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邓小平理论概论”复习题
2013-03-18来源/作者:卫凯点击次数:662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
2、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以及市场活动最基本的主体是:企业。
3、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4、在我国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市场。
5、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公司制。
6、宏观调控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7、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8、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政企职能分开。|考试大|
二、多项选择题
1、计划机制的特点是(BD)
A.微观性B.宏观性C.自发性D.事前性E.事后性
2、市场机制的特点是(AE)
A.微观性B.宏观性C.自发性D.事前性E.事后性
3、"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个论断说明(ABDE)
A.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
B.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资本主义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D.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E.计划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ACDE)
A.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
B.计划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发挥辅助性调节作用
C.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D.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E.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5、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有(ABCD)
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营管理法制化;
E.保障制度个人化[考试 大]
6、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特征是(ABCDE)
A.自负盈亏;
B.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C.自主经营
D.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E.依法纳税
7、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具有(ABCDE)
A.统一性;
B.开放性;
C.竞争性;
D.公开性;
E.有序性
8、以下属于市场失灵现象的有(ACD)
A.垄断的形成和对产业的控制;
B.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失误;
C.公共产品的生产;
D.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E.地方保护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源配置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答: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方式。计划经济是通过中央计划直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2、什么是计划机制?它有什么特点和优缺点?
答:计划机制是指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觉性、事前性和宏观性等特点。计划机制的优点是:(1)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2)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3)在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4)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5)可以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并使之协调发展。计划机制的缺点是:(1)难以对微观经济活动和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发挥作用;(2)容易损害经济主体的利益,造成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3)容易脱离实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3、什么是市场机制?它有什么特点和优缺点?
答: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运行中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发性、灵活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市场机制的优点是:(1)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2)能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实现优胜汰劣,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考 试 大收 集|(3)能够对各种经济信号作出灵敏反映,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市场机制的缺点是:(1)对经济总量、重大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等的调节无能为力;(2)容易产生盲目性和自发波动;(3)会引起两极分化。
4、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它的历史作用?
答: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50年代形成的,这种体制的特点是:(1)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2)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经济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抑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3)实现了较为公平的分配,使广大劳动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5、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3)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由于这些弊端,结果在原有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的程度上失去活力。
6、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2)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经济改革,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7、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有什么特征?
答: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的特征主要有:(1)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2)企业是一种营利性机构,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3)企业必须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4)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5)企业必须纳税。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具有两方面的功能:(1)经济功能。首先,企业作为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次,企业也为技术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再次,企业通过生产实践和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培养专门化的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职能。这方面主要包括满足人们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为国家提供财富,推动其他社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等。
9、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什么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统一性,即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使商品交换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规则来进行;(2)开放性,即市场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要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连接起来;(3)竞争性,即市场要成为保护企业竞争的场所;(4)有序性,即市场体系运行的规范化和秩序化等。
10、为什么要进行价格改革?价格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价格改革的原因主要在于:(1)在原有经济体制下价格是扭曲的,许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2)价格的扭曲,导致了生产经营者行为的扭曲,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的恶化。
传统体制下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归根到底,与高度集中的僵化的价格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与由政府计划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对原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11、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2)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3)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计划,促进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4)采取各种措施,既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防止经济过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5)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2、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1)经济计划,是指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它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2)经济手段,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经济手段是通过具体的经济政策来实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和汇率政策等;(3)法律手段,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规范调整经济的统称;(4)必要的行政手段,指通过国家机关实施的,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
13、财政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
答:(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财政支出主要是指政府的预算拨款。
(2)财政政策就其不同的作用方向来说,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降低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在经济停滞或衰退时期,由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增加、经济发展缓慢,这时政府一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反,在经济过热时期,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此,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增长超过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这时,政府往往要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4、货币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
答:(1)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2)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要通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要通过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答:(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3)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由于存在这些弊端,所以在原有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4)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其原因在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并没有消除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局面仍然存在。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目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国际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已经不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求得自身的发展,世界经济通行的是市场经济,我们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否则,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企不分,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原有经济体制。建立起能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以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取向改革,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3、邓小平对市场经济都做过哪些论述?
