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自我过关测试(三)(上
测试(三)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测试题
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短文后面所给出的问题,并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短文 一:
原子的结构很像太阳系,中心是原子核,周围环绕着一些带负电荷的电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它由一些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所组成。在原子中,电子的数目和原子核质子的数目相等。所以原子是中性的。
铀一235有一个特性,即当一个中子轰击它的原子核时,它能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3个中子和β、γ等射线,并释放出约200光电子伏特的能量。
如果有一新产生的中子,再去轰击另一轴一235原子核,便引起新的裂变。以此类推,这样就使裂变反应不断地持续下去,这就是裂变链式反应,在链式反应中,核能就连续不断地释放出来。
通常由一回路系统和二回路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放出的核能把水加热为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的发电厂叫核电站。核电站的核心是反应堆,反应堆工作时放出的核能,主要是以热能的形式,由一回路系统的冷却剂带出,用以产生蒸汽。因此,整个一回路系统被称为“核蒸汽供应系统”,也称为核岛,它相当于常规火电厂的锅炉系统,但工艺技术复杂得多。由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二回路系统,与常规火电厂的汽轮发电机系统基本相同,也称为常规岛。
以秦山300兆瓦压水堆核电站为例,核蒸汽供应系统(一回路系统)主要由反应堆、蒸汽发生器、主泵、稳压器和冷剂管道等组成。汽轮发电机系统(二回路系统)主要由汽轮发电机组、凝结水系统、给水系统等组成。秦山300兆瓦压水堆核电站的一回路系统与二回路系统完全隔开。是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它的原理流程为:主泵将高压冷却剂送入反应堆,带出核燃料放出热能,冷却剂流出反应堆后进入蒸汽发生器,通过2 975根传热管,把热量传给管外的二回路水,使之沸腾产生蒸汽发生器,通过2 975根热管,把热量传给管外的二回路水,使水沸腾产生蒸汽,冷却剂流经蒸汽发生器,再由主泵送入反应堆,如此循环不已,不断地将反应堆中的热量带出并转换产生蒸汽。蒸汽冲转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再经凝汽器,由给水泵送蒸汽。蒸汽冲转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再经凝汽器,由给水泵送入蒸发器。凝汽器由海水循环水加以冷却。这三个回路是完全相互隔离的系统。
1.“裂变链式反应”指的是 ( )
A.当一个中子轰击铀一235的原子核时所产生的裂变反应
B.一个新产生的中子再去轰击另一个铀一235的原子核所引起的新的裂变的反应
C.能连续不断地释放能量的反应
D.能持续不断进行的原子核裂变反应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核电站有“核蒸汽供应系统”,所以蒸汽由核反应堆直接产生
B.常规岛主要由给水系统、凝结水系统、汽轮发电机组等组成
C.核岛的结构、功能与常规火电厂的锅炉系统相同
D.根据秦山核电站的原理流程,蒸汽由一回路直接进入二回路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原子的结构像太阳系,它的质量全部集中在原子核
B.原子是由一些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C.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一些带负电荷的电子环绕其周围
D.原子是中性的,因为中子不带电
4.末段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
A.分类别、举例子 B.作比较、列数字
C.举例子、下定义 D.下定义、分类别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试(三)参考答案
短文一:
1.D 2.B 3.C 4.A
短文 二:
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它的顶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 848米,堪称世界之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地质学家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对青藏高原进行实地勘测,弄清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来龙去脉。科学家们从喜马拉雅山的原层海相沉积层中找到了鱼龙、三叶虫、珊瑚、海藻等古海洋生物的化石标本,从而证明:早在4 000~5 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所处的地区是一片湛蓝的大海。
众所周知,地球最上层约不到100公里的厚度是一层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叫做岩石层,岩石层可以发生脆性断裂,形成为数不多的板块,板块之间可以做相对运动。根据板块大地构造假说。科学家们将全球岩石分为6个大板块,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澳板块的互相碰撞,使得沉积在海中的巨厚沉积岩褶曲隆起所致。这样古海便渐渐消失,代之以高耸入云的山脉。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发现印澳板块至今仍在向北漂移,致使喜马拉雅山脉继续不断升高。近万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升高了500米,即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上的山脉是不会超过一万米的。他们曾用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作解释,①我们用雪白细嫩的豆腐来“叠罗汉”,①不需叠上几层,最底层的豆腐必将由于承受不了其上的压力而最终“垮台”。这个例子同样适用于山脉的升高。因为山脉的升高也像是“叠罗汉”,只不过是用泥土、岩石在不断堆积而已。在山体不断抬升之际,山底所承受的压力也就相应增大,一旦达到极限,偌大的山体就会像豆腐那样散架崩塌。
经过推算,科学家们认为这个极限负荷是当山脉上升至10 000米时的负荷。这一假说同样证明了地球上至今没有一万米高山的原因。然而,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不断上升,②上升速度仍保持每年5厘米不变,②不用25 000年,高度将超过一万米。到那时,喜马拉雅山脉是散架崩塌,还是继续高耸于地球上,可以说至今还是一个谜。
