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价格鉴证师考试法学基础知识模拟试题1-价格鉴证师考试
- 第1页:第一节法的概念
- 第2页: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创建和实施
- 第3页: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形式和法的体系
- 第4页:第四节 宪法概述
- 第5页:第五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
- 第6页:第六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章法学基本理论和宪法法律制度
第一节法的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法的范畴的是( )。[2007年真题]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B.逮捕证
C.委任状
D.营业执照
【答案】A
【解析】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因此只有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及其授权的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行为规范才具有法的效力,属于法的范畴。
2.关于法的起源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法和国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B.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C.法同国家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D.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要先于法的产生
【答案】D
【解析】法同国家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答案】C
【解析】阶级斗争状况和历史传统都会极大地影响法律;统治阶级的意志虽然是法的本质的一个方面,但并不能最终决定法律;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既不是统治阶级头脑中所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归根到底是决定于法的物质制约性。注意区分法的影响因素、法的本质因素、法的最终决定因素的不同。
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 )。
A.全国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
B.全国公民意志的体现
C.工人阶级和全国公民意志的体现
D.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仍然要体现阶级性,在我国统治阶级就是人民。
5.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答案】B
【解析】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必须紧抓统治阶级意志性、物质制约性两个方面。A项不符合法的统治阶级意志性。CD两项不符合法的物质制约性。根据马克思关于法的两方面社会作用的关系的观点,法既执行政治职能即阶级统治的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即社会公务职能。
6.关于国家意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所有的国家意志都表现为法
B.所有“国法”意义上的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C.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
D.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这种特殊就在于它具有国家意志性
【答案】A
【解析】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现为法,也可以在政治、伦理等领域得以体现。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并非所有的国家意志都体现为法。
7.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法体现了一种意志
B.法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c.法体现了统治阶级整体意志
D.所有的法律都不可能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和愿望
【答案】D
【解析】法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体现,但有些情况下,统治阶级也会允许法体现被统治阶级的某些利益和愿望,当然这也是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
8.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C.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约,立法者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
D.近代以来的法律虽然与一定的国家紧密联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是,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向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有两重本质,即法的国家意志性(阶级性)和物质制约悭其中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9.下列不属于法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法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
C.法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D.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
【答案】D
【解析]ABC三项是法的基本特征的完整表述,阶级的产生是法产生的条件,不属于法的基本特征。
10.法律上和其他社会规范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 )。
A.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更为具体
B.法律规定的权利多于义务
C.法律同时规定了权利和义务,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只规定义务没有规定权利
D.法律规定的义务多于权利,而其他的社会规范,诸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权利和义务并重
【答案】C
【解析】法是通过规定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当中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既规定权利,又规定义务,而其他的社会规范,像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仅规定义务而无权利。
11.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行为的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的特征是指( )。
A.法的普遍性
B.法的一般性
C.法的规范性
D.法的程序性
【答案】C
【解析】法的规范性,指的是法所具有的规定人们行为的模式、指导人们行为的性质的特征。法的普遍性是指法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法的程序性是指法的运行是通过时间、空间上的步骤和方式而得以进行的。
12.在法律生效期间内,法律规范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这表明法具有( )。
A.概括性的属性
B.效率性的属性
C.普遍性的属性
D.连续性的属性
【答案】A
【解析】法的概括性是指法律规范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规定。具体而言:①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或事而不是特定的人或事;②在这一法律生效期间内,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③同样情况同样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3.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是( )。
A.法律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
B.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法律具有规范性
D.法律具有客观性
【答案】B
【解析】规范都具有约束力,而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组成,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有着一般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由国家的强制力作为保障,这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征。
14.下列关于社会规范约束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规范都是通过一定的力量来保证实施
