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录用考试标准教材申论全真模拟试卷(十四)-公务员
满分:100分 时限:15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给定资料
1.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达到63.67万人。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这项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在一般人看来,大学生们应该在具有“象牙塔”美誉的校园里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但随着社会各方面形势的一些变化,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却游离于校园之外,既不在学校专心上课,又不能在社会上顺利找到真正的工作岗位,成为“社会待业青年”,大学校园里的“空巢”现象也渐渐显现。
“一堂只有三名学生的课”与“一个人住的单身宿舍”
“我们班有50个人,你现在看到有10名学生在上课,这已经算是人多的了,有时候一堂课只有三五个学生还坚持来上,弄得老师虽然气愤但也没有办法。”近日记者在河北省某高校新闻系大四的课堂上,一位姓王的女生这样告诉记者。记者也看到,在仅有的课堂上lO名学生中,还有三四个人在看课外书或者报纸。学校一位老师对这种现象表达的情绪更多的是无奈,因为临近毕业,学生们首要的任务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又不容乐观,如果没及时找到工作,学生肯定不会安心在课堂学习,学校其实也默许了毕业生逃课找工作的行为。
在一些学生宿舍,记者了解到,六个人住的宿舍里经常会有夜不归宿者。有的学生家在本市,虽然交了住宿费,但是一般情况下也回家住宿,有的学生为了学习安静或者其他因素在外面租房子,有的学生是在单位实习不愿回宿舍。在一间宿舍里,一名学生告诉记者,这宿舍里现在只有他一名学生住,导致宿舍成了“免费旅馆”,经常有同学的朋友过来借住。
沈阳女孩智敬今年7月份将要从天津商学院毕业,目前她正在沈阳老家准备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她说以前都说“大学难考,比较好念”,可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大学好考,四年下来真累”。智敬大学四年一直担任班里的团支书,自认为“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能力”。为了在家乡沈阳找份称心的工作,她把自己的求职信息上了辽宁就业网。“虽说有几家企业联系过,可是我总觉得不是太合适自己”。所以她近期一直没在学校呆,光忙着到社会上找工作了。
“待业青年”背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扩招热
辽宁省丹东市25岁的男青年许涛(化名),2003年在沈阳一所司法学校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两年来便一直待业在家。为了让儿子能够快乐地生活,已经退休在家的妈妈把自己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交给儿子支配使用,而她自己则省吃俭用。用许妈妈的话说是,“为了让儿子生活得好一些,我自己受点苦算不了什么!”
不过,眼看着儿子整天呆在家里,许妈妈非常难受,便四处托人帮儿子找工作。“当初听信了高校‘扩招’宣传,谁知读了三年大专儿子却成了‘社会青年’。”许妈妈抱怨说,本以为学司法比学工科更容易找工作,没想到现在扩招后连司法学校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分配都没人管了,早知如此的话,当初让儿子到沈阳另外一所工科高校读四年本科,毕业后找工作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一般高校的大四下半年是毕业生找工作关键时期,据了解,许多高校在这学期不再安排课程或只安排少量的选修课,时间由同学们自由支配,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同学便纷纷“离巢”,走向社会。河北师范大学大四毕业生陈艳艳告诉记者,这学期她们专业没有课,现在她在外面做着兼职,挣点外快,哪里有招聘会,就去哪里赶场,白天很少回学校,只有晚上回来住。她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在为自己的工作奔忙,有的一个月也见不到几面。
与陈艳艳相比,河北省某高校新闻专业的大四学生李丽属于勇敢的“逃课一族”。她们专业这学期共有六门课,其中还有一门是必修。但自从开学她也没有去上过一次,虽然一家报社已明确表示今年不会进人,但她一直在这家报社实习。她认为实习是为了锻炼自己,增长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重以后找工作的砝码。现在“待业”是为了以后找到合适的工作,上课时老师主要是讲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对自己找工作并没有用处,而且还会耽误时间,所以上不上课都无所谓。比起上课,自己更愿意利用这半年的时间多接触社会,而不想再去听老师空洞的说教。她表示自己对学校大四下半年还安排课程很不赞成,因为学生们都在为工作四处奔波,学校如果仍然安排课程,学生必然无法两头兼顾,学校的教学计划也无法实现。
辽宁省唯一一所中医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颜颀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升学比例在20%左右,可以说正处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因此目前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继上个世纪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过程,因而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的就业观念,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与此同时大学扩招人数、规模以及专业设置,也应随着社会市场需求而调整。随着高等院校纷纷扩招,现在大学生的含金量低了,出现大学生“数量多,就业难”问题,学生们不得不摆脱过去一直待在校园内的固守之路,去尝试校园外的新机会。
解决“待业”须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小林是河北大学大四学生,从去年开始,他便开始在一家电视台实习,一直到现在。他告诉记者,其实现在自己已经不能叫实习了,应该叫工作,因为他已经和单位签了合同。工作的代价就是他大四不可能回学校上学了,等于他提前一年毕业了。
对耽误整个大四年级会不会影响到正常毕业的疑问,“提前”上班族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据了解,现在学校都实行学分制,大四这一年多数课程是选修课,专业课很少,即使有,临时抱佛脚难度也不是很大。老师也是人,他们能理解学生。至于毕业论文,那更是不值一提的任务,费不了多大劲就能完成。事实上,在为数不少的大学中,本科教育正在“缩水”为专科教育,四年学制逐渐演化为三年学制。在一切为就业让道的事实下,学校也在悄然不觉地做着让步。在就业决定性地压倒学业的形势下,每所学校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重视毕业生就业,就业率的高低成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对一所高校优劣的评价标准。
采访中一些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随着高等院校纷纷扩招,现在大学生的含金量低了,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令那些把大多数收入用于教育投资的家长失望、伤心。此阶段出现的大学生“数量多,就业难”问题,不应该简单地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国家现行的扩招政策应该适时调整,从社会需求人手培养专业人才,教育部门不应一味依赖“教育投资”发展自身,国家应加大高等教育投入。
