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考前大冲刺之仿真题(十一)-公务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更是维系国家统一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令人担忧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民俗的文化活动已经或正在消失。比如,超市建到乡村集镇,给老百姓提供了快捷的生活服务,但传统的“庙会”交易形式就失去了,人们也就随之失去了以往赶庙会的乐趣。人们热热闹闹地过“情人节”、“圣诞节”,到了传统的“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却冷冷清清。这种现象是喜还是忧?在市场经济时代,利益驱动着人们的生产经营甚至艺术行为。过去传统的手工制作被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所代替,宜兴的手工紫砂茶壶、无锡惠山的手捏泥人、苏州的桃花坞木刻等一大批传统民间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此,对民间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民俗民间文化要及时发现、整理、推广。有人认为民间文化太俗。岂不知,《诗经》三百首就是远古时期各地民歌、民谣的汇总!宋代原本由歌伎传唱的词曲,今天成为和“唐诗”、“元曲”并列的高雅文学艺术经典——“宋词”!现在“俗”的,很有可能成为我们后代的“经典”;现在“雅”的,也很有可能就流传不下去。这需要时间长河的洗礼和考验。因此,要保持民间原生态的鲜活的文化样式,绝不能阉割民间文化。对待民间文化的态度应该是,无害的就是有益的。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要以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为标准。
2.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覆盖,各行各业进入了产业化经营的时代。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业等,都利用自己的阵地和资本优势抢占先机,练就得兵强马壮,“食有鱼,出有车”,从文化人队伍中摇身一变成了商海英雄,顿时鹤立鸡群。于是,“文化”变得尴尬起来 ——文化快餐化。伴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异军突起,传媒工业骤然繁荣,过去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审美、娱乐功能,到如今仅剩下娱乐、休闲功能。据调研,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人能耐着性子读完《红楼梦》、《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很少有人在节假日去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瑞士是一个小国,只有4万平方公里和700多万人口,却拥有371座博物馆,每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数高达900万!瑞士人认为,看展览、逛博物馆、听音乐会、欣赏戏剧不仅是娱乐、学习,也是与朋友、家人聚会交流的机会。
3.2006年6月10日,中国将迎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人们的视线也将再次聚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来。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突破30%;2005年,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0%。照此趋势,预计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4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短、建设强度大,在一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集中。一些地区或部门的决策者守法意识不强,一旦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益构成冲突,往往考虑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致使历经千百年的珍贵文化遗产被破坏,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文化遗产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因此,必须充分正视存在的问题。但是,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体现到城市规划的各层面,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割裂,将保护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之中。
4.文化的作用是由其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决定的。过去,我们比较注重文化的政治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深化对文化经济属性的认识。一般来说,除了公益性文化,文化的生产和经营主要应以市场为主,在服务于人们精神需求的过程中体现经济效益,实现产品的价值补偿和资产增值。因此,文化产业应摆脱与市场割裂的状况,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效益评价等方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市场化不等于文化市场化。文化的内涵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有的方面可以也必须市场化,有的方面不应也不能市场化,有的方面则不能完全市场化。文化产业市场化则是另一个概念。有些文化能形成产业,有些则形不成产业。能够形成产业的文化才是文化产业,才谈得上文化产业市场化问题。
文化产业市场化,主要是从经营和运营方式来讲的,它要求文化产业进入市场领域,遵循市场规律。但文化的内容特别是涉及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内容,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来定夺。文化精神产品应是健康向上的,融知识性、娱乐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凡属颓废的、封建迷信的、反动没落的东西,就不能靠市场选择取舍,而应加以宏观调控。应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而不应把文化经营市场化与文化内容市场化混同起来。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文化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5.需要转变观念,重新梳理我们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思路,更需要严格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目前,一批国有大型文化事业单位,如上海、辽宁、吉林、广东、重庆、云南等出版集团,四川、浙江、江苏等发行集团,上影、珠影、长影等电影集团,已经整体转制为企业;北京歌舞剧院、丽江民族歌舞团等直接转为股份制公司。各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积极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浙江等省提出“转出一批、改出一批、放出一批、扶出一批”的思路,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则提出“从上到下,企业到底”,全省112个市县书店全面改制,新上岗员工全部告别国有身份,领导干部一律取消行政级别。
体制机制的变革,激发了这些单位的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上影集团公司2004年底完成了整体转制,改革使其效益不断增长,利润由2003年的209万元跃升到2005年的8548万元。其所属的上海联合院线公司,2005年观众达到2028万人次,实现票房2.46亿元,在全国院线排名第一。北京市儿童艺术剧院转制后,在整合文化资源,在艺术生产策划、市场营销运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先后创排了《迷宫》、《Hi,可爱》和《魔山》等不同题材儿童剧,演一部火一部。改制当年,剧院共创收2163万元,其中营业收入1568万元,是改制前的18倍。2005年,他们又创下总收入5 000万元的业绩。