答:(1)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十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对这个决定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是写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初稿。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3)1991年,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就市场经济所作的这些论述,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推进经济改革及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存在着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5、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主要环节是:(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的紧密结合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化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6、试述完善市场体系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答: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首先,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功能的前提。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而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场所和存在的基础,所以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与之相适应。
其次,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面向市场,从市场获得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并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也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第三,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间接调控,政府主要通过市场来影响企业的行为。市场一方面要将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传递给企业,另一方面又要向政府传递微观经济活动的信息。企业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是否会灵敏的反映,政府从市场所获得的微观经济信息是否真实,主要取决于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
7、试述培育和发展我国市场体系的途径。
答: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我国当前各类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有些要素市场严重滞后,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参与市场活动的当事者,市场主体的发育情况决定着市场的发育情况,而要培育市场主体,必须转变政府的职能,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促使个人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其次,培育要素市场。这方面主要包括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另外还要积极培育产权市场,形成产权流动机制。
第三,健全价格机制。通过对原有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主要是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仲裁、认证、评估和行业协会和商会等。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规范这些机构的中介活动,真正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和监督作用,以促进市场正常有序地发展。
第五,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要加快建立使市场基木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法规体系。同时,还要强化工商行政管理和其他执法监督机构的执法监督职能,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以此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8、试论健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答: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宁,健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社会分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越大,就越要求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生产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
其次,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虽然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弱点和不足,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调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它解决不了诸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这样的总量问题,不能有效地协调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不可能自发地消除垄断,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市场经济存在的这些缺陷只有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加以矫正和解决。
第三,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1)宏观调控是公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公有制占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它的经济活动应该服从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这就要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并引导公有制经济的活动在总体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2)宏观调控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而这要求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要求国家通过长远规划和产业政策来集中生产、组织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扶持主导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3)宏观调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更高,我们只有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做到这一点。
第四,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加强宏观调控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因为在旧体制向新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还不具备,这些情况会加剧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和经济的波动,使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混乱。所以,要通过宏观调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创造条件。
9、怎样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答:(1)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宏观经济调控,即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二是间接宏观经济调控,即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依靠国家对企业直接控制来实现的。这就使企业成了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从而极大地扼杀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这种宏观调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严重背离,必须进行改革。
(2)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首先,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主要采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在管好宏观经济的同时,又能搞活经济,使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其次,由进行微观管理转变为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必须分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必须放权给企业,政府要把微观管理的职能转向宏观调控,着力于确定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发展战略、调节社会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为国民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从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变为主要利用经济手段搞好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督。
10、怎样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发挥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行政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三种职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传统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1)实现政企分开,即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者和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者等职能,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2)分离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状况进行监督,制定和执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
(3)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以适应政企分开和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与宏观经济调控权分离的需要。要逐步把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调整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将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同时,按市场经济要求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是: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形式。
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
3、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将: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5、党的十五大在分配方式上第一次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
6、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是:一个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
7、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8、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1、按劳分配的含义包括(ABCE)
A.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B.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C.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D.劳动者应该获得他所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
E.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2、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在于(ABDE)
A.社会主义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达到充分发达的程度
C.按劳分配是最公平的一种分配制度;
D.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
