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录用考试标准教材申论全真模拟试卷(十三)-公务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给定材料
1.中央电视台2004年9月29日报道,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截至今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3%,超过年初70%的预定目标。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68万人,就业人数增加了58万,增幅为32%。在各级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今年9月1日,全国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84%,高职(大专)生61%,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个百分点。
从专业上看,工程技术类和一些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就业率较高。此外,今年在民营、三资企业和自由创业的占就业率的48%。到西部、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都有增加。仅清华大学今年就有43%的应届毕业生走上了国家重点单位和西部地区的工作岗位。今年志愿到西部和本地欠发达地区从事支农、支教、扶贫等工作志愿者共有12000多人。
2.200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338万人,比2004年净增58万。虽然增幅有所回落,压力有增无减,就业工作任务仍相当繁重。据了解,虽然举办了不少专业招聘会,但由于经济发展等诸多原因,我省高校就业率并不如有关部门预计的那么好。
面对9月初统计的7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良好成绩,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仍然对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谨慎展望。她指出,虽然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贷款担保、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落实尚不到位,毕业生流动限制性政策没有彻底消除;毕业生到西部、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渠道仍不够畅通;市场信息不充分,快速收集、公布和传递用人信息的机制亟待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仍存在较大的压力。
3.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昨天发布2004年全省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据悉,截至9月1日,我省今年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76.84%,超出全国平均就业率3.84个百分点。
2004年我省普通高校共有大中专毕业生125391人,其中专科以上毕业生96269人,中专中师毕业生29122人。在面临今年就业高峰的严峻形势下,省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放宽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顺利完成了200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其中,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95.65%,超出全国平均就业率2.65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86.98%,超出全国2.9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8.52%,低于全国平均就业率2.48个百分点。
据了解,今年我省将灵活就业纳入就业率的统计范畴,使就业率的统计更加合理。昨天教育部门公布了待就业率和灵活就业率,其中待就业率:研究生为4.35%,本科毕业生为13.0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41.48%;灵活就业率(即指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比率):研究生为0.17%,本科毕业生为10.9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7.33%。
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38万人,我省大中专毕业生为15万余人,比2004年增加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8883人,本科毕业生61266人,专科毕业生42587人,中专中师毕业生35000人,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又一个毕业高峰年。
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从明年开始,省教育厅将定期评估检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政府了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依据。以切实关注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社会需求培养输送合格人才。
据悉,明年教育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招生计划的宏观调。控增加图书信息档案类、信息与电子科学类等就业率较高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降低中医学类、体育学类、艺术类等就业率相对低的专业的招生规模。同时促进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
4.许高卓(化名)是省城某高校2005届毕业生。五月底已经走出校门的他到现在还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因为不久前学校有了新的规定,只有签了就业协议或者拥有单位接收函的同学才可以拿到毕业证。许高卓很郁闷,也很是不能理解,毕业证书为什么要和学生本人的就业与否挂钩?难道为了“提高”学校自己的就业率,就必须要学生做出牺牲吗?