B.对于任何社会的法来说,都不可能指望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守
C.法必须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也即对违法行为实行不同形式的追究以至制裁,而且这种强制力具有普遍性
D.虽然违反了某种规范而没有受国家法律的制裁,但这种规范仍有可能是法律规范
【答案】D
【解析】社会规范都是通过一定的力量来保证实施,但方式不同。对于任何社会的法来说,都不可能指望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因此,法必须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也即对违法行为实行不同形式的追究以至制裁,而且这种强制力具有普遍性。一种规范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如果违反了这种规范不受国家法律的制裁,那么这种规范就不是法律规范。
15.保证法律实施的是( )。
A.道德力量
B.社会舆论
C.国家强制力
D.风土人情
【答案】C
【解析】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
16.法之所以有预测作用,是因为法具有规范性、( )的特点。
A.专门性
B.程序性
C.强制性
D.稳定性
【答案】D
【解析】法的预测作用是指通过法,人们能预先估计人们相互问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法的这一特性的基础是法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因为具有规范性,人们才能根据事先的规则预测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只有法律具有稳定性,人们的预测才是可能的、现实的。
17.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关于这句话涵义的阐释,下列错误的是( )。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
【答案】D
【解析】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法律。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法律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D项错在“任何时代”,比如英美法系的普通法就不能脱离司法判决而独立存在。
18.马克思、恩格斯在( )中揭示了资产阶级法的阶级本质。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政治经济学批判》
D.《哥达纲领批判》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资产阶级法,揭示了资产阶级法的阶级本质,这对于认识一切法的概念和法的阶级本质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19.法所表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指( )。
A.统治阶级中某个成员的意志
B.统治阶级中某个团体的意志
C.统治阶级整体的意志
D.居于最高层次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答案】C
【解析】在阶级社会中,法只能是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法所表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指集中反映整个统治阶级利益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是统治阶级中少数成员的任何一种愿望和要求,更不是个别人的意愿。
20.下列关于“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相对于政治、哲学、道德、文化、教育等而言,只有法律才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B.并非一切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法
C.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人人必须遵守的、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律”中的统治阶级意志是法
D.“被奉为法律”这一说法,既说明了法的外部特征,也说明了法的阶级本质
【答案】A
【解析】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不仅仅是法,政治、哲学、道德、文化、教育等,都可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21.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的是( )。
A.社会环境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法律环境
【答案】C
【解析】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决定着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能离开其物质生活条件而随心所欲地制定法。因此,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的是生产关系。
22.马克思指出,“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一说法揭示出( )。
A.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B.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C.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
D.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
【答案】B
【解析】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的是生产关系。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决定着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能离开其物质生活条件而随心所欲地制定法。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必然引起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发生变化,因而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法与社会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具有( )特征。
A.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的
B.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
C.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
D.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E.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
【答案】ABCD
【解析】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不仅仅是法,政治、哲学、道德、文化、教育等,都可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2.下列选项体现了法的概括性的是( )。
A.法律规范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
B.法律在同样的条件下,是可以反复使用的
C.法律为人们的行为规定了模式、标准和方向
D.法律告诉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或不应做什么
E.人们有可能预见到国家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会抱什么态度,会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
【答案】AB
【解析】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和可预测性等特点。其中,概括性是说,法的对象是抽象的、一般的,而且在同样的条件下,它是可以反复使用的。CD两项反映的是法的规范性,E项反映的是法的可预测性。
3.下列选项中属于法的范畴的是( )。
A.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B.国务院发布的决定
C.北京市人大通过的地方性法规
D.中共中央发布的委任令
E.北京市高院签发的调解书
【答案】ABC
【解析】对有关国家机关所发布的文件,要区别规范性文件和非规范性文件。有权制定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属于法的范围;而有关国家机关发布的一些非规范性文件,如委任状、逮捕证、营业执照、调解书等虽然也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不属于法的范畴。在不承认法院判决是法的渊源之一的国家,法院判决也只是适用法律规范的产物。
4.关于法的本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一国的法在整体上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B.统治阶级的意志都可以通过法律体现
C.法的本质根源于物质生活条件
D.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内部各党派、集团及每个成员意志的相加