E.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3、以下属于按劳分配的有(AC)
A.国有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
B.国有股份制企业里劳动者个人通过投资入股获得的报酬
C.乡镇企业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
D.个体户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得劳动报酬
E.科技工作者凭借其知识产权获得的报酬
4、生产要素分配包括(ABCDE)
A.资产收益;
B.资本收入;
C.信息收入;
D.科技收入;
E.房地产收入
5、我国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是(ABDE)
A.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由于生产要素创造价值;
D.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需要;
E.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6、规范收入分配,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有(ABCDE)
A.保护合法收入;
B.取缔非法收入;
C.整顿不合理收入
D.调节过高收入;
E.保证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7、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含(ABDE)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商业保险;
D.社会福利;
E.社会优抚
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ACDE)
A.社会稳定功能;
B.共同富裕功能;
C.市场运行保障功能;
D.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E.经济调节功能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主要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这种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的价值和价格。(3)资产收益。主要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如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方式向资金需要者提供资金,取得红利、股息、利息或分享收益,劳动者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4)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包括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获得的收入。(5)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主要是指我国私营企业主和外资及港台澳投资企业中的企业主按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6)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通过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国家按社会公平原则进行福利性分配而得到的一些收入,以及风险收入等。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着按劳动力价值、按资产收益、以及按资本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这些分配形式大多数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当取得相应的收入。
(2)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一切生产要素的使用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有偿使用。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是为了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因为只有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允许生产要素所有者可以通过要素直接或间接的投入,获得一定的收入,才能鼓励生产要素有效、合理的流动,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3、如何正确理解"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答:(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根本原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有客观必然性,也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第一,示范作用。一部分人由于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生活先好起来,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最终使全体人们都走向富裕。第二,帮助作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不但通过向国家交纳各种税金,通过国家财政这个中心环节支持和帮助落后地区的人们走上致富之路,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左邻右舍和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带动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先富帮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第三,带动作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可以为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比如先富起来的地区可以大量吸纳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所得劳务资金、所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及所受到的市场观念的冲击,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
4、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实际上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答:(1)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2)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3)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5、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1)从宏观角度看,效率表现为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效配置;从微观角度看,效率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充分发挥。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主要指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3)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6、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样的功能?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安全制度。作为一种体系或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主要有:(1)社会稳定功能。社会保障通过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别,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社会的震荡。(2)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市场竞争中的消极后果会使社会问题增多,从而不利于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对企业来说,如果由社会承担员工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就能使企业按市场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包括进行员工的调整,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3)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社会保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了物质保障。它通过对劳动者收入的保障和医疗保险,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恢复和再生产;通过对失业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生活保障,保护这部分劳动力,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对劳动家属后代的保障,为培养新一代劳动力提供物质保证。(4)经济调节功能。社会保障作为政府和社会支出的一部分,能起到一定的经济调节作用。当经济增长时,劳动者收入增加,失业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减少,有利于减轻需求压力,抑制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不景气时,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会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以及社会互助、社区服务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镇全部职工的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失业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个医疗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城市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在保障内容和标准方面不强求一律,要发展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四、论述题
1、试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答: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在公有制内部人们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从而使消费品能够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的数量,制约着分配的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不会像原始社会那样实行平均分配,但也没有达到共产主义那样高的程度,产品尚未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有实行按劳分配。
(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旧的社会分上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承认劳动的差别,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答: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社会统一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实行的。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公有制还有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同马克思的设想有很多不同。这主要表现在: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也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现阶段的公有制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存在着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只能先根据各个企业提供给社会的有效的联合劳动量,在各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再由各个企业根据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对劳动者进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而且还取决于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
(3)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马克思设想在商品货币关系消亡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者只能通过各自所在的企业向社会提供劳动,每个企业的集体劳动也只是局部劳动,其社会劳动的性质只能通过商品的市场交换才能得到实现和转化。
(4)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劳动券实现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只能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才能实现,劳动者先以货币工资形式取得劳动报酬,再用货币工资到商品市场上购买个人消费品。这样,按劳分配的最终实现还要受商品价格和商品供应量的影响。