5.只放档案不工作高校老师提供“挂档工作”,学生改派后患无穷。相关部门称因就业率压力确有此类行为,市教委明确表示不鼓励“挂档”
近日,有读者打来热线电话,称有高校老师主动为学生假签约提供“一条龙”服务。“挂档”学生毕业后为了调档颇费周折,甚至有学生为此折腾了四、五年还没有完全解决。
记者在北京某市属高校毕业班的一名班主任手中,看到了两份2004年7月份做出的学生就业统计表。
一份是实际签约的学生名单,在班级35名学生中大约有10名工作有了着落。另一份是标注着“已挂档”的学生名单,大约有30名左右。而后面这份名单的统计数字,就是要上报到系里,再由系里逐级上报,最后成为公布的“已就业”数字。
记者了解到,所谓“挂档”,就是毕业生与一家单位签署用人合同,但并不需要到该单位报到、工作,而是通过这种方式从教委得到一张派遣证,证明该学生已经“就业”。
昨天,记者以学生家长的身份致电该校学生处,咨询学生就业等相关事宜。学生处的老师说,2004年全校的毕业生将近1000人,就业率在95%以上。
当被问到就业率数字是否有水分时,这位老师并没有正面回答,她说:“学校一般不会有这种现象发生,但就业率的统计上可能会有些出入。”
6.去年从山东某高职学校毕业的小苏,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他埋头复习,考上了驻济南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专升本。近日,学校要求所有毕业生,都要填写一份上级就业主管部门下发的毕业生灵活方式就业证明。这种就业方式无须签订协议,也不牵涉户口和档案,而学校的要求“说白了就是随便找家企业给盖个章”。
小苏向记者出示了一份表格,记者看到,这份表格是山东省教育厅印发的,表上有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就业单位、工资待遇等,还要求就业单位盖章。小苏说,他的同学到处求亲托友,总算都盖上章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小苏所在专业的就业率一下子提高到90%,而实际上,也就50%上下。
据了解,在就业率上做手脚,一直是部分高校公开的秘密,或是直接改动数字,或将考研学生同时找个单位挂靠,一人“贡献”两个就业名额等,不一而足。许多高校都有两个就业数字统计:一个是各班级报上的真实数据,另一个则是对外的。而今年山东省要求在就业率统计当中,增加灵活方式就业一项,其本意在于使就业率统计更加贴近当前就业的真实状况,不料却给了一些学校作假的可乘之机。
高校有关人士透露说,这样一来,学生找“挂靠”单位容易了很多,同时,即使有关部门对灵活就业的真实性加以调查,也不用怕。因为这种就业本来流动性就很大,可能干一两个月就辞职不干了,查也不害怕。
记者在时部分高校采访时得知,高校也有自己的苦恼。一位高校的教师表示,目前从国家到省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将就业状况列为高等院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对就业率过低的学校、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取消。但就业难的专业,招生未必难,这是因为: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大量考生及家长仍认为,进入大学就等于进人了保险箱,而不考虑能否找到工作,造成社会需求与考生意愿之间存在较大落差。
7.在查阅国内各高校的资料时,记者发现,很多高校在介绍自己学校的就业率时几乎都在90%以上,上海某大学称“我校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6%”。山东某高校称“我校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对记者关于“高就业率是否客观真实”的疑问,河北省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也有苦衷,高校现在抓就业率甚至超过了中学抓高考升学率,因为目前考核高校水准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就是就业率,高校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挂钩,但在大学毕业生持续增多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的情况下,高校只能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提高就业率,都是形势逼的。
一位老师说,“我们现在也可能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合理提高就业率。”所谓的非正常手段,最常用的就是让学生与单位签订假合约,反正这样对学生也不会构成实质利益损害。有专家认为,在现实情况下,就业率作为检验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准必不可少,但过度依赖它也不可取。大学本为教书育人的象牙塔,“逼”出来的掺杂水分的高就业率,无助于促进高校发展和学生进步。
8.北京某著名高校,2004届本科毕业生向媒体透露,他们全班30名学生当中,只有7名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但学校“统计”出的就业率却高达80%,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提供一个“就业意向”,这些证明实际上是通过关系搞来的,本人根本没找到用人单位。
一些毕业生感到很困惑:“只要能说出意向性的雇主,就算已经就业了。这样的统计,也能反映真实情况?”
