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标准化试卷(二)参考答案-公务员
2013-12-17来源/作者:管理员点击次数:219
申论标准化试卷(二)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五大原因:
一、医疗资源总体不足,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其中还有不少资源水平不高,公众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80%在城市,20%在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也加大了经济负担。
三、中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中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的三重负担。
四、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近八年来,中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公众经济负担沉重。这里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以及医疗销售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的影响,必须着力解决。
五、政府投入不足,在中国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大约有60%靠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15%。
2.【参考答案】
解决办法:
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推出“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今年起,我国将有万余名城市医师到600所县级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各地将于今年6月底前向受援医院派驻人员。
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2003年我国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因增加了政府投入等因素被寄予厚望。
今年我国卫生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改革“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医药价格,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目前卫生部将进一步组织专家论证,制订具体操作方案。医药费用将“四降一升”。
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3.【参考例文】
百姓看病“难”在哪儿?切实解决还需综合治理
近十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但是,人们在富裕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却日渐高涨。12月2日,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已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最重要的是,将近五成(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医院看病。在去看病的患者中,经医生诊断该住院治疗却未住院的也达到了29.6%。
“我国曾于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分别进行过3次卫生服务调查。此次调查意义深远,它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在下降,有效需求发生了转移。”在这将近半数有病不去看的居民中,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是得病后自己买药吃。以前说“久病成医”,现在是“有病自医”。调查表明,36%的居民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而是跑到药店购药,采取自我医疗,且这一比例比5年前明显增加:城市增加了3个百分点,农村增加了8个百分点。
数字是抽象的,但如果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就能发现“有病自己医”的人比比皆是。记者在报社编辑部进行的一次小规模调查就很能说明问题。一年中,因为感冒发烧这种平常小病去医院看的,只有6个人,占总人数的10%。同事吴大姐谈起去医院就连连摇头:“还不如在家吃点药呢。”吴大姐说,如果不是急病,凭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在药店买点药吃,足以应付头疼脑热和那些不太要紧的慢性病了,而且这样做既方便又省钱。
二是看不起病就硬扛着。调查显示,生病未就诊、未住院且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患者中,有38.2%是由于经济困难;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是由于经济困难。城乡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到了41%,远高于一般收入人群。
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出现在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就拿农村来说,农民看病是个老大难问题。据报道,某省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还算不错,但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也仅有12%,约有88%的农民看病完全靠自费。这里贫困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按卫生部此次调查,城乡合计年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在排除了物价上涨的影响后,平均每年以14%左右的速度上升。1993年,两者分别为21元和933元;到2003年,上升到75元和2233元。也就是说,农民一年的收入,连住一次医院的费用都不够。
眼下,农民中正流传着这样一些顺口溜:“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一人得病,几代受穷”……从中明显能够感受到农民面对疾病时,那份沉重的无奈。
三是周围缺少医疗机构,百姓看病难。调查显示,贫困地区有18%的家庭距最近的医疗机构超过了5公里,有1/4的家庭到最近的医疗机构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
农民看不起病,而旨在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农民却不爱光顾。他们常说“小病不出门,大病跳过门,中间空着门”。意思就是,平常有个头疼脑热的,农村人都尽量硬扛过去,一旦得了大病,就往县以上医院送,这“中间”被忽略的,就是卫生院。就是说,农民离得近、看得起的地方,因为医疗条件太差,不能解决看病问题而无人问津。这样的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不容乐观,医疗事故大多出于这样的诊所。不是严重的疾病诊断不出来,就是小病当成大病去医治,使许多患者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时机,轻则留下终生残疾,重则失去生命。
1.【参考答案】
五大原因:
一、医疗资源总体不足,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其中还有不少资源水平不高,公众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80%在城市,20%在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也加大了经济负担。
三、中国的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中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的三重负担。
四、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近八年来,中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公众经济负担沉重。这里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以及医疗销售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的影响,必须着力解决。