总之,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主体形式的按劳分配,它的实现是同所有制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密切联系的,它作用的范围、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不但受公有制成熟程度的制约,也受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的制约。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既是根据国情而作出的一种现实选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按劳分配原则以劳动为唯一尺度,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它承认不平等的个人天赋,默认不平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由于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因而劳动贡献有大有小,每个家庭得到的劳动报酬有多有少,即使所得劳动报酬相同,也会因为家庭负担不同而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特点还会进一步扩大这种差别。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同社会成员之间除了存在着由按劳分配产生的收入差别以外,还存在着由其他分配方式所产生的收入上的更大的差别。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势必发挥作用,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无情法则。这种结果反映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就是收入差距和生活富裕程度的不同。
(4)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平衡总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实现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同样有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此外,城市和农村、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差别,也会导致人们之间的收入不同。
5、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答:虽然经过建国50年来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化,所以必须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具体讲,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于:
(1)这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在旧体制下,我国曾经盲目地追求在城市建立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形式,忽视甚至排斥其他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与此相适应,社会保障主要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实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明确,过去那种依据所有制形式把劳动者划分为三六九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客观上已经成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严重阻碍。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使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劳动者都能合理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的迫切要求和重要的配套措施。
(2)这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经济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在统收统支的体制下,采取实报实销、冲减上缴利润的方式,实际上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目前国家与企业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企业成了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社会保障费用已改为由企业盈利中支付,这样社会保障实际上成了企业保障,这一方面使国有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造成新老企业负担不均,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因此,只有通过改变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变企业保障为真正的社会保障,才有利于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高就业为基础的,并且只保就业,不保失业,在这样的体制下,由于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渠道被阻断;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不能及时通过劳动力流动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
2、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以及市场活动最基本的主体是:企业。
3、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4、在我国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市场。
5、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公司制。
6、宏观调控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7、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8、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政企职能分开。|考试大|
二、多项选择题
1、计划机制的特点是(BD)
A.微观性B.宏观性C.自发性D.事前性E.事后性
2、市场机制的特点是(AE)
A.微观性B.宏观性C.自发性D.事前性E.事后性
3、"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这个论断说明(ABDE)
A.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
B.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资本主义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D.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E.计划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ACDE)
A.政府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
B.计划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发挥辅助性调节作用
C.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D.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
E.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5、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有(ABCD)
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营管理法制化;
E.保障制度个人化[考试 大]
6、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特征是(ABCDE)
A.自负盈亏;
B.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C.自主经营
D.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E.依法纳税
7、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具有(ABCDE)
A.统一性;
B.开放性;
C.竞争性;
D.公开性;
E.有序性
8、以下属于市场失灵现象的有(ACD)
A.垄断的形成和对产业的控制;
B.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失误;
C.公共产品的生产;
D.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E.地方保护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源配置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答: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方式。计划经济是通过中央计划直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2、什么是计划机制?它有什么特点和优缺点?
答:计划机制是指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觉性、事前性和宏观性等特点。计划机制的优点是:(1)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2)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3)在宏观上统筹规划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4)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5)可以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并使之协调发展。计划机制的缺点是:(1)难以对微观经济活动和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发挥作用;(2)容易损害经济主体的利益,造成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3)容易脱离实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3、什么是市场机制?它有什么特点和优缺点?
答: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运行中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发性、灵活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市场机制的优点是:(1)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2)能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实现优胜汰劣,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考 试 大收 集|(3)能够对各种经济信号作出灵敏反映,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市场机制的缺点是:(1)对经济总量、重大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等的调节无能为力;(2)容易产生盲目性和自发波动;(3)会引起两极分化。
4、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它的历史作用?
答: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50年代形成的,这种体制的特点是:(1)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2)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经济作用。这主要表现在:(1)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抑制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3)实现了较为公平的分配,使广大劳动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5、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3)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由于这些弊端,结果在原有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的程度上失去活力。
6、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2)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经济改革,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7、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有什么特征?
答: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的特征主要有:(1)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2)企业是一种营利性机构,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3)企业必须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4)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5)企业必须纳税。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具有两方面的功能:(1)经济功能。首先,企业作为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次,企业也为技术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场竞争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再次,企业通过生产实践和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培养专门化的技术人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职能。这方面主要包括满足人们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创造就业机会,为国家提供财富,推动其他社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等。
9、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什么特征?