E.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答案】ACE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资产阶级法,揭示了资产阶级法的阶级本质: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②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③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所表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指集中反映整个统治阶级利益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是统治阶级中少数成员的任何一种愿望和要求,更不是个别人的意愿。
5.法的适用对象是一般的人而不是特定的人,它是反复适用的而不是仅适用一次的,这表明法具有( )。
A.规范性的属性
B.连续性的属性
C.概括性的属性
D.效率性的属性
E.普遍性的属性
【答案】ACE
【解析】法的反复适用性是法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反映,也是规范性、普遍性的反映。
6.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这一基本特征,表明法具有( )。
A.概括性
B.权威性
C.统一性
D.普遍性
E.抽象性
【答案】BCD
【解析】法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表明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国家性。由此,法派生出了权威性(必须得到服从)、统一性(法律体系在整体上能协调一致)、普遍性(在国家主权所及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AE两项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与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不直接相关。
7.从现象上说,法具有一般性,表现在( )。
A.法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
B.同样情况同样适用
C.法在生效期间反复适用,而不是适用一次
D.法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规定
E.法律是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
【答案】ABCD
【解析】法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该指引作用是法的规范性的表现。正是因为法具有规范性,因而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才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同时也才能反复适用,同样情况同样适用。
8.法律出自国家,具有国家性,这是因为( )。
A.统治阶级的意志都体现为法律
B.法律是以国家的名义创制的
C.法律的适用范围是以国家主权范围为界限的
D.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
E.法律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
【答案】BCDE
【解析】法律具有国家性是因为:①法律以国家的名义创制。法律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就要求以国家名义制定和颁布;②法律的适用范围以国家主权为界限,这是区别于以血缘关系为范围的原始习惯的重要特征;③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④法律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尽管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都体现为法律,只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才是国家意志,才体现为法律。
9.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之所以不能称为“法”,原因在于( )。
A.它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浑然一体
B.它不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它不是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
D.它不是依靠法院、警察、监狱等机关来保证实施的
E.习惯不具有约束力
【答案】BD
【解析】原始社会的习惯不称为法就是不具有法的根本特性,即不具有国家性,其他方面并非其与法的根本区别。
10.法律的强制力( )。
A.以法定的强制措施和制裁措施为依据
B.具有间接性
C.具有潜在性
D.是法律实施的惟一保证力量
E.在任何时候都能体现出来
【答案】ABC
【解析】法律具有的强制力只是体现为一种强制性,具有依法性、问接性、可能性、非惟一性等相对性,并非处处时时直接体现出强制力来。法律的实施除依靠强制力外,还要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来保证。
11.法和其他社会规范都具有( )。
A.规范性
B.强制性
C.阶级性
D.国家强制性
E.国家权威性
【答案】ABC
【解析】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不在于规范性、强制性、阶级性,而关键在于其本质具有国家意志性,表现为国家强制性、权威性等。这里特别要注意其他社会规范也可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阶级性,同时要注意强制性与国家强制性、阶级性与统治阶级意志性的区别。
12.法作为行为规范之所以具有规范性的原因包括( )。
A.法律具有概括性
B.法律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范为主
C.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
D.法律具有平等、公正的价值
E.法律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
【答案】ABC
【解析】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之所以说它具有规范性,是因为:①法律具有概括性;②法律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范为主;③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本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依据法理学的有关原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该规定没有体现法的普遍性特征
B.该规定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该规定说明:法律内容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
D.该规定说明:政治对法律没有影响
E.该规定说明:政治对法律是有影响的
【答案】CE
【解析】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这是法的特征之一;法与政治是有密切关系的,而非没有影响。这样规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未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原则。
14.在下列属性中,属于法的本质属性的有( )。
A.国家强制性
B.人民性
C.阶级性
D.物质制约性
E.规范性
【答案】CD
【解析】法的本质属性只有两个:阶级性、物质制约性。其他属性都是这两种属性在不同方面的反映,即都只是这两大属性的表现形式。
15.国家创制法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制定
B.通过
C.批准
D.认可
E.废除
【答案】AD
【解析】法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也就是使法具有国家意志的形式。制定或者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基本形式。
2011年《经济学与价格学基本理论》考试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价格鉴证师《价格政策法规》考前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价格鉴证师《法学基础知识》考试模拟试题汇总
本文导航
- 第1页:第一节法的概念
- 第2页: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创建和实施
- 第3页: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形式和法的体系
- 第4页:第四节 宪法概述
- 第5页:第五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
- 第6页:第六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和实施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依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中,法律草案须经( )表决通过后方可公布。[2008年真题]
A.全体主席团组成人员
B.过半数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C.全体代表过半数
D.全体代表的3/4以上
【答案】C
【解析】根据《立法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法律委员会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后,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2.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是( )。[2007年真题]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根据我国《立法法》第七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3.社会主义法的适用,就是通常所说的( )。[2006年真题]
