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检测题及答案(005)
2013-12-12来源/作者:管理员点击次数:229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的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源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从狩猎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前期。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有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与草原细石器文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始形成。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直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源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生产过程更具有依托自然的直接性。草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自然草场还是水、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本生存条件,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少有人工改造和加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这既是草原文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面。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即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们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要的副产品;草原民族的食,以肉、乳或兽产品互易的农产品为主,具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的,“穹庐为室毡为墙”,这是草原文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源的特征;草原民族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们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在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它们是人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总之,草原文化是较早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
(选自王绵厚《草原文化形成的三个主要标志》,有删改)
1.下列关于“草原文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发展。
D.草原民族从旧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前期一直使用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细石器。
C.草原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具有优越性。
D.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答案】C
【解析】“更具有优越性”于文无据。
2.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
B.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C.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
D.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
【答案】D
【解析】该项是“群牧形态”产生的结果。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文化的“牧业”具有依托自然的特点,而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B.草原文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草原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水平及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方面。
C.“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也是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
D.草原民族的皮革、兽毛编织品等一些副产品和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原生态性。
【答案】B
【解析】A项,“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于文无据。C项,原文中说“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D项,“都是自给自足的”属无中生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位经常飞来飞去的网络公司老总去过许多欧美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地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在火车、飞机上,还是在地铁、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更多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或睡觉。
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这种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2006年,中宣部等11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要营造书香社会,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我们的教育实在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保证中小学生睡眠都显得有些奢侈。对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读书就是为了谋个好职业,与此无关的书籍被斥为“闲书”而遭禁看,致使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位朋友常到北京的大学去开招聘会,“你最近看过哪些书?有何心得?”是必问的问题。令她吃惊的是,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遑论心得。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没有从小培养起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犹太人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从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浓厚的阅读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据说,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
要营造书香社会,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阅读,热爱图书。只有当阅读不再成为晋身之阶、求财之路,只有当阅读成为像吃饭、穿衣一样的生存需要时,书香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我国阅读现状的叙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人们经常看到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或睡觉,手不释卷、孜孜阅读的现象则不像在许多欧美国家那样常见。
B.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
C.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把读书与读课本等同起来,他们对课外书籍根本不感兴趣,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
D.北京的招聘会上,不少参加应聘的大学生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他们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答案】C
【解析】不是孩子们对课外书籍根本不感兴趣,而是应试教育致使他们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这说明有识之士对我国的阅读现状很担忧,希望通过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来改变这一状况。
B.新闻出版总署曾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其目的也是营造书香社会。
C.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这表明总理也很关心国人的阅读情况。
D.有学者指出,现在的大学生不爱读书,都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
【答案】D
【解析】“都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错,原文中说“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阅读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相关。
B.当代世界,中国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方面往往处在发达国家之后,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
C.我国当前的教育仍处在应试教育氛围中,这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酷爱读书的民族,爱读书的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
【答案】D
【解析】原文中说犹太人“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并没有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酷爱读书的民族”。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其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接受和认同。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续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综罗百代”是说儒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内涵丰富,见解深刻。“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却被一部分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致陷入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想为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所认同和接受,要想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化,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便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歧途。应有更多的同仁来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他们希望能够解决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
C.子夏说过“学而优则仕”,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则主张正因天下无道,才应变革现实,变无道为有道。
【答案】D
【解析】“历来主张”错,原文是说“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道家才提出这种主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仍需要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
B.儒学原本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但儒学未来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摆脱这一观念的束缚。
C.现代一些新儒家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玄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并非不必要、不重要,正常的学理探究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要与时俱进,摆脱这一观念的束缚”错,根据原文,作者希望儒学仍保持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
9.为什么儒学未来的发展应走大众化、世俗化的道路?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学只有走大众化、世俗化的道路,才能被更广泛的普通大众认同和接受;才能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即原文最后一段;再结合试题要求找出相关的语句;最后将重要信息重新组合,概括出答案。
草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主要是“牧业文明”,特别是以群牧形态为主的生存方式。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无论是狩猎还是放牧,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的效益,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采取群牧的自然方式,以实现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群牧的生存方式不仅仅源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还由于征战的需要。猎牧的生存方式塑造了草原人独特的品格,艰苦的草原生活境况铸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应当强调的是,草原文化的“牧业”更突出的是以游牧为主的群牧形式。这种群牧意识的产生,是狩猎文明的进步,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的能力,也为草原人从狩猎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提供了智慧与经验。从狩猎发展到游牧,体现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的生存能力的不断强化,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进展。