1.对第二段前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果 B.条件 C.转折 D.解释说明
2.对第二段的大意有几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了地球表层的情况 B.说明了地球的构造
C.说明了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 D.说明了板块大地构造假说是如何形成的
3.对科学家推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一万米,但喜马拉雅山能否超过一万米还是个谜
B.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一万米,但喜马拉雅山有可能超过一万米
C.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一万米,喜马拉雅山也不例外
D.科学家推算,山脉的高度不会超过一万米,喜马拉雅山最高只能达到一万米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地球上层约100公里的厚度是一层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
B.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沉积在海中的巨厚沉积岩互相碰撞褶曲隆起所致
C.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地球上的山脉高度可达一万米
D.喜马拉雅山如果每年上升5厘米,再有25 000年,高度将超过一万米
5.文中①~②处少了两对关联词,应填人的关联词是 ( )
A.只要……就如果……那么 B.如果……那么/如果……就
C.只有……才/因为……所以 D.如果……那么/如果……那么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试(三)参考答案
短文二:
1.D 2.C 3.A 4.C 5.D
短文 三: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做的详细研究的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温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报告的主要作者,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做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他们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三分之一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到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变动,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经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 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一个词语 ( )
A.相信 B.确信 C.信任 D.否认
2.第一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和“短期变动”指的是 ( )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和月温差的变化
B.北半球从1990年以来月温差的变化和1975年以来冬季变暖
C.大气环流形式的自然变动和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
D.全球气象情况的自然变化和大气环流形式的自然变动
3.第一段中华莱士所说的“这种变动”,具体是指 ( )
A.暖气团、冷气团分别吹过北半球各大陆和海洋所造成的气温的变化
B.若干年间气温上升幅度和月温差的变化
c.温室效应引起的不同程度上的气温变化
D.对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的认识上的变化
4.华莱士这里说的“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表比较难以保存热量而海洋往往比较能保存热量
B.地表吸收热量慢而海洋吸收热量快
C.暖气团吹过大陆而不吹过海洋
D.冷气团吹过海洋而不吹过大陆
5.从全文看,华莱士等气象专家的研究成果是 ( )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
B.不能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C.大气环流型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D.人为的“温室效应”并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试(三)参考答案
短文三:
1.B 2.C 3.A 4.A 5.D
短文 四:
从远古的有机分子的海洋中发展了植物、动物、人类和全球生态系统。是什么驱动自然世界朝着复杂性前进的呢?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震动科学界和整个社会的《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主要讨论了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生物是不是由进化而来的?生物是怎样进化的?他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但是,达尔文不可能预见到自组织的力量。自从达尔文以来,生物学家一直把自然选择看做是有序的唯一来源。自组织是最近发现的某些复杂系统的固有性质,即某些非常无序的系统自发地“结晶”成为高度有序。当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既有能量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时,无序的非平衡态的稳定性并不像在近平衡条件下那样有保证,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当外界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无序有可能失去稳定性。其中的某些涨落可能被放大而使系统达到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新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有序结构是自发出现的,故称自组织。自组织是生命世界的重要性之一。计算机模型正揭示这类复杂系统如何能自发地自己组织起来以实现稳定的基因活动循环——所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有人认为人类基因库也许是个自组织系统。这样,有机体之所以具有某些特征,也许并不是因为自然选择造成的,而是因为自然选择作用的对象具有自组织特性。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进化是自然选择和自组织相结合的产物。
