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重点简答题二
2013-03-18来源/作者:卫凯点击次数:392
本文导航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3)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5、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本文导航
(1)生产工具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重要物件。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3)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关键在于用什么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7、分工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1)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分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
(2)在剥削社会制度下,分工会被剥削阶级所利用,作为剥削劳动者或强国剥削弱国的一种手段,使得分工带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
(3)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分工不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但仍存在旧社会分工,突出表现为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
8、如何理解旧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发展趋势?
(1)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某一种岗位上,始终从事一种职业,从而使劳动片面化的分工。这种旧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突出表现为由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
(2)在剥削社会制度中,这“三大差别”还演变为“三大对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随着剥削制度的消灭,“三大对立”也随之消灭,但工农、城乡、脑体之间的本质差别还将长期存在。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旧社会分工将完全消失,“三大差别”的本质差别也就不复存在。
9、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1)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0、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生产关系体系?
(1)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 第1页:1—5题
- 第2页:6—10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3)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5、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本文导航
- 第1页:1—5题
- 第2页:6—10题
(1)生产工具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重要物件。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3)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关键在于用什么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7、分工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1)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分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
(2)在剥削社会制度下,分工会被剥削阶级所利用,作为剥削劳动者或强国剥削弱国的一种手段,使得分工带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
(3)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分工不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但仍存在旧社会分工,突出表现为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
8、如何理解旧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发展趋势?
(1)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某一种岗位上,始终从事一种职业,从而使劳动片面化的分工。这种旧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突出表现为由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
(2)在剥削社会制度中,这“三大差别”还演变为“三大对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随着剥削制度的消灭,“三大对立”也随之消灭,但工农、城乡、脑体之间的本质差别还将长期存在。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旧社会分工将完全消失,“三大差别”的本质差别也就不复存在。
9、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1)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0、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生产关系体系?
(1)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