融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2.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已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寻回我们文化的‘魂’。“申遗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在国内继续弘扬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毕竟这是我们的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关键是国人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方方面面的知识产权涵盖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别人抢注的时候我们才去着急。有专家呼吁,如果中国不加入到国际文化产业竞争领域中去,就可能失去文化产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饮食文化很丰富,如果我们不及时注册“中国料理”,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日本的中国料理。我国著名工艺品中的景泰蓝,就是一个文化产业保护上的教训,有数据显示,如今日本的景泰蓝出口占了国际市场的80%以上。
普查民间文艺资源,尽快将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日程,还要将之做大做强。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东巴祭文、《格萨尔王》、江永女书、皮影戏、民间剪纸等,有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抢救和保护。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普查自己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中华文化符号。比如现在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与昆曲和古琴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做大做强不仅指文化产业,同时也指文化事业。
另外,还要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最近我国公布了将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设为公共节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其实缺乏新意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传统民俗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赋予新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慢慢消失,直至消亡。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与时尚的文化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
当然,我们在开发文化产业时,最忌讳一边在拼命抢救文化遗产,一边在破坏、无视甚至是“恶搞”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王达三博士说,中韩文化之争基本上是个文化层面、学术范围的民间争论,只是中韩关系的一个小小插曲,不会影响中韩友好大局。但中国人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中韩文化摩擦,并对韩国人的做法给予适当的包容。此外,中国一些网络作品和学术作品本身也缺少严肃性,如“孔子就是丧家犬”、“李白是小混混”、“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曹操原本是女人’,等引起过人们广泛议论的新奇言论。在一些中国学者看来,这些质疑和颠覆之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威胁。
3.濒危!
翻开两批国家级名录和首批湖北省级名录,在许多非遗项目的介绍中,这个触目惊心的词语随处可见,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当抢救与保护的话题被提起,就意味着它已处境堪忧。
非遗评审遵循两个基本标准∶这个项目至少要有1 00年历史,并且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
我们忧心地看到,那些记录和传承着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正以惊人的速度衰落甚至消失。如果不抓紧抢救与保护,也许它们将成为我们文化记忆中永远的遗憾。
屈原传说虽已蜚声海内外,仍凸显出传承危机。秭归老艺人渐已去世或年迈,能够证明屈原传说存在的景点亦失修多年,破损严重。
流传于保康、南漳、远安等地的沮水巫音,清丽而诡奇。1985年,号为“巫音高手”的王作玉艺人能吹奏40多首;2005年,其子王述金仅能吹奏20多首。荆楚大地盛炽的巫音已细若游丝,日渐式微。
在仙桃,截至2006年,60岁以上健在的艺人有83人,其中80岁高龄老艺人9人;60岁以下艺人只有24人。沔阳雕花剪纸这一“绝活”即将成为“绝版”。
许多非遗的项目简介,就是一份呼救书!
然而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时,湖北省各地共报上来170多个项目,绝大多数空有名称,这说明整理与挖掘远远没有跟上。在第二批评审中,湖北省迈出了一大步,但专家直言∶“湖北还有很大发挥余地。”
华中师大文化学系姚伟钧教授感叹,有人说“九头鸟”醒得早、起得晚。从某些方面而言,我们有着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却不善持之以恒,对许多传统文化还不够重视。
“文化大省”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拥有多少非遗,是衡量一个省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但“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许多地方申遗成功后,将其视为广告招牌,更注重挖掘含金量,而非保护非遗本身。
湖北省于2006年启动非遗全面普查工作,原计划2008年完成,但目前部分地方进展并不太理想。而一些列入名录的非遗,保护计划也尚未得到落实。
“各地申报热情提高了,保护意识加强了,但‘赶热点’、‘凑热闹’的心理仍客观存在。”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直率地指出,有些地方热衷申报,主要是不愿赶不上其他县市,显得“没面子”;有的则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考虑,希望以此提高本地知名度。他们并未真正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和作用。
在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不少项目由好几个地方共同申报∶京剧、黄梅戏、皮影戏、董永传说、唢呐艺术、龙舞……即使在国际上,这种现象也时常存在。这正是它们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文化可以共同享有,但我们必须坚持文化主权,因而更要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2OO8年6月,著名民俗学家刘守华教授在房县城关附近的山村里,正遇上有户人家转丧鼓,对“十不可”的劝世歌留下了深刻印象,劝人向善的内容富有现实性。湖北民间有着丰富的婚丧嫁娶民俗,但近年来已纷纷简化。
以前在田野集体劳动中,薅草锣鼓是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现在已普及了机械化耕作。过去,讲故事、猜谜语是村庄里常见的文化活动,现在大人忙务工、小孩忙读书。现实在发问∶当文化生态发生改变,怎样让多姿多彩的非遗得以流传?