1.自组织是指 ( )
A.某些复杂系统的固有性质
B.有序的另一来源
C.某些非常无序的系统自发地“结晶”成为高度有序
D.一个开放系统在近平衡条件下达到的新状态
2.驱动自然世界朝着复杂性前进的原因是 ( )
A.有机分子的活动
B.自然选择
C.自然选择和自组织相结合
D.自然选择作用的对象具有自组织特性
3.形成“自组织”应具备的条件是 ( )
A.无序的非平衡态
B.系统的某些涨落被放大
C.无序系统发生“结晶”
D.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物种起源》讨论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过程
B.生命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稳定的基因活动循环
C.由于没有预见到自组织的力量,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站不住脚的
D.有机体具有的某些特征,来源于“自组织”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试(三)参考答案
短文四:
1.D 2.C 3.D 4.C
短文 五: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这项技术是一个有可能导致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它主要研究怎样使计算机能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具有智能性质的工作。所谓智能工作是指人在认识或者实验活动中所具有的感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心理机智,简而言之,就是指在人的脑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工智能研究,目前有两种不同探索途径来实现对人脑智能的模拟:一是通过仿生学手段,从结构上进行模拟,以达到功能模拟,目前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的研究就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方面;另一个是直接通过启发式程序模拟人脑能力,从博弈机、数学证明到已经取得较大成功的各种专家系统以及知识工程研究都取得了很实质性的进展。
人脑功能模型的关键是对人的自然智能逻辑进行形式化的问题。传统计算机是以二值逻辑为基础的,其特点是建立在加珐和移位基础上的各种计算能力;另外对确定性问题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并且可以比人有更高的速度、精度和效率。①这样的计算机并不具有人脑那样灵活处理信息和像人一样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事实上要用二值逻辑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是不可能的。这是②目前的计算机的理论依然是经典数学的精确方法,即以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为基础的,③已经引进了概率统计等随机数学方法,④仍不能解决对普遍存在的模糊信息进行处理的问题。这就不能模拟人的模糊化思维的逻辑机制。所以要让计算机进一步模拟人思维的特点,就必须在计算机中引进模糊逻辑,用来对普遍存在的模糊事物和现象从整体特征上把握它,勾勒出事物的轮廓,估测出事物的进程趋势,做出灵活而有意义的结论。而模糊思维恰恰是人的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差异的关键之一。这也正是解决人工智能困境的一条途径。
1.对“智能”的含义解释恰当而且全面的是 ( )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逻辑思维能力 D.人脑的活动能力
2.作者认为不能用二值逻辑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的原因是 ( )
①二值逻辑是以非此即彼为基础来分析判断事物的。
②客观普遍存在模糊的事物和现象。
③二值逻辑对确定性事物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④目前的计算机的理论依然是经典数学的精确方法。
⑤二值逻辑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比人有更高的速度、精度和效率。
⑥二值逻辑不能解决对普遍存在的模糊信息进行处理。
A.①③ B.②⑤ C.④⑥ D.③⑥
3.“解决人工智能困境的途径”是 ( )
A.使计算机能模糊思维 B.在计算机中引进模糊逻辑
C.使计算机能创造性思维 D.使计算机能灵活处理信息
4.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 ( )
A.人工智能 B.边缘学科 C.人脑功能 D.计算机
5.文中①一④处应填人的词是 ( )
A.因为/不填/尽管/也 B.但是/因为/即使/但是
C.然而/由于/不论/然而 D.然而/因为/即使/但是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试(三)参考答案
短文五:
1.D 2.C 3.B 4.A 5.D
短文 六:
199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米切尔·洛林宣布:在2.6亿年以前,栖息在美国得克萨斯山区一种外形像蜥蜴的名叫四角龙的爬行动物,确实是哺乳动物的远古“亲戚”,①填补了进化链中,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中缺少的一环。
1987年,米切尔·洛林研究了一块盘龙类的头骨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化石上的一些细节却使他困惑不解。②大多数的盘龙类在腭部有很大的孔,而在较进化的兽孔类身上,这个孔已被封闭,四角龙也有一个腭孔,但已明显缩小,其直径仅为0.635厘米。③,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颌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过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这些发现使洛林相信,四角龙是盘龙类和兽孔类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他又把从几块盘龙类和兽孔类动物化石中获得的信息输入电脑(包括腭孔、颞孔形状、头颅骨形状、牙齿数量和着生位置等),④由电脑判断出两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进化树上,通向兽孔类一边的第一个分叉就是四角龙。