答: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统一性,即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使商品交换在全国范围内按统一规则来进行;(2)开放性,即市场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要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连接起来;(3)竞争性,即市场要成为保护企业竞争的场所;(4)有序性,即市场体系运行的规范化和秩序化等。
10、为什么要进行价格改革?价格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价格改革的原因主要在于:(1)在原有经济体制下价格是扭曲的,许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2)价格的扭曲,导致了生产经营者行为的扭曲,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产业结构的恶化。
传统体制下价格体系的不合理,归根到底,与高度集中的僵化的价格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与由政府计划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对原有的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根本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11、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2)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3)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计划,促进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4)采取各种措施,既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防止经济过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5)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2、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1)经济计划,是指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它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2)经济手段,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经济手段是通过具体的经济政策来实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和汇率政策等;(3)法律手段,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规范调整经济的统称;(4)必要的行政手段,指通过国家机关实施的,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
13、财政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
答:(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财政支出主要是指政府的预算拨款。
(2)财政政策就其不同的作用方向来说,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降低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为特点,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在经济停滞或衰退时期,由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增加、经济发展缓慢,这时政府一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反,在经济过热时期,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此,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增长超过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这时,政府往往要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14、货币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
答:(1)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2)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为特点,目的在于抑制需求的增加。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要通过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要通过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答:(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3)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由于存在这些弊端,所以在原有体制下,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4)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其原因在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得到了深入广泛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并没有消除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局面仍然存在。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而且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目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国际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都已经不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来求得自身的发展,世界经济通行的是市场经济,我们要与国际经济接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否则,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政企不分,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原有经济体制。建立起能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以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取向改革,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事实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的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社会发展态势就比较好。
3、邓小平对市场经济都做过哪些论述?
答:(1)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十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对这个决定评价很高,他认为这是写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初稿。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3)1991年,邓小平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他又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就市场经济所作的这些论述,为打破传统观念、解除思想束缚、推进经济改革及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工,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存在着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5、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主要环节是:(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的紧密结合和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化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6、试述完善市场体系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答: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
首先,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机制功能的前提。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而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场所和存在的基础,所以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与之相适应。
其次,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面向市场,从市场获得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并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和经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也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第三,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纽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间接调控,政府主要通过市场来影响企业的行为。市场一方面要将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传递给企业,另一方面又要向政府传递微观经济活动的信息。企业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是否会灵敏的反映,政府从市场所获得的微观经济信息是否真实,主要取决于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
7、试述培育和发展我国市场体系的途径。
答: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我国当前各类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有些要素市场严重滞后,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的法规制度建设滞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参与市场活动的当事者,市场主体的发育情况决定着市场的发育情况,而要培育市场主体,必须转变政府的职能,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促使个人以市场主体的身份从事市场活动。
其次,培育要素市场。这方面主要包括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培育劳动力市场,发展房地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另外还要积极培育产权市场,形成产权流动机制。
第三,健全价格机制。通过对原有价格管理体制及其相联系的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
第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主要是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仲裁、认证、评估和行业协会和商会等。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规范这些机构的中介活动,真正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和监督作用,以促进市场正常有序地发展。
第五,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管理。要加快建立使市场基木经济关系、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化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统一、科学和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法规体系。同时,还要强化工商行政管理和其他执法监督机构的执法监督职能,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以此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8、试论健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答: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宁,健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必然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社会分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越大,就越要求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生产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
其次,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虽然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弱点和不足,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调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它解决不了诸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这样的总量问题,不能有效地协调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不可能自发地消除垄断,不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市场经济存在的这些缺陷只有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加以矫正和解决。