A.立法
B.执法
C.守法
D.法律监督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法的适用,就是通常所说的执法。从广义上讲,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单位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专门活动。从狭义上讲,是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
4.依据《立法法》的规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只能制定( )。[2005年真题]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规章
【答案】A
【解析】根据《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①国家主权的事项;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④犯罪和刑罚;⑤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⑥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⑦民事基本制度;⑧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⑨诉讼和仲裁制度;⑩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5.按照狭义的解释,下列行为属于法的适用的是( )。[2005年真题]
A.某女认为自己未达到法定婚龄而拒绝同男友结婚
B.海关工作人员认为某人有偷渡嫌疑而查办该案件
C.检察机关根据群众检举而对某人的贪污行为进行侦查
D.法院工作人员在办案途中发现两人吵架而依事实和法律进行规劝
【答案】C
【解析】法的适用就是通常所说的执法。从狭义上讲,是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海关并不属于司法机关。
6.下列选项不属于法的创制方式的是( )。
A.制定
B.修改
C.废除
D.实施
【答案】D
【解析】法的创制就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把自己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成为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法的创制,既包括创制新的法律,也包括法律的修改和废除。
7.我国现行的《立法法》颁布于( )。
A.2000年3月15日
B.2001年3月15日
C.2000年4月15日
D.2001年4月15日
【答案】A
【解析】为了规范立法活动,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颁布了《立法法》,对立法程序作了具体的规定。
8.法的实施方式按( )可以分为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
A.法的内容
B.实施法律的主体
C.履行义务的主体
D.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
【答案】D
【解析】法的实施,也叫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法的实施,就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使它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以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为标准,法的实施方式可以分为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
9.关于法的溯及力,各国采用的通例为( )。
A.从旧兼从重
B.从旧兼从轻
C.从新兼从重
D.从新兼从轻
【答案】B
【解析】因为法律要具有确定性、稳定性,原则上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不发生效力,即使有效,国际上也常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利。
10.下列关于法的效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
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
D.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
【答案】A
【解析】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未经正式公布的法律,不为人们所知晓,就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不可能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法律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宪法赋予各级立法机关的立法权限所决定的。“从新原则”是指新法有溯及力,即新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生效的法律应当使所有公民知晓,但现代社会的法律不承认“不知法者得免其罪”的原则。
11.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法律责任都是过错责任
B.惩罚是法律责任的最主要功能
C.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
D.法律责任总是导致法律制裁
【答案】C
【解析】法律责任可分为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民事责任以赔偿损失为主要功能,刑事责任以预防和惩罚为主要功能。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但是法律责任也不必然导致法律制裁。
12.法律草案审议的结果不包括( )。
A.提付表决
B.搁置
C.终止审议
D.废除草案
【答案】D
【解析】我国对法律草案的审议,一般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和立法机关全体会议审议两个阶段,法律草案审议的结果有以下三种:①提付表决;②搁置;③终止审议。
13.整个立法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提出法律案
B.审议法律草案
C.表决和通过法律草案
D.公布法律
【答案】C
【解析】我国的立法程序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①提出法律案;②审议法律草案;③表决和通过法律草案;④公布法律。其中表决和通过法律草案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草案作出的赞成或者不赞成的决定。这个阶段是整个立法过程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14.社会主义法实施的主要方式是指( )。
A.法的适用
B.法的遵守
C.法的执行
D.法的制定
【答案】B
【解析】法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①法的遵守;②法的适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法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因而能为大多数人自觉遵守。所以,法的遵守是社会主义法实施的主要方式。
15.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特点不包括( )。
A.适用法律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B.适用法律必须严格地根据法定职权并按法定程序进行
C.适用法律一般表现为直接凭借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法律的实施
D.适用法律时通常是以制作法律文书的形式实现
【答案】A
【解析】适用法律的主体一般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非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适用于( )。
A.全国
B.香港特别行政区
C.澳门特别行政区
D.两个特区均可适用
【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适用于全国。
17.关于我国法律对人的适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一律适用我国法律,在我国领域以外原则上也适用我国法律
B.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或无国籍的人,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有违犯我国法律的行为,对其责任的追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也都适用我国法律
C.我国公民在外国侵犯我国或我国公民利益,我国有权要求适用我国法律
D.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一律不适用我国法律,而在我国领域外适用我国法律
【答案】D
【解析】根据主权原则,我国法律对人的适用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一律适用我国法律,在我国领域以外原则上也适用我国法律;②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或无国籍的人,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有违反我国法律的行为,对其责任的追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外,也都适用我国法律;③我国公民在外国侵犯我国或我国公民利益,我国有权要求适用我国法律。