1.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 )
A.四角龙的头角 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 D.穿越颞孔的肌肉
2.文中“两者之间的联系”指的是 ( )
A.由盘龙类、兽孔类化石中分析出的相关状况
B.由盘龙类、兽孔类中发现的动物进化规律
C.腭孔、颞孔、颅骨的形状,牙齿的数量以及着生位置
D.四角龙与盘龙类、兽孔类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3.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 ( )
A.四角龙头部背面那块用来支持颌骨的骨头,比兽孔类的大,但又略小于盘龙类
B.对三种古生物进行比较之后发现,大多数盘龙类腭孔大,四角龙的很小,兽孑L类的已封闭
C.洛林的发现是对四角龙、盘古龙类和兽孔类身体各部位的化石进行分析和比较计算的结果
D.洛林的研究,证实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之间存在着过渡类型,填补了近代史中的一项空白
4.文中①~④处应填人的词是 ( )
A.于是/由于/因此/随后 B.从而/因为/于是/然后
C.随着/如果/此外/于是 D.从而/因为/此外/然后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试(三)参考答案
短文六:
1.B 2.A 3.C 4.D
短文 七: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的①板块⑤有陆地⑤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的②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千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③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的④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⑥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⑥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⑦因剪切而形成断层,⑦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岛弧、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说 ( )
A.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B.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漂移
C.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2.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三种:碰撞、俯冲和裂谷
B.板块边界的碰撞或俯冲,和裂谷的情形相反
C.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处。
D.碰撞带和俯冲带位于大洋边缘或陆地之上
3.下列判断与文意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有一部分板块在海洋下面
B.裂谷都存在于板块边界处
C.所谓板块消亡带亦即俯冲带
D.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都处在板块的活动构造带上
4.文中有四个助词“的”,不可以去掉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文中⑤~⑦处被去掉了三组关联词,请将正确的关联词填回原处。 ( )
A.不但……而且/只要……就/不是……就是
B.既……又/如果……才/不但……而且
C.不仅……而且/如果……就/因为……所以
D.既……又/如果……就/或者……或者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试(三)参考答案
短文七:
1.D 2.B 3.C 4.C 5.D
短文 八:
核电站的一次性投资确实比火电站大一些。衡量电站的经济价值,还要核算电站运行后消耗的燃料、设备折旧、______、运行管理等费用。30年来,国际上对煤电成本与核电成本所做的等值比较,显示出修火电站实际出现的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修建核电站则正好相反。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建成300余座核电站,总功率达2亿千瓦左右,绝大多数核电站已使核电成本降至煤电的60%左右。现代经济价值观取得了又一次胜利。
至于核电站所出现的事故,不足以否定其安全性。从核反应形式看,原子弹可以和核电站类比,但原子弹所用的铀-225浓度在弹体中高达90%,因此造成核链式反应的不可控性;而核电站采用的燃料是浓度低于4%的铀-235,这样,反应效应就与原子弹有了根本的区别。从实际情况看,任何形式的电站,只要设计管理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1979年印度一座大坝水电站爆炸竞使1.5万人丧生,当然这不是说切尔诺贝利核电让核物质外泄夺走了人的生命就值得庆幸。值得庆幸的是核电站系统工程技术有了新突破,核电站安全保险系数优于火电站。说到环境保护,最先进的火电站也难以让人做乐观的承诺,而核电站则别具优势。
1.文中画线的地方填入一个适应的词语是 ( )
A.修理 B.维修 C.维护 D.呵护
2.文中“低投入经济效应的负走向”是指 ( )
A.低投入势必造成高成本 B.低投入造成的成本逐渐增加的趋势
C.煤电成本低的优势难以持久 D.煤电成本高于核电成本
3.“现代经济价值观取得了又一次胜利”是指 ( )
A.大量建成的核电站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价值
B.核电事业的发展检验了现代经济价值观的科学性
C.现代经济价值观保障了核电事业的发展
D.现代经济价值观的科学性在核电事业的发展中再次得到证实
4.“与原子弹有了根本的区别”的含义是 ( )
A.核电站具有可控性,原子弹具有不可控性
B.核电站的核链式反应具有可控性,而原子的核链反应是不可控的
C.核电站采用燃料铀-235的浓度低于4%,不会出现不可控性核链式反应
D.核电站采用的铀-235浓度远远低于原子弹中该核物质浓度,已不具有危险性
5.根据题意,能准确概括核电站特点的一组是 ( )
①高投人、高质量、低消耗
②经济价值高于火电站
③使用寿命高于火电站
④每度核电成本仅仅相当煤电的60%左右
⑤安全性强,有利于保护环境
A.①② B.②③⑤ C.②⑤ D.①④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试(三)参考答案
短文八:
1.C 2.B 3 .D 4 .B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