专家认为,大学生变成“待业青年”的现象并非不可改变。学生“逃离”校园虽有主观上的因素,但学校没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住学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想让大学生安心“还巢”,一方面需要树立学生自觉遵守校规的觉悟,另一方面更需要重视素质教育——既能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又能创造条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能在学校获得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毕业后就不难找到工作。这种良性循环,有助于教学“双赢”。
3.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被社会广泛关注。但也有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
当前大学生就业到底有多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提出,大学生的确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这一困难的程度被夸大了。这一论点在6月份刚刚出版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披露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
曾湘泉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按照现行统计指标计算,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
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
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4.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80万人,比去年增加68万人,加上2003年尚未就业的,就业难度加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表示,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郑斯林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全国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今年2月底,82.1%以上已实现就业,尚有一部分人还未能实现就业。为此,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5.新华网北京05年7月5日电5日上午,中组部、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
贺国强在会议中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特别是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毕业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现阶段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对人民群众感情,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贺国强强调,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根本出路靠市场。必须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必须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要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做好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贺国强希望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把到基层锻炼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和终身受用的财富,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练和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把个人价值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陈至立在会议中指出,把《意见》贯彻落实好,当前一是要大力抓好思想观念转变,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人才观;二是要大力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三是要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认真实施好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或工作的专项计划;四是要大力抓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能力。
三、申论要求
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选项并说明理由。字数不超过200字。(20分)
(1)抓好思想观念转变,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人才观。
(2)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3)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以及档案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4)提倡和鼓励用人单位吸收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5)制定青年见习和创业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指导各地建立见习制度。通过见习,帮助青年学生增加工作经验,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市场就业竞争能力。
2.认真阅读所给定的材料,概括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由哪些主体怎样参与并如何解决。要求:文字简练,条理清晰,切实可行。字数300字以内。(30分)
3.针对上述不同主体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展开论述。要求:有理有据,文字流畅,观点清晰。字数800--1000字。(50分)
申论全真模拟试卷(十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第(4)项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是因为:首先,现在是市场经济,不同于以往的计划经济,用人单位对招聘有完全的自主权,我们不能加以干涉;其次,用人单位选人是从最有利于本单位发展的角度来决定用人的,所以我们不能强求用人单位来刻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再次,用人单位招聘的职位和人数都是固定的,而大学生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所以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问题。
2.【答案提示】
首先,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和西部就业;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
其次,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再次,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最后,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正像材料中所说的一样优秀毕业生依然是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3.【参考例文】
就业路漫漫。上下共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