18.西方法律格言说,“法律不强人所难”。下列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正确的是( )。
A.凡是人能够做到的,都是法律所要求的
B.对人所不知晓的事项,法律不得规定为义务
C.根据法律规定,人对不能预见的事项,不承担过错责任
D.天灾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律加以调整的事项
【答案】C
【解析】‘‘法律不强人所难”,即不能对自己无法预见的事情承担责任;“人能够做到的”中的人,可能是“圣人”,也可能是“小人”,不能以“圣人”的道德情操要求所有人,也不能以“小人”的标准去定分止争。另外,法律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道德调整的范围不一定都要有法律来规范;义务具有强制履行性,不能以不知晓而拒绝履行;法律明确规定“天灾”是不可抗力,是法律调整的事项。
19.法律终止生效是法律时间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默示废止方式终止法律生效时,一般应当选择的原则是( )。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后法优于前法
D.法律优于行政法规
【答案】C
【解析】法的默示的废止,即在适用法律中,出现新法与旧法冲突时,适用新法而使旧法事实上被废止。从理论上讲,立法机关有意废止某项法律时,应当是清楚而明确的。如果出现立法机关所立新法与旧法发生矛盾的情况,应当按照“新法优于旧法”、“后法优于前法”的办法解决矛盾,旧法因此被新法“默示地废止”。
20.从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违法的关键因素是( )。
A.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
B.该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
C.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做出
D.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
【答案】A
【解析】违法的构成要件有:①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一种行为,包括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②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必须是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③违法必须是行为眷出于故意或过失,也就是行为人要有主观方面的过错,但有的违法行为没有主观方面的过错;④违法的主体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条件,包括自然人和组织。在这些构成要件中,违反法律即在法律上被确定为违法是前提和基础,其他要件都是基于这一要件而存在的。如果不满足这一要件,违法行为就不成其为“违法”行为。因此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违法的关键因素。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的有( )。[2006年真题]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B.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
C.国务院
D.2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
E.中央军事委员会
【答案】ABCE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2.按照违法行为的具体性质和危害程度的不同,违法可分为( )。[2006年真题]
A.单位违法
B.刑事违法
C.民事违法
D.个人违法
E.行政违法
【答案】BCE
【解析】违法行为因危害程度和性质不同相应地触犯了不同的法律,使违法行为区别为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即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
3.立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包括的内容有( )。
A.制定法
B.认可法
C.补充法
D.修改法
E.解释法
【答案】ABCD
【解析】立法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的活动。立法的主要特征在于它是直接产生法和变动法的活动。立法作为产生和变动法的活动,它是系统工程,包括制定法、认可法、修改法、补充法、废止法等一系列活动。
4.我国的立法程序包括( )。
A.法律议案的提出
B.法律议案的审议
C.法律议案的表决
D.法律的公布
E.法律的实施
【答案】ABCD
【解析】立法程序也就是法律制定程序,是指有法律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补充或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步骤和方法。我国的立法大致分为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四个阶段。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限包括( )。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等基本法律
C.改变或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D.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E.改变或者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答案】ABCD
【解析】根据我国的现行宪法规定,本题中的ABCD四个选项全部是全国人大的立法权限范围。E项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6.在我国,法律由( )。
A.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公布
B.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
C.国家主席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公布
D.国家主席以命令的形式公布
E.国家主席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公布
【答案】ABD
【解析】在我国,法律的公布是由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以命令的形式公布。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但无权制定法律。
7.关于守法的表述,不能够成立的是( )。
A.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也是守法的主体,但是依法享有外交豁免权的除外
B.在我国境内依法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也应当遵守我国的法律
C.在我国,守法的范围是指依法制定并生效的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而不包括非规范性法律文件
D.在我国,守法是指专门履行法律义务
E.为了不受法律制裁而不违法的状态是守法的最低状态
【答案】ACD
【解析】在我国境内依法享有外交豁免权的人也应当遵守我国的法律,只不过其责任的追究应当按照外交途径解决。守法的范围也包括法定机关依法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比如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书。守法既包括履行法律义务,也包括行使法律权利。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法的实施方式包括守法、行政和司法
B.守法就是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C.公正是司法的生命
D.所有的违法行为同时也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E.守法包括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答案】ACE
【解析】守法既包括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也包括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并非所有违法行为同时违反道德。
9.法律的溯及力是指( )。
A.法律规范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是否有约束力
B.法律规范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是否有约束力
C.法律规范在国家领土范围以内是否有约束力
D.法律规范对外国公民是否有约束力
E.法律对其生效以后的事件和行为是否具有约束力
【答案】AB
【解析】法律的溯及力,实际上是指法律对生效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适用,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其约束的内容既包括行为,也包括事件。
10.法律制裁可以分为( )。
A.民事制裁
B.纪律制裁
C.刑事制裁
D.人身制裁
E.行政制裁
【答案】ACE
【解析】法律制裁是指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其基本分类为违宪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11.法律责任的特点包括( )。
A.法律责任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
B.法律责任意味着承担法律后果
C.法律责任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