6.文化产品的生产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而将这些产品大量迅速的复制便形成了文化产业,也就是说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形成文化产业,这种规模的生产则必须依靠高新技术的支撑。正如:图书报刊业的兴盛是激光照排技术应用的结果,影视产业的发达是摄影照相技术诞生的功劳。现代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文化生产彻底摆脱了手工作坊式的经营状态,走上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今天的文化产业格局。因此,客观的讲,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是天然的同盟者。当信息技术汹涌袭来的时候,文化产业又首当其冲的融入到信息革命中去,并与之形成了新兴的产业门类——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随着数字技术、光纤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产品从开发、生产、存储、传输、交易到消费无不打上了高新技术的烙印。因此,加快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加大与文化产品相关的高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是当今发展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技术水平低下一直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应用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要实现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同时,要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必须依靠与高新技术的融合,通过技术应用和创新,动员高科技人才,运用高科技手段整合与提升各种人文资源,提供现代信息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建设开辟新道路,彻底改变文化产业的技术贫困的状态,实现高新科技与先进文化的联姻。20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使得文化有可能成为产业。
7.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在全国高校得到较为普遍的发展,许多高校已经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上做文章,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例如一些大学在建立文化素质课程系列的同时,推出学生应读书目,丰富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或调整教学计划,规定理科学生必须修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有的大学加强了人文知识课程设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等若干模块的人文知识选修课;还有的大学则初步构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等等。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了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变革。目前高校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采取了多种措施,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及课程结构,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开展文化知识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建设校园文化;三是增设有关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列有关必读书目,丰富大学生文化基本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四是不同程度的综合利用上述各种方式,通过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途径,全面渗透文化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应该说,现有措施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有效的,但是不可否认,目前高校所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许多学校还停留于一般的宣传、呼吁,但实际上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任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等却少有深入和系统的科学研究;不少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流于形式,所增设的课程或活动没有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的整体改革融为一体,其整体效益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部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理工科教师缺乏人文素养,文科教师缺乏科学素养,妨碍学生接受全面文化素质的熏陶,客观上影响了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大学生自身提高文化素质的意识有待引导和加强,一部分理科院校的学生感到来自专业课程的压力比较大;另一部分学生喜好理工课程,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有认识误区;还有一部分学生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重实用,轻思想,没有前瞻的眼光。
8.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
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做好农村接收广播电视的服务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运行服务机制,确保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
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做好配送电影流动放映车和电影拷贝工作,丰富农村电影片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农村科教影片的放映。采取定点、流动、录像放映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新方法新模式,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重点支持边远贫穷地区乡镇、村基层服务点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综合利用,使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9.社区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了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的追求从物质生活方面转向精神生活。社区文化的广泛开展,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基本归宿。在中国社会都市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过程中,以都市社区为依托的社区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一些观念:要么将都市社区文化等同于老年棋牌室、社区图书馆等;要么认为所谓社区文化就是“老老少少,唱唱跳跳”;要么认为社区文化活动无非是“搓搓麻将打打牌,看看书报聊聊天”。这虽然有些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在都市社区文化的建设中的确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都市社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10.优秀企业文化的深层内容实质是精神文化,主要是培植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等。而价值观念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反映了企业统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及是非优劣的评判标准,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体现了企业的最高目标和宗旨。所以企业应培育出具有稳定的,为全体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可以依靠品牌不断地实现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市场份额的扩张,资本的积累。