第三,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1)宏观调控是公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公有制占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它的经济活动应该服从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这就要求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并引导公有制经济的活动在总体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2)宏观调控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而这要求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要求国家通过长远规划和产业政策来集中生产、组织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扶持主导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3)宏观调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通过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更高,我们只有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做到这一点。
第四,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加强宏观调控有其特殊的必要性。因为在旧体制向新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还不具备,这些情况会加剧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和经济的波动,使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混乱。所以,要通过宏观调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创造条件。
9、怎样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答:(1)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宏观经济调控,即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二是间接宏观经济调控,即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依靠国家对企业直接控制来实现的。这就使企业成了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从而极大地扼杀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这种宏观调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严重背离,必须进行改革。
(2)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首先,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主要采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从而在管好宏观经济的同时,又能搞活经济,使企业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其次,由进行微观管理转变为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必须分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必须放权给企业,政府要把微观管理的职能转向宏观调控,着力于确定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发展战略、调节社会总量的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为国民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从搞项目审批、分钱分物转变为主要利用经济手段搞好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督。
10、怎样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发挥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行政管理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三种职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传统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1)实现政企分开,即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开,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者和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者等职能,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2)分离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状况进行监督,制定和执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
(3)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以适应政企分开和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与宏观经济调控权分离的需要。要逐步把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调整建设成为职能统一、具有权威的宏观调控部门;将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和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同时,按市场经济要求精简机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是: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形式。
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
3、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将: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5、党的十五大在分配方式上第一次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
6、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是:一个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
7、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8、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1、按劳分配的含义包括(ABCE)
A.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B.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C.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D.劳动者应该获得他所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
E.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2、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在于(ABDE)
A.社会主义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B.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达到充分发达的程度
C.按劳分配是最公平的一种分配制度;
D.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
E.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3、以下属于按劳分配的有(AC)
A.国有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
B.国有股份制企业里劳动者个人通过投资入股获得的报酬
C.乡镇企业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
D.个体户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获得劳动报酬
E.科技工作者凭借其知识产权获得的报酬
4、生产要素分配包括(ABCDE)
A.资产收益;
B.资本收入;
C.信息收入;
D.科技收入;
E.房地产收入
5、我国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是(ABDE)
A.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由于生产要素创造价值;
D.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需要;
E.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6、规范收入分配,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有(ABCDE)
A.保护合法收入;
B.取缔非法收入;
C.整顿不合理收入
D.调节过高收入;
E.保证低收入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7、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含(ABDE)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商业保险;
D.社会福利;
E.社会优抚
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ACDE)
A.社会稳定功能;
B.共同富裕功能;
C.市场运行保障功能;
D.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E.经济调节功能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主要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这种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的价值和价格。(3)资产收益。主要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如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方式向资金需要者提供资金,取得红利、股息、利息或分享收益,劳动者购买债券、股票和在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收入。(4)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包括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获得的收入。(5)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主要是指我国私营企业主和外资及港台澳投资企业中的企业主按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6)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通过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国家按社会公平原则进行福利性分配而得到的一些收入,以及风险收入等。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着按劳动力价值、按资产收益、以及按资本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这些分配形式大多数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当取得相应的收入。
(2)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一切生产要素的使用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有偿使用。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是为了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因为只有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允许生产要素所有者可以通过要素直接或间接的投入,获得一定的收入,才能鼓励生产要素有效、合理的流动,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3、如何正确理解"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答:(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根本原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有客观必然性,也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第一,示范作用。一部分人由于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生活先好起来,必然会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最终使全体人们都走向富裕。第二,帮助作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不但通过向国家交纳各种税金,通过国家财政这个中心环节支持和帮助落后地区的人们走上致富之路,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左邻右舍和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带动他们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先富帮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第三,带动作用。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可以为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比如先富起来的地区可以大量吸纳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所得劳务资金、所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及所受到的市场观念的冲击,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