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伴随草原文化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前期。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这种以压制、剥制、琢制和磨制相结合制作的细石器,反映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生产发展水平,具有草原民族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草原文化中的细石器不是单一的,其共存的文化因素至少还有两种,即“复合式工具”和骨角器。前者主要指用石片、骨角器和木质工具等非单一材料,组合或配套制作的复合式工具。与草原细石器文化共存的又一考古学现象是骨角器的发达。据考古发现,与细石器共存的遗址往往有用兽骨与兽牙以及鱼骨、蚌类和兽角制作的工具和大量装饰品。这些都标志着草原文化开始形成。草原文化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它依托的主要文化载体,在观念形态上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由其生存模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直接将群牧形式的草场、水源和牲畜转化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形态——肉、乳及相关皮革制品,其生产过程更具有依托自然的直接性。草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自然草场还是水、空气和阳光,特别是草原和水这两个基本生存条件,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少有人工改造和加工而形成变异的,可称为原生性的生态经济。这既是草原文明朴素性、原始性的一面,也是它优越性的一面。
草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即衣、食、住、行来看,草原民族的衣着以皮革、兽毛编织品为主,它们是草原民族与肉乳并存的重要的副产品;草原民族的食,以肉、乳或兽产品互易的农产品为主,具有原始生态的意义;草原民族的住,是逐水草而居的,“穹庐为室毡为墙”,这是草原文化的建筑特色,这种草原式居住方式具有建筑耗材少、无污染、节省能源的特征;草原民族的行,以牛、马、驼、羊为主,连依附它们的车仗也都具有原生性,在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它们是人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总之,草原文化是较早形成的一种文化类型。
(选自王绵厚《草原文化形成的三个主要标志》,有删改)
1.下列关于“草原文化形成标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民族“群牧意识”的产生、“群牧形态”的形成,显现出草原文化的确立与发展。
D.草原民族从旧石器晚期到铁器时代前期一直使用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细石器。
C.草原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农业文明甚至渔猎文明相比,更具有优越性。
D.草原民族生产生活的直接性、原生性和协调性使其文化具有“以自然为本”的人文精神。
【答案】C
【解析】“更具有优越性”于文无据。
2.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群牧形态”产生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几乎全天然的生态环境中,草原民族要战胜各种天灾以获得更大效益。
B.草原民族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实现草原畜群的繁衍和生产方式的持续。
C.草原民族必须以自然为依托,逐水草而居,进行游牧生产,并且四处征战。
D.草原民族的群牧形态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其从狩猎走向畜牧提供了经验。
【答案】D
【解析】该项是“群牧形态”产生的结果。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文化的“牧业”具有依托自然的特点,而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
B.草原文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草原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水平及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方面。
C.“细石器文化”是草原文化中最原生的早期文化,也是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
D.草原民族的皮革、兽毛编织品等一些副产品和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具有原生态性。
【答案】B
【解析】A项,“农业文明、渔业文明则不具有这个特点”于文无据。C项,原文中说“从考古学角度看,草原文化形成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北方草原的‘细石器文化’”。D项,“都是自给自足的”属无中生有。
语文试题:
2013年高考语文强化练习及答案汇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位经常飞来飞去的网络公司老总去过许多欧美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地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在火车、飞机上,还是在地铁、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更多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或睡觉。
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这种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2006年,中宣部等11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新闻出版总署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要营造书香社会,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我们的教育实在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保证中小学生睡眠都显得有些奢侈。对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读书就是为了谋个好职业,与此无关的书籍被斥为“闲书”而遭禁看,致使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位朋友常到北京的大学去开招聘会,“你最近看过哪些书?有何心得?”是必问的问题。令她吃惊的是,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遑论心得。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没有从小培养起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犹太人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从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浓厚的阅读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据说,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
要营造书香社会,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阅读,热爱图书。只有当阅读不再成为晋身之阶、求财之路,只有当阅读成为像吃饭、穿衣一样的生存需要时,书香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我国阅读现状的叙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人们经常看到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或睡觉,手不释卷、孜孜阅读的现象则不像在许多欧美国家那样常见。
B.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
C.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把读书与读课本等同起来,他们对课外书籍根本不感兴趣,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
D.北京的招聘会上,不少参加应聘的大学生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他们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答案】C
【解析】不是孩子们对课外书籍根本不感兴趣,而是应试教育致使他们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这说明有识之士对我国的阅读现状很担忧,希望通过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节来改变这一状况。
B.新闻出版总署曾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其目的也是营造书香社会。
C.2009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这表明总理也很关心国人的阅读情况。
D.有学者指出,现在的大学生不爱读书,都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
【答案】D
【解析】“都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错,原文中说“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阅读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还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相关。
B.当代世界,中国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方面往往处在发达国家之后,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
C.我国当前的教育仍处在应试教育氛围中,这是一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酷爱读书的民族,爱读书的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养阅读习惯。
【答案】D
【解析】原文中说犹太人“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并没有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酷爱读书的民族”。
语文试题:
2013年高考语文强化练习及答案汇总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节点。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其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接受和认同。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或者说如何继续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综罗百代”是说儒学乃是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内涵丰富,见解深刻。“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很平常、很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然而,现在儒学却被一部分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致陷入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歧途。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想为更广泛的普通大众所认同和接受,要想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的学理探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化,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便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歧途。应有更多的同仁来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他们希望能够解决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
C.子夏说过“学而优则仕”,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则主张正因天下无道,才应变革现实,变无道为有道。
【答案】D
【解析】“历来主张”错,原文是说“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道家才提出这种主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仍需要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作用。
B.儒学原本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但儒学未来的发展,要与时俱进,摆脱这一观念的束缚。
C.现代一些新儒家强化了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玄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并非不必要、不重要,正常的学理探究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要与时俱进,摆脱这一观念的束缚”错,根据原文,作者希望儒学仍保持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
9.为什么儒学未来的发展应走大众化、世俗化的道路?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儒学只有走大众化、世俗化的道路,才能被更广泛的普通大众认同和接受;才能在当今社会、当今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即原文最后一段;再结合试题要求找出相关的语句;最后将重要信息重新组合,概括出答案。
语文试题:
2013年高考语文强化练习及答案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