大家都向往“原生态”。但实际上,非遗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存。我们不是要将它送进博物馆,也并非永远定格在记忆中,而是希望在现代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变奏中,依然能为它寻求到鲜活生存的方法。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保护核心在于“人”。一批批高龄传承人因而得到保护,可他们之后呢?后继乏人,是最突出也最棘手的问题。要让更多的人重视它、研究它、传承它,就需要引导大家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化。
世人了解非遗的渠道也应拓展。当代青少年在工业文明缔造的钢筋混凝土空间里成长,对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文化无从得知。近两年,湖北省高校纷纷将非遗请进校园,长阳也一直在探索让巴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希望学生们能从小认识民族文化的DNA。 4.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O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境旅游第一大国,出境旅游第四大国。“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特别是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业将大有可为。
随着旅游开发的日益深人,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应让国人警醒∶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被韩国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纳西文化“空心化”受到全球关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这个老课题又成了新的舆论热点。
随着旅游开发的过度商业化,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空心化”。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博士指出,纳西文化正在被“空心化”∶由于规划理念问题和前期管理的失控,旅游房地产开发大肆泛滥,过度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外来移民代替了当地纳西居民,成为古城内的主体居民;而古城的纳西人将住房和铺面租给外来移民经营,自己纷纷外迁,使纳西人和纳西文化“边缘化”。
“目前的状况仅仅是危机的开始。”他认为,“丽江古城由三大古镇构成∶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束河古镇是大研古镇的原版,而白沙古镇又是束河古镇的原版,反映了纳西人从高山峡谷向丽江盆地迁徙的历程。目前游客最集中的是大研古镇,大研古镇每年接待的游客近400万人次。现在大研古镇的纳西文化已经被‘空心化,了,束河和白沙还保留着纳西人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但是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当地政府对束河古镇、白沙古镇并无特别的保护计划,而是将其作为丽江古城深度开发的后续旅游资源来看待。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出两年,束河古镇就会变成现在的大研古镇,再过几年白沙古镇又会重蹈覆辙,致使纳西文化在丽江古城的文化根基丧失殆尽。”
杨振之指出,当前旅游商业化的另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是旅游的“符号化”,只满足于文化的浅层表象,忽视甚至毁坏其深层内涵。
以成都市锦江区的乡村旅游“五朵金花”为例,现在那里原有民居拆了不少,整改的民居一律建成川西民居式的穿斗房子,这些穿斗用料没有用传统的木料而用颜料画上去,一切都是为了满足符号的需要。实际上,那里是离成都最近的客家人居住区,他们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就开始为朝廷种养花卉,特别是以“王家花园”为代表的居民,养花种花技艺世代相传,带动了这里的花卉种植业,使这里成为成都市的花卉种植基地和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这些是今天形成这里的花卉乡村旅游的文脉基础。这些文脉在规划设计中并没有看到,看到的是简单化了的川西民居建筑符号。这样的规划设计理念,导致销售给游客的只是一种符号消费的产品,传统文化被庸俗化、浅薄化了。,不为发展旅游业对产业结构作重大调整,一般情况下秘不示人,只有极少数特殊的人才能进入。
杨振之说,前台一帷幕一后台,各区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使命、意义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不同,而达到的目标则是一致的,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发展了旅游经济。后台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来自少量受到控制的高消费游客,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的政府管理,通过前台发展旅游业的财政收人来补偿后台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代价。
他认为,丽江古城发展旅游业,是处理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的典型案例。如果用“前台一帷幕一后台”的开发模式,大研古镇每年的直接旅游收人,完全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补偿束河、白沙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牺牲。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该十分重视旅游规划的作用。杨振之认为,当前国内旅游规划最欠缺的是市场基础调研。
他说∶“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做旅游规划还停留在‘拍脑袋’阶段,只凭着一些观念,再从网上调些数据,报告就写出来了。这样做出来的规划很不可靠,失败的案例很多。比如各地搞的很多民族文化主题公园、野生动物世界,推出后迅速走向衰落,就是因为规划前的市场研究没到位。据我估算,在这方面浪费的投资,全国可能有几百上千亿元。”
他认为,扎实的市场研究首先要掌握客源市场需求、游客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预测市场未来的变化趋势。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做出来的规划才有科学性。在旅游地,当地居民、游客和开发商构成了一个临时社区,要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必须这几方力量共同参与。只有详细掌握了他们各自的生存、心理状态和需求变化,才能找到传统文化保护的方向。
5.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有效地防止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怎样更好地保护发展好传统文化?
来自云南的哈尼族全国人大代表张美兰说,古村落的湮没消失,使人们很痛心。据统计,中国6 o多万个村庄中,经过开发的“洗礼”,大多已经失去了历史文化特征,剩下来的古村落只有5oOO~8OOO个。“这些仅剩的古村落也危在旦夕。”来自福建的曾静萍代表大声疾呼,“闽南出现了‘一代比一代更不会说闽南话,的危机”。她说,闽南话本来被誉为汉语的“活化石”,但是由于闽南地区城市以及有条件的乡村从幼儿园开始实行普通话教育,还有日益低龄化的“外语热”,现在已有许多孩子不会讲或讲不好闽南话了。几位来自闽南地区的代表期待,国家能有更切实的措施来保护为闽台民众共同珍惜的闽南文化。
三、申论要求
1,仔细阅读给定材料,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归纳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根据给定材料,请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或建议。限500字内。(30分)
3,以“保护传统文化”为题,用800字左右的篇幅写一篇议论文。(50分)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已发生某种程度上的断裂,传统文化有被破坏的危机,很多不尊重历史、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如何保护与发展好传统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提出,要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答案提示
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对文化领域的不同行业和单位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创新转制,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第二,要适当加大对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的财政投入。政府可以建设更多的文化设施,开放更多的文化场馆,从而促进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从根本上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二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和谐统一。
第三,进一步推进文化立法,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
第四,充分挖掘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给经济增加灵气,在经济发展中体现文化。我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经过时间的积淀还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品牌,应把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浑然一体,在满足旅游观光的需求时,更应使历史文化得到传承。
第五,进一步引进并培养人才,构建人才战略高地。我国应重点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要引进和培养既懂经营管理,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人力和智力的优势。
3.答案提示保护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开发时必须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开发。要使传统文化顺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推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第二,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第三,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更多链接:
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八(招聘欺诈问题)
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七(交通问题)
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六(公共安全)
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五(关注留守儿童)
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四(建设创新型国家)
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三(农民工就业)
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一(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