D.法律责任的追究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
E.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同时出现
【答案】ABCD
【解析】法律责任是指实施违法行为的人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责任。其特点在于:①法律责任首先表现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包括违约等)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②法律责任还表现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法律责任方式是由法律规定的,它通常有两种,即补偿与制裁;③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其中破坏性责任关系是前因,追究责任或承受制裁是后果;④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
12.关于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
B.法律制裁是法律责任的结果和体现
C.有法律责任不一定有法律制裁
D.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后果和体现
E.没有法律制裁就没有法律责任
【答案】ABC
【解析】法律责任是法律制裁的前提,法律制裁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之一,法律责任并非一定导致法律制裁。
13.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补充或修改时,所应遵循的要求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B.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
C.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D.可以进行整体修改
E.不得同该法律的具体原则相抵触
【答案】ABC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14.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的是( )。
A.国家主权的事项
B.特别行政区制度
C.有关犯罪和刑罚
D.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
E.民事具体制度
【答案】ABCD
【解析】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①国家主权的事项;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④犯罪和刑罚;⑤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⑥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⑦民事基本制度;⑧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⑨诉讼和仲裁制度;⑩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15.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国务院
C.三个以上的代表团
D.国家主席
E.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答案】AE
【解析】根据《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16.我国法律生效时间有( )。
A.法律从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B.法律在法律文件中规定实施和生效时间 ,
C.法律生效时间该法律本身没有规定,而在发布法律命令中宣布
D.法律永远不生效
E.法律生效时问该法律本身没有规定,在发布法律命令中也没有宣布
【答案】ABC
【解析】我国法律生效时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有的法律从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②有的法律在法律文件中规定实施和生效时间;③有的法律生效时间该法律本身没有规定,而在发布法律命令中宣布。
2011年《经济学与价格学基本理论》考试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价格鉴证师《价格政策法规》考前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价格鉴证师《法学基础知识》考试模拟试题汇总
本文导航
- 第1页:第一节法的概念
- 第2页: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创建和实施
- 第3页: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形式和法的体系
- 第4页:第四节 宪法概述
- 第5页:第五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
- 第6页:第六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形式和法的体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依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 )后生效。[2008年真题
A.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B.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C.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备案
D.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答案】B
【解析】根据《立法法》第六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注意是批准而不是备案。
2.下列法的表现形式的效力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法律、地方法规、行政法规
B.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来源:考试大
C.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D.法律、国际条约、地方性法规
【答案】C
【解析】根据我国根本大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各种法的表现形式的效力从高到低分别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3.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制定( )。
A.地方政府规章
B.部门规章
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答案】A
【解析】根据《立法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表现形式包括( )。[2008年真题]
A.宪法
B.法律
C.单行条例 来源:考试大
D.国际条约
E.行业协会章程
【答案】ABCD
【解析】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因此只有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国家立法机关及其授权的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行为规范才具有法的效力,属于法的范畴。
2.我国的基本法律部门包括( )。
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B.宪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
C.婚姻法、仲裁法、律师法、资源环境保护法
D.经济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雨II|;诉讼程序法
E.宪法、法理、法制史、经济法
【答案】BD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六个法律部门:宪法和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
3.下列机关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是( )。
A.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来源:考试大网
C.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人民政府
E.法律授权的市的权力机关
【答案】ACE
【解析】根据《立法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4.在我国,规章的制定主体是( )。
A.国务院各部门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
D.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务委员会
E.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
【答案】ABCE
【解析】跟据《立法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宪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依据
B.行政法规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C.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溯及既往