企业品牌的形成是依靠企业长期的历史沉淀和企业员工长期维护形成的,而企业员工头脑中的品牌意识的形成是离不开企业文化沃土的培植的。我们通过企业文化的耳濡目染,在员工思想上逐步树立起企业的品牌意识,通过员工品牌意识的强化,反过来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良性的循环。
被大家称赞的海尔电冰箱的品质与售后服务是空前的。为什么呢?主要是海尔有“卖信誉不是卖产品”的企业文化,华为公司能够在信息业中迅速崛起,靠的也就是它具有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可见,现在在企业里提倡“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企业文化,其意义是何等重要。
11.为净化文化市场经营环境,整顿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市场秩序,促进音像和计算机软件产业的繁荣发展,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近日,甘肃省皋兰县工商局与公安、文化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出击,集中开展了打击盗版音像和计算机软件制品的“反盗版百日行动”。
此次行动从7月15日开始至10月25日结束,重点整治正规音像和计算机软件集中经营场所、音像制品批发、零售等文化娱乐制品经营门店,依法打击制作、传播、销售、放映盗版、淫秽音像制品行为。对车站、出租屋、印刷厂等重点部位加强检查,防止其成为制作、储运盗版制品从事非法出版活动的场所。
截至目前,专项行动共查缴各类非法盗版音像制品420余张,有效地净化了全县文化市场环境。同时,该局还将利用公安、文化等部门联合执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无证照和证照不全的经营单位的查处力度,对无证照的音像和计算机软件经营场所予以坚决取缔,决不姑息。
12.广东省创新服务模式,以“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为龙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物流概念构建图书馆协作网络。广东省财政从2004年起,连续5年每年拨出500万元专款建设10个~15个流动图书馆分馆。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牵头,统一购置图书和器材送到各分馆,各分馆的读者通过网络,可以免费检索和阅读广东数字图书馆的海量图书资料。目前,广东全省33个流动图书馆已接待读者350万人次,借阅图书近700万册次。流动图书馆建设与共享工程的实施相结合的模式,使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图书馆也从传统图书馆跨入网络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先进行列。
把实施共享工程纳入全省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评估、定级的考核标准,促使特级、一级文化站开通共享工程信息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在基层的发展。目前,广东全省共建成基层信息服务点1 244个,远程终端19 343个,服务面覆盖全省地域。
在共享工程实施过程中,广东省还加强横向联系,与全国公共图书馆联手,为来自全球的读者提供电子图书在线阅读达2000万册次,网上参考咨询解答读者咨询60万例。“联合参考咨询网”已成为全国共享工程的品牌服务项目。去年,全国有12个省市的30多所公共图书馆加盟,在册读者达4万多名,咨询员180多位。与此同时,根据广东省网络和计算机较普及的特点,广东省文化厅等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村村通”工程、“校校通”工程、“金卫通”工程相结合,实现共享工程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
三、申论要求
(一)根据给定材料,概括出主要问题。要求:分析透彻,抓住实质,思路清晰,篇幅在200字左右。(满分20分)
(二)根据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从如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这一角度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或建议。要求:条理清楚,对策有效,建议务实,篇幅在200字左右。(满分20分)
(三)根据所给材料及其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从宏观上来把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写一篇论文。要求:宏观把握,具体分析,论说充分,结构完整;自选角度,题目自拟,篇幅在1 200字左右。(满分60分)
参考答案
1.近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党中央对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高度重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但是,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着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导致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既造成政府不堪重负,又使社会和民间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使部分政府文化资源和大量社会文化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
四是文化结构不合理,文化事业部分偏大,文化产业部分偏小;
五是文化产业缺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微观基础——规范的文化企业,国有文化单位事企不分、机制不活,民营文化企业长不大、做不强;
六是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执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市场秩序尚未建立起来;
七是既懂文化,又善经营的人才严重不足。
因此,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措施主要有:
