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考场一-公务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封建迷信,披上“时尚”、“现代”外衣在校园卷土重来
一个用线头千缠百绕而成的小人偶,竞成了少年儿童诅咒他人的对象。最近,福建泉州市民林女士意外发现还在上初中的女儿竟通过“往线人心口扎针”来诅咒他人时,痛心地通过媒体向社会求助,呼吁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迷信问题。据了解,拥有这种称作“巫毒娃娃”小人偶的中小学生并不在少数,很多学生都借“巫毒娃娃”或发泄自己的仇恨、或表达对某人的爱意又或是祈求健康、快乐等等。令人寒心的是,正是一些商家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堂而皇之地公开出售“巫毒娃娃”,助长了这一迷信玩具在学生中的流行。
网络算命在青少年群体中也相当流行。北京某中专女生王某近日向记者透露了这么一桩烦心事:她前段时间认识了一名很优秀的男生张某,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彼此都印象不错,可就在王某认为两人的关系会更进一步时,张某却询问起王某的生辰八字、血型和星座,说是要上网算算两人是否般配,最后能不能走到一起。张某还告诉王某自己从初中开始就相信网络占卜,网上算命很准,自己已经“灵验”过很多次。最终,某占卜网站得出两人不适合在一起的“定论”,对此深信不疑的张某随即开始疏远王某……
相关调查报告频频证实中小学生中的“现代迷信”现象:一份以北京初高中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显示,沉迷于网络算命的学生占40%;来自重庆青少年教育办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重庆中学生超过一半的人信“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和中国无神论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点相信”、“很相信”网上算命的中学生,分别达41%和5%。此外,还有11%的中学生表示遇见某些难以决定的事,会以网上算命为决定依据。
而据另一项调查显示,66.5%的中学生最初接触网上算命都是“觉得好玩”,然后逐渐上瘾的。谁该对青少年迷信盛行负责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沈湘平副教授认为,目前青少年迷信盛行主要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来自网络等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另一个因素则是多元文化带来的评判标准的模糊。
沈副教授指出,荒诞的神话影视、网络占卜、描写神秘和超自然的报刊书籍……太多的易于滋长孩子迷信思想的东西充斥在青少年周围,别说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就是部分成年人也被蒙骗其中。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一些无法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的答案,他们往往求助于网络、电视、报刊书籍,而这些传播媒介中不乏一些宣扬迷信和伪科学的糟粕,加之一些迷信是与小游戏等联系在一起的,对青少年有较强的吸引力,青少年就更加难以辨别了。
“多元文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科学与迷信、正确与错误标准产生了模糊。”沈湘平说,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随着人与人交往空间的持续扩大,交往方式的增多,人们对彼此、对事物的宽容意识也开始增加,一些迷信活动被当作个人的兴趣、信仰和隐私来加以看待,从而模糊了是非标准,也助长了迷信的盛行。
同时,沈湘平认为,有的青少年虽然表面上参与了一些迷信活动,但只是当作一种娱乐、游戏,不能称作真正的迷信,所以也要注意区分真正的迷信与娱乐。
一些青少年教育学专家认为,迷信特别是网络迷信容易在青少年中流行,与青少年自身的心理不成熟有一定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渴求获得知识和认识新鲜事物;同时,青少年时期也是他们辨识能力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心理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盲目崇拜、模仿,易受多元价值取向影响、情绪化和经验不足等方面。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青少年往往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
北京某中学团委书记李老师告诉记者,他在初二年级某班发现,班上很多学生脖子上都戴了玉佩之类的“护身符”。经询问得知,这些学生很多都是在得知其他学生佩戴了以后,觉得很“酷”,而且觉得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才跟风购买的,有的还买来作为礼物刻上名字送给其他同学。李老师说,这种盲目模仿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模仿明星祈祷、许愿、看手相等等。 1.针对所给资料。根据“社会主义荣辱观”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分析概括上述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30分) 2.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70分)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考场一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