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首页企业系统我的无忧
无忧服务:
兼职活动培训
娱乐交友:
交友社区资讯
全职实习:
实习暑假寒假
微信号:school51
扫一下,立即关注
加关注
在线支付,立省10元
下载新版APP
===大学生成长生活平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题测试及参考答案

2013-03-18来源/作者:卫凯点击次数:91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辩正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区别在于:
A.它们研究的对象不同
B.它们回答的问题不同
C.它们研究的范畴不同
D.它们所回答问题的结论不同

4.世界统一性原理: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B.只有唯心主义承认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
D.二元论也承认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错误在于:
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C.否认时间和空间同时运动着的物质联系
D.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表述的辩证思想:
A.运动的绝对性
B.运动的规律性
C.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D.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7.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D.设计构思是工程师头脑自身的

8.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语言
B.劳动
C.人脑
D.思维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改造世界
B.人能够利用规律,通过实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
C.人不能改造和利用规律
D.人能够自觉地改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10.“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教育”这一观点符合下述哪一原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正关系
B.量变到质变的过渡
C.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D.事物间的直接联系

11.发展的本质是: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替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生物运动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
D.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1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
B.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13.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理论基础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14.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领域中是指:
A.对立面可以调和的矛盾
B.对立面之间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
C.不通过斗争可以解决的矛盾
D.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的矛盾

1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B.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的原理
 

16.事物的质是指:
A.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
B.使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
C.事物在与他物相联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质
D.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内部所固定的规定性

1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动力和源泉
B.道路和趋势
C.形式和状态
D.向对立面相互转化

18.把同质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属性
D.事物量的规定性

19.“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哲学道理是;
A.扬弃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D.一般寓于个别之中

20.下列现象符合辩证否定的是:
A.砍伐树木
B.踩碎谷种
C.花朵开放的花蕾消失
D.洪水冲毁庄稼

21.“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是:
A.折衷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22.下列现象哪个属于因果关系:
A.昼夜更替
B.先进和后进
C.阳光与植物生长
D.阴电与阳电

23.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当前条件下还不能实现的称为:
A.不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24.在一切工作中,都不要“耍花架子”,这就告诉我们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
A.形式应该服从内容
B.不要搞任何形式
C.只注意工作的内容
D.要摆脱一切对工作的干扰

25.“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段话出自:
A.黑格尔
B.康德
C.马克思
D.列宁

26.认识的客体是:
A.一切客观事物
B.自然界的存在物
C.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7.概念、判断、推理是:
A.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
B.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
C.属于直接经验的范畴
D.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2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
A.主观的
B.完全确定的
C.完全确定的
D.既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29.“有用就是真理”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C.旧唯物主义真理观
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3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真理观上的分歧是:
A.真理是否是客观事物
B.真理是否是有用的
C.真理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
D.真理是否是发展的
 

3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32.生产方式指的就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3.社会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及其相互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劳动
B.自然条件
C.生产方式
D.社会意识

34.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和人的关系
B.物和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3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B.在生产中人们不同的地位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D.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3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哲学
B.国家政权
C.政治法律思想
D.宗教

3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解决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38.阶级的实质是:
A.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9.“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A.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
B.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
C.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D.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

40.全部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
C.哲学
D.宗教
  
   
4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
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思想上层建筑

4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43.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物质世界
B.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C.知识分子的头脑
D.人民群众的实践

44.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第一个比较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家是:
A.黑格尔
B.康德
C.谢林
D.费尔巴哈

45.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
A.说明阶级社会的本质
B.说明历史事变的动力和原因
C.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国家兴旺发达的道路
D.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分别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体现了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B.实用性和有效性的高度统一
C.系统性和具体性的高度统一
D.真理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E.确定性和变化性的高度统一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
A.物质运动和空间时间不可分
B.时间、空间和人的认识不可分
C.客观规律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D.物质发展的无限性
E.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寓意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E.意识无任何作用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指: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E.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5.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有:
A.辩证唯物主义
B.一切唯物主义
C.一切唯心主义
D.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
E.机械论

6.当事物处在复杂状态时:
A.矛盾双方力量各有消长,而未达到互移其位的程度
B.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互移其位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相互依存
E.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7.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内容和实质是:
A.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B.事物运动变化的曲折过程
C.事物运动的上升性、前进性
D.事物经过漫长的历程又旧地重游、江山依旧
E.事物重复运动、变化的周期过程

8.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A.形式只是消极地服从于内容
B.内容的变化必然服从于形式的变化
C.内容的变化,会使形式迟早发生相应的变化
D.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也有反作用
E.内容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形式同时发生相应的变化

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个论断体现了
A.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C.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D.正确的理论对革命运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E.只承认理论认识可靠性的教条主义

10.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是
A.科学技术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的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D.科学技术中包含着生产力
E.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三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
A.严密完整的科学真理体系
B.具体真理
C.客观真理
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E.绝对真理体系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B.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产的过程
C.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所有细节
D.它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
E.它决定着各种社会形态的全部具体特点

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不再发生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再发生矛盾
C.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性质上同旧社会这类矛盾根本不同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E.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进行自觉的调整和改革

4.国家的基本特征是:
A.国家是一种政治性的由特殊成员把持的常设的权力机关
B.国家为了维持其特殊权力,就要征收赋税
C.国家按地域而不再是以血缘为标志来划分统治范围的
D.国家是多民族联合的社会政治组织
E.国家是拥有辽阔疆域、众多人口和完整主权的公共权力机关

5.区分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据是它们:
A.反映的内容不同
B.反映的方式不同
C.同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程度不同
D.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不同
E.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不同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及其辩证关系。

2.为什么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变革?

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哪些条件制约?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这一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2.试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阐述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其他题型答案

    四、简答题

    1.答:(1)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场所的变更和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秩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

    (2)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从形态上看,量变往往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往往是迅速、显著的变化。从内容上看,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超出,是连续、渐进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是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变化就是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再从质变到新的量变,如此往复不已,构成世界无限多样的变化发展。

    2.答: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科学发现之一,它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社会历史观的一场伟大变革。

 (1)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始终占着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第一次科学地证明了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相反。这就给历史唯心论当头一棒,从此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2)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不仅反对了历史唯心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3)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3.答:(1)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东西,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当它还是理论形态的时候,还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物质力量。当它被运用于生产时,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它作为生产力,主要是指它可以渗透、凝结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具体表现在:通过技术转变为劳动手段。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转变为人的劳动对象,并创造出许多全新的材料;通过教育的途径转变为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

    (3)自然科学是一种意识形式,但不属于上层建筑,这是因为:第一,从它的内容和来源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自然科学则是对自然规律的反映。第二,从它的作用上看,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直接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而自然科学则是直接为生产力服务的。第三,从其发展上看,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而自然科学则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自然科学不同于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4.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一)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政治条件:其中,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对人们活动的制约最为明显。(三)精神条件:主要是指传统观念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

    五、论述题

    1.答:(1)唯物主义一元论就是坚持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世界是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一元论,又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其理由是: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在时间、空间中有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时空、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事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努力探索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坚持这一原理对我国四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所以说,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2.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讲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把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3)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较落后,因此,加速发展生产力,更具有迫切性,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指南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 会员注册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