4、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实际上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答:(1)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2)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3)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5、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1)从宏观角度看,效率表现为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效配置;从微观角度看,效率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充分发挥。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主要指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3)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6、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样的功能?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安全制度。作为一种体系或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主要有:(1)社会稳定功能。社会保障通过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别,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社会的震荡。(2)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市场竞争中的消极后果会使社会问题增多,从而不利于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对企业来说,如果由社会承担员工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就能使企业按市场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包括进行员工的调整,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3)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社会保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提供了物质保障。它通过对劳动者收入的保障和医疗保险,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恢复和再生产;通过对失业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生活保障,保护这部分劳动力,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对劳动家属后代的保障,为培养新一代劳动力提供物质保证。(4)经济调节功能。社会保障作为政府和社会支出的一部分,能起到一定的经济调节作用。当经济增长时,劳动者收入增加,失业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减少,有利于减轻需求压力,抑制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不景气时,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会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以及社会互助、社区服务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城镇全部职工的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失业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个医疗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城市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在保障内容和标准方面不强求一律,要发展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四、论述题
1、试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答:按劳分配是指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在公有制内部人们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从而使消费品能够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
(2)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可供分配的社会产品的数量,制约着分配的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不会像原始社会那样实行平均分配,但也没有达到共产主义那样高的程度,产品尚未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有实行按劳分配。
(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旧的社会分上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承认劳动的差别,把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答: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社会统一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实行的。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公有制还有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实现形式,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同马克思的设想有很多不同。这主要表现在: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它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也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
(2)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现阶段的公有制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存在着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按劳分配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只能先根据各个企业提供给社会的有效的联合劳动量,在各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再由各个企业根据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对劳动者进行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而且还取决于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
(3)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马克思设想在商品货币关系消亡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者只能通过各自所在的企业向社会提供劳动,每个企业的集体劳动也只是局部劳动,其社会劳动的性质只能通过商品的市场交换才能得到实现和转化。
(4)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马克思当时设想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劳动券实现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只能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才能实现,劳动者先以货币工资形式取得劳动报酬,再用货币工资到商品市场上购买个人消费品。这样,按劳分配的最终实现还要受商品价格和商品供应量的影响。
总之,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主体形式的按劳分配,它的实现是同所有制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密切联系的,它作用的范围、实现形式和实现程度不但受公有制成熟程度的制约,也受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的制约。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既是根据国情而作出的一种现实选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按劳分配原则以劳动为唯一尺度,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但它承认不平等的个人天赋,默认不平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由于劳动者的体力、智力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因而劳动贡献有大有小,每个家庭得到的劳动报酬有多有少,即使所得劳动报酬相同,也会因为家庭负担不同而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特点还会进一步扩大这种差别。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同社会成员之间除了存在着由按劳分配产生的收入差别以外,还存在着由其他分配方式所产生的收入上的更大的差别。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势必发挥作用,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无情法则。这种结果反映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就是收入差距和生活富裕程度的不同。
(4)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不平衡总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实现共同富裕,也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同样有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此外,城市和农村、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差别,也会导致人们之间的收入不同。
5、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答:虽然经过建国50年来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化,所以必须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具体讲,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在于:
(1)这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在旧体制下,我国曾经盲目地追求在城市建立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形式,忽视甚至排斥其他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与此相适应,社会保障主要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实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明确,过去那种依据所有制形式把劳动者划分为三六九等的社会保障制度,客观上已经成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严重阻碍。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使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劳动者都能合理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制结构变革的迫切要求和重要的配套措施。
(2)这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经济的需要。我国的社会保障资金,在统收统支的体制下,采取实报实销、冲减上缴利润的方式,实际上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目前国家与企业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企业成了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社会保障费用已改为由企业盈利中支付,这样社会保障实际上成了企业保障,这一方面使国有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另一方面造成新老企业负担不均,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因此,只有通过改变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变企业保障为真正的社会保障,才有利于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高就业为基础的,并且只保就业,不保失业,在这样的体制下,由于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渠道被阻断;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不能及时通过劳动力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