五、政府投入不足,在中国目前的卫生总费用中,大约有60%靠居民自费,25%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15%。
2.【参考答案】
解决办法:
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推出“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今年起,我国将有万余名城市医师到600所县级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各地将于今年6月底前向受援医院派驻人员。
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2003年我国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因增加了政府投入等因素被寄予厚望。
今年我国卫生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改革“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医药价格,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目前卫生部将进一步组织专家论证,制订具体操作方案。医药费用将“四降一升”。
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3.【参考例文】
百姓看病“难”在哪儿?切实解决还需综合治理
近十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但是,人们在富裕的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却日渐高涨。12月2日,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已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最重要的是,将近五成(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医院看病。在去看病的患者中,经医生诊断该住院治疗却未住院的也达到了29.6%。
“我国曾于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分别进行过3次卫生服务调查。此次调查意义深远,它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在下降,有效需求发生了转移。”在这将近半数有病不去看的居民中,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是得病后自己买药吃。以前说“久病成医”,现在是“有病自医”。调查表明,36%的居民生病后不去医院就诊,而是跑到药店购药,采取自我医疗,且这一比例比5年前明显增加:城市增加了3个百分点,农村增加了8个百分点。
数字是抽象的,但如果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就能发现“有病自己医”的人比比皆是。记者在报社编辑部进行的一次小规模调查就很能说明问题。一年中,因为感冒发烧这种平常小病去医院看的,只有6个人,占总人数的10%。同事吴大姐谈起去医院就连连摇头:“还不如在家吃点药呢。”吴大姐说,如果不是急病,凭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在药店买点药吃,足以应付头疼脑热和那些不太要紧的慢性病了,而且这样做既方便又省钱。
二是看不起病就硬扛着。调查显示,生病未就诊、未住院且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患者中,有38.2%是由于经济困难;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是由于经济困难。城乡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到了41%,远高于一般收入人群。
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出现在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就拿农村来说,农民看病是个老大难问题。据报道,某省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还算不错,但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也仅有12%,约有88%的农民看病完全靠自费。这里贫困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按卫生部此次调查,城乡合计年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在排除了物价上涨的影响后,平均每年以14%左右的速度上升。1993年,两者分别为21元和933元;到2003年,上升到75元和2233元。也就是说,农民一年的收入,连住一次医院的费用都不够。
眼下,农民中正流传着这样一些顺口溜:“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一人得病,几代受穷”……从中明显能够感受到农民面对疾病时,那份沉重的无奈。
三是周围缺少医疗机构,百姓看病难。调查显示,贫困地区有18%的家庭距最近的医疗机构超过了5公里,有1/4的家庭到最近的医疗机构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
农民看不起病,而旨在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农民却不爱光顾。他们常说“小病不出门,大病跳过门,中间空着门”。意思就是,平常有个头疼脑热的,农村人都尽量硬扛过去,一旦得了大病,就往县以上医院送,这“中间”被忽略的,就是卫生院。就是说,农民离得近、看得起的地方,因为医疗条件太差,不能解决看病问题而无人问津。这样的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不容乐观,医疗事故大多出于这样的诊所。不是严重的疾病诊断不出来,就是小病当成大病去医治,使许多患者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时机,轻则留下终生残疾,重则失去生命。
要力争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一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各级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并鼓励社会捐助,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重点加强疾病控制机构、预防保健机构、传染病医院以及急救体系建设;在农村,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二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鼓励竞争,推动经营性卫生机构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鼓励公平竞争,实现医疗机构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鼓励国内外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市场,投资举办医疗机构,扩大医疗资源,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改变公立医疗机构一统天下的状况。提倡以大型骨干医院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化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鼓励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转移,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三是健全法制、明确职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加快政府卫生职能转变,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卫生部门由直接办医院向依法管医院转变,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建立和完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从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转变。制订卫生和医疗行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鼓励公开竞争,依法对医疗服务机构和健康产品进行监督管理,把人民群众和市场反映作为评价医疗机构的主要标准。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和医疗救助人群,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