为了使本校的就业率变得好看一些,许多高校处心积虑在统计口径上做文章。比如说,将那些自谋职业、暂不就业和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排除在统计范围之外,或者在计算就业率时,将考研究生、出国留学的人也算在已就业人群。更绝的是,一些大学公然暗示学生造假,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拿来一张拟接收意向书即算作就业。
9.高校的高就业率必然导致彻头彻尾的“虚假繁荣”。硬性指标说白了,就是一种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指标管理”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先下一个指标,然后级级分派。到现在,什么GDP指标、就业率指标、失业率指标等等。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它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重要,之于官员,它可以决定是否升迁,即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之于高校,它可以决定一个学科和一个专业的发展。
10.据劳动部门公布的数据,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为900万个,其中500万个岗位用来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剩下的400万个就业岗位,除了要解决280万大学生就业,还要解决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就业。
去年底尚留有830万城镇登记失业者需要就业,今年主辅分离和产业结构调整将使300万人面临换岗,加上应届大学毕业生,2005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保持在2500万以上。由于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低于去年,所以2005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如此窘迫的大环境下,各大高校自行上报的就业率数字却一派欣欣向荣。记者在高校调查时得知,许多地方的劳动部门为了政绩,与招聘单位合谋夸大就业岗位数量,很多单位打着招50、100人的旗号,最后可能只招一两个。
工作不好找,称心如意的工作更不好找,很多人只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暂时就业,这些情况更是单一的就业率指标所无法反映的。
三、申论要求
注意:所有题目都要作答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
1.用15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针对所给定材料反映的问题,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的方案.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用100字左右的篇幅,就给定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申论全真模拟试卷(十三)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自2003年,由1999年高校扩招引发的就业难问题凸显出来,而且越来越严峻。就业是学生的大事,同时也是考核高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许多高校不惜使用非正当手段提高就业率,这不仅是在坑害学生,同时这种高校就业的虚假繁荣将会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长期下去,可能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后果。因此,国家、高校和各个毕业生必须杜绝,将就业率中的水分及时排挤出去。
2.【答案提示】
继续做好登记待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
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政策的落实,现在全国仍然有十几个副省级城市还在限制非当地生源就业,希望通过和有关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打破限制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解决毕业生到非公有 单位户口、工资等问题;
进一步打通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渠道,研究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与毕业生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的做法;
改革现行的就业率统计法,加强对就业率统计的监督力度;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与时俱进地修改或改变现在的高教评估标准,力求使考核更加立体化,科学化,人性化。
3.【参考例文】
就业率重真不重高
在“2005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对高校提出要求: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73%以上,即不低于去年水平。他表示,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条消息被各大网站转载后立即遭到网友们的“围攻”,他们纷纷质疑“教育行政部门岂能如此决定‘本应由市场调节,的就业”。
确实,就业率73%这个目标的设立,充分表明了政府部门在就业问题上的干预冲动,可如果政府拥有足够的市场信息和能力调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话,当年何必要对就业进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化改革,何必要放弃“毕业生包分配”这个充满父爱关怀的计划手段?显然,政府当不了毕业生的就业保姆,才会寄希望于市场。如今教育行政部门越过市场,对高校做出就业率73%的要求,本身就是一种倒退。
其实,政府要做的不是追求“高数据”,而是追求“真数据”。再好看的数字,只要是假的,就对毕业生求职一点帮助都没有。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最希望就业率数据高——不是“追求政绩”的教育行政部门,而是“追求考生”的高校!就业率高了,代表学校的教学水平越好,、考生才会踊跃报考,这也关系到校领导头上的乌纱帽,显然,高校有着一种天然的“高就业率制造冲动”。
在这种冲动下,高校通过努力满足市场需求、减少扩招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打造“高就业率”当然好,可很多高校不是这榫努力“打造”,而是费尽心机地“制造”:或是通过劝学生签假合同,暗示学生找个单位“接收”;或是直接改动数据,欺骗社会和上级;或是将考研学生也同时找个单位挂靠,一个“贡献”两个名额;或是钻就业统计方法的漏洞,大玩数字游戏——造假歪风让全线凯歌的高校就业率充满了水分!
这时,如果作为上级的管理部门也在追求“高数据”,那其中必然会充满“制度性的水分”,社会将成为无助的受愚弄者;只有“真数据”和“高数据”两种力量的均衡,才能让就业率保持真正的增长活力。因此,政府就应该规范求“真”,通过统计方法的改进和监督制度的设计追求“真数据”,以免造成传销式的层层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