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预测试卷(2)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有
A客观存在 B客观精神
C物质和精神 D思维和存在【】
2主张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A时代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5实证主义哲学取消哲学的世界观职能,主要是由于它
A抛弃传统哲学 B排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重视逻辑、语言分析 D侧重方法论的研究【】
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9系统的最本质特性是
A唯物论 B辩证法
C开放性 D有序性【】
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B唯心主义的认识观点
C唯心辩证法的变化观点 D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1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3区别同质事物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4因果联系是
A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B事物之间的一种外在的联系
C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D一切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15由于机遇,科学家获得了新成果,这是
A必然的结果 B命运的安排
C偶然的巧合 D偶然中隐藏着必然【】
1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观点表明
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
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知识的【】
17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是
A唯物论 B唯理论
C诡辩论 D经验论【】
18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这种观点
A只是唯物主义观点
B只是唯心主义观点
C只是不可知论观点
D既可以是唯物主义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观点【】
19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
A是否对人们都有用
B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C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所拥护
D是否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
20哲学基本问题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是同一个问题
B没有必然联系
C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D哲学基本问题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具体化【】
21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表现在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得以实现
C自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D社会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捉摸的【】
22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23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24经济基础是指
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要素的总和
D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总和【】
25劳动者是指
A 一切人
B体力劳动者
C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的总和
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智力的人【】
2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之所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普遍规律,是因为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一般过程
B它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C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始终起作用的规律
D它决定并且制约着参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27坚持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就是坚持
A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观点
B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观点
C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的观点
D群众运动都是天然合理的观点【】
2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力决定分配和交换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
D生产力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29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先进的指导思想【】
3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
A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C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D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我思故我在 B物是观念的复合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人为自然立法
E因果关系是习惯性的联想【】
32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在于
A强调了理论的预见性
B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C离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D把认识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或方面绝对化
E把理论、概念夸大为脱离物质的东西【】
33人手脱离人体就不再具有人手的价值和作用了,这说明
A部分依赖于整体B研究部分的作用不能脱离整体
C要从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D部分与整体存在着有机联系
E失去了部分就没有整体【】
3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补充
B重点论是一点论,与两点论对立
C两点论是均衡论,与重点论对立
D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E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35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A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为它服务
B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内容为它服务
C适合内容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
D不适合内容的形式阻碍内容的发展
E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3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因为
A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飞跃
C没有脱离感性的纯粹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E认识的真正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E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
38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A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C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
D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3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0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是
A阶级斗争已变成人民内部矛盾
B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
C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E阶级斗争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极少数敌对分子的斗争【】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41、42每小题7分,43、44每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意识的本质。
4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43简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44简述社会进步的原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邓小平同志关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46试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认识意义。
47试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相互关系及意义。
专家预测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C 4C 5B 6B 7C 8C 9B 10D
11B 12D 13C 14A 15D 16C 17B 18D 19B 20C
21B 22D 23A 24B 25D 26C 27C 28D 29C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ABCDE 32BCDE 33ABCD 34ABE 35ACDE
36ABCDE 37ABCD 38ABDE 39ABCDE 40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41、42每小题7分,43、44每小题6分,共26分)
41答: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之所以具有这种机能,是与人脑是高度发达、严密组织起来的物质分不开的。人脑是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2)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只有当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再经大脑改造制作后,才能产生意识。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正确或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形式还是理性认识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42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具有一致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由它所认识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否定真理的多元论。
(2)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确认,具有客观性、直接现实性和惟一性。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惟一性决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3)真理的作用是客观的。真理的作用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以客观实践及其结果而定。真理作用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3答:(1)科学是生产力。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它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精神现象,因而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但是,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2)技术是生产力。技术表现为两个方面:①生产的物质设备,即“硬件”,属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②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软件”,属于劳动者范畴。这就是说,技术已经包含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它不能离开这三个基本要素独立存在。
(3)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过程日益加速,科学和技术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所以,我们把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44答:社会总是不断前进的,它发展的方向是上升的,而不是倒退的,其原因是:
(1)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根源于社会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还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即“扬弃”的过程。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每一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前一段达到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抛弃了其中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存、发扬了其中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一种先进社会制度或现象的出现,总是高于和优于先前的制度和现象,表现出一种历史的进步。
(3)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的观点是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所宣扬的历史循环论和历史悲观论的一个强大思想武器。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往复循环的,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发展是前进上升趋势的客观规律。历史悲观论则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观点是对人类社会的前途失去信心,同样是错误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运动发展着的统一体;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思想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①既然世界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统一的物质世界,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应该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元论。“一国两制”的设想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而提出来的。
②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在实践活动中把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结合起来,在“一”中看到“多”,在“多”中看到“一”,把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国两制”的思想正是建立在这一最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基础之上的。在统一祖国大业的问题上,既要坚持“统一”的共性,又要在统一的基础上坚持特殊地区的个性,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③既然物质世界是在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统一体,那么在统一祖国的问题上,就要坚持时空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必须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才能真正推动祖国的统一。
④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解决祖国统一的实践中就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一国两制”的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46答:(1)本质和现象的区别。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根本的性质。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内在的东西,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稳定;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单纯、深刻。
(2)现象和本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是由本质决定的,是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
(3)认识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在实践中,要把现象作为人们的向导,通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揭露假象,揭露假象是认识本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复杂的斗争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要为假象所迷惑。
(4)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掌握丰富生动的大量现象。因为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有时是真象和假象同时表现同一本质。因此只抓住片面事实、点滴材料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5)有了对大量的现象的认识并不等于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本质是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是感官所不能感知的,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思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6)从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从现象中认识本质之后,还要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
47答:(1)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理论,其哲学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原理:
①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力替代落后的生产力,进而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化,以至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②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也就会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上层建筑及形成整个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形态。
(2)“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理论,它们共同表现着党的先进性质、党的宗旨和党的根本任务。而其中“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党的建设、党的发展,最具有决定性意义。
(3)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质,又决定了共产党必须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时代前列,首先就要走在生产力发展的前列。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尽最大努力推动和促进生产力更快地发展。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因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文化一旦形成则对经济基础,以及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反作用。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必定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5)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归根到底是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符合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形成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