D.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E.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由各个部分自行协商解决
【答案】CE
【解析】根据《立法法》第八十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同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
2011年《经济学与价格学基本理论》考试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价格鉴证师《价格政策法规》考前模拟试题汇总
2011年价格鉴证师《法学基础知识》考试模拟试题汇总
本文导航
- 第1页:第一节法的概念
- 第2页: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创建和实施
- 第3页: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形式和法的体系
- 第4页:第四节 宪法概述
- 第5页:第五节 我国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机构
- 第6页:第六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宪法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宪法的阶级实质是( )。
A.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B.维持阶级统治的工具、手段
C.国家的根本大法
D.国家的总章程
【答案】B
【解析】同一切法律一样,宪法也是维持阶级统治的工具、手段,这就是宪法的阶级实质。
2.关于宪法效力的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C.一切普通法律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精神和原则
D.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答案】D
【解析】根据《立法法》规定,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定国家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构成及其活动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无权制定宪法。
3.宪法规范区别于普通法律规范的首要特点是( )。
A.内容的根本性
B.效力的最高性
C.立法的原则性
D.实现的多层次性’
【答案】A
【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宪法规范区别于普通法律规范的特点。但本题考查的是“首要特点”,即决定其他特点的基础。正是由于内容的根本性,所以才有后三个选项表述的特点。
4.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是( )。
A.依法治国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C.“主权在民”
D.“三权分立”思想
【答案】B
【解析】我国现行宪法在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实状况基础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写入宪法,成为宪法总的指导思想。
5.下列不属于宪法的制定主体的是( )。
A.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专门成立的立宪会议
C.特定的行政机关
D.国民会议
【答案】C
【解析】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看,宪法比普通法律要更加严格而复杂。一般而论,宪法要由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或专门成立的立宪会议,或国民会议来制定和通过。
6.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
A.德国宪法
B.英国宪法
C.法国宪法
D.美国宪法
【答案】D
【解析】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这部宪法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以后,于1787年制定、l789年开始生效的,该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法国是欧洲大陆制定成文宪法最早的国家;英国是资产阶级宪法的发源地,它在形式上是一种不成文宪法,主要由一系列宪法性文件、法院判例和宪法性惯例构成。
7.欧洲大陆制定成文宪法最早的国家是( )。
A.德国
B.意大利
C.法国
D.英国
【答案】C
【解析】法国是欧洲大陆制定成文宪法最早的国家,法国的第一部宪法制定于1791年,该法以著名的《人权宣言》为序言。
8.我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民主性的宪法性文件是( )。
A.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B.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1临时约法》
D.《钦定宪法大纲》
【答案】C
【解析】1914年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1946年蒋介石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玩弄骗局、欺骗人民、抵制革命,具有专制的性质,最后被迫破产。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民主性的宪法性文件。
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A
【解析】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10.现行宪法是( )宪法。
A.1982年
B.1975年
C.1988年
D.1954年
【答案】A
【解析】195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又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制定了三部宪法。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它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集中了全国人民的智慧,是一部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
11.我国宪法第一部宪法修正案是( )。
A.1988年修正案
B.1993年修正案
C.1999年修正案
D.2004年修正案
【答案】A
【解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1988年我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之后的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也都是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制定了——部宪法,形成了—~条宪法修正案。( )
A.5;28
B.5;31
C.4;31
D.4;28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制定了4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先后四次采用修正案的形式对现行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形成了31条宪法修正案。
1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 )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A.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B.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
C.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D.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答案】C
【解析】我国宪法序言中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14.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沙俄宪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和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918年制定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5.我国的制宪权属于(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C.国务院
D.全体人民
【答案】D
【解析】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而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制宪
权属于全体人民。
16.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 )。
A.与会代表的3/4以上多数通过
B.全体代表的3/5以上多数通过
C.与会代表的3/5以上多数通过
D.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答案】D
【解析】我国宪法的修改不同于普通法律的制定,在表决时要求全体代表的2/3以上
通过。
17.最早的宪法出现在( )。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答案】C
【解析】英国是资产阶级宪法的发源地,它在形式上是一种不成文宪法,主要由一系列宪法性文件、法院判例和宪法性惯例构成。
18.下列选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