(1)建设一批功能性强的硬件设施。包括必要的场地落实、网络配置以及相关的器材等。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会同相关社区进行统筹规划,实行资源统一配置,这是社区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2)推出一批有感染力的文化精品。围绕重大节庆日,围绕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落实具有城市精神和时代风格的主旋律作品,展示中华文明,弘扬城市精神,促进社区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3)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满足社区群众多层面、个性化精神生活需求为目标,结合社区文化基础,把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起来,引导好,形成社区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4)提高社区的文化素质水平。社区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作品创作,在居民群众中培养、挖掘一批自己社区内的文化人,也可以通过筑巢引凤、外脑引进等,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3.以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预见,今后5年,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将迎来中国文化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哲学、创造力和生命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自觉地植根于这个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它不仅可以为中国的文化产品赋予鲜明的民族、思想、内容、形式和美学特色,而且能为中国文化产品提供特殊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自觉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在文化产品中的主导因素,使中华文化传统为中国文化产业注入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将会对目前仍是西方故事一统天下的国际文化市场增添极具精神和经济价值的文化内容和产品形式,这将对丰富和完善国际文化市场、向各国人民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切实推动世界文化多元化、建立更趋合理的国际文化贸易格局做出贡献。
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应该充分利用我国文化产业所处的历史阶段优势。
首先是时代创造的科技水平优势。21世纪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得文化产品的创造、制造以及传播和贸易变得更加便利和快捷,为文化产业在创意和发展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空间和条件。
其次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后发优势潜力。我国文化产业,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虽然起步晚,基础弱,但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以及可以直接吸纳先进技术和其他国家不同发展模式的经验,速度和规模可能要快得多,只要认识清晰、目标明确、机制科学、勇于创新,则完全可以形成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第三是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使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复兴的重要环节。中国的发展思维已经从过去以经济指标为核心发展到今天的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阶段。文化产业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点,已经被纳入许多地区的整体发展战略中,特别是一些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旅游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更可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第四是我国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带来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以及国际上对中国文化产品兴趣的增长为我国文化产品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
消费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优势。市场需求有3个要素,即消费者愿意购买、消费者有支付能力以及消费者的总量组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精神需求的增加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我国拥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广大国内文化消费市场——中国商业文化产品消费至少5亿人,文化消费市场在未来5年内将有4万亿元~5万亿元的需求总量,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
另外,“十一五”规划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下阶段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政府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一方面提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将成为我国启动消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手段。东北、河南等地一些农村文化产业的成功例子已经显现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
在国际上,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华文化日益引起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兴趣和关注。在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西方文化却仍然被视为国际主流文化、西方文化产品占据国际文化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背景下,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产品逐步赢得应有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已不再遥不可及。
在内容上,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我们既要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要不断使历史的传统富予新的时代气息,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创造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使中华文化充满旺盛的时代感染力和生命力;在表现形式上,我们应该善于创新,创作出今天的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形式,确立中国自己的品牌战略。品牌代表着质量效益和形象,意味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我们要力求创造出被国内外观众所接受、所喜爱的知名中国文化产品品牌。例如,像春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庆,能否经营成一个广受中国甚至世界人民欢迎的民族文化品牌,形成国内外相连的春节文化产业?除了传统,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能否创造反映现代社会的新的文化形式和品牌产品?这些都是对我们民族想像力和创造力提出的挑战;在文化市场的开发取向上,中国可以走出一条开发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并重的新路,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看到广大的农村和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需要文化产品这样一个现实,我们要研究制定两个不同市场的发展战略,在开发的同时甚至之前,还要多做文化市场尤其是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工作;在发展模式上,我们应该创造一条最大限度发挥市场、政府、企业、消费者各方功能,并使这些功能良性互动的道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