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和区域开发规划类——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
第八章 规划和区域开发规划类——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
复习要点
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区域、流域、海域开发规划(一地三域和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有关专项规划(十个专项)。在规划编制阶段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环境影响篇章或者环境影响报告书。
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不同,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是综台性的全局的深远影响。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单单关注污染和生态影响,更注重规划的协调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要特别从区域的角度,从环境容量或者环境承载力,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对规划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1.1规划
1.1.1规划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
规划分析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规划的描述、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和规划方案环境影响识别。
(1)规划分析
规划分析首先要阐明并简要分析规划的编制背景、规划的目标、规划对象、规划内容和实施方案。理清规划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说明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并按拟定的规划目标,比较分析规划与所在区域、行业其他规划特别是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
(2)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
根据规划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式、程度,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确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一般说来士地利用和流域区域开发规划的影响比较综台全面,其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规划对于区域整体的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而专项规划则根据其内容有所不同侧重,评价范围上与建设项目评价中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规定的不同环境要素的评价等级来确定不同。规划的环评范围确定要考虑地域因素、法律、行政权限、减缓或补偿要求,以及公众和相关团体意见等限制因素。地域因素一般有两个:一是地域的现有地理属性(流域、盆地、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如森林、草原、渔场等),或人为的边界(如公路、铁路或运河);二是已有的管理边界,如行政区等。
(3)评价指标体系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类似,主要是用来表征活动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可以计量评估的指标。一般污染型建设项目的评价因子以污染指标(污染物含量,如SO2、重金属含量等)为评价因子,生态影响型项目以表征生态系统稳定性或多样性的指标(如生物量、生产力等)为评价因子。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由于其评价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其评价的指标一般选择表征受规划影响的下类指标为评价指标:污染影响因子(水污染、COD、BOD等,大气的S02、N02等)、生态系统指标、资源消耗或可恢复量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等。
1.1.2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预测
规划的影响预测与评价和建设项目不同,很难从规划的内容和实施方案中确定出准确的污染物产生量或者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量.也没有那么多具体的预测模式或者相关的信息数据。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影响预测较之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不确定性要大得多。一般的规划都应该有多个规划目标或为达到规划目标的多个规划方案,预测应对所有的规划方案进行,而不能只针对推荐的规划方案,对于规划来说预测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
1)环境影响预测,包括其直接的、间接的环境影响,特别是规划的累积影响(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累积影响);
2)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情景分析法等。
(2)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应对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规划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2)规划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包括社会、经济、
1.1.3减缓措施与跟踪评价
(1)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相容性分析
对于规划的环境保护对策和减缓措施,其提出应和建设项目一样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
1)预防措施,用以消除拟议规划的环境缺陷。
2)最小化措施。限制和约束行为的规模、强度或范围使环境影响最小化。
3)减量化措施。通过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等降低不良环境影响。
4)修复补救措施。对已经受到影响的环境进行修复或补救。
5)重建措施。对于无法恢复的环境.通过重建的方式替代原有的环境。
(2)监测与跟踪评价
不是所有的规划都需要监测和跟踪评价,对于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规划,在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拟定环境监测和跟踪评价计划和实施方案。
对于需要开展监测和跟踪评价的规划,应该列出需要进行监测的环境因子或指标,环境监测方案与监测方案的实施,及对下一层次规划或推荐的规划方案所含具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跟踪评价主要的内容是: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检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确定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总结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开展同类型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支持。
1.2开发区区域规划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介于建设项目和规划之间的一类环境影响评价,它兼具这两类环境影响评价的性质。因此其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性很强。
一般说来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2)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3)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4)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1.3市政开发类项目——公用工程、住宅小区
市政开发类项目主要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此类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为施工期的噪声和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城市公用工程如供水、污水管道等建设项目,运行期基本没有环境影响,主要考虑其他项目的建设不要对此类项目产生影响。此类项目的建设要与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发展规模等一致,项目运行过程中要注意泄漏等事故的影响。
住宅小区的建设项目要考虑运行过程中的生活污水、锅炉废气(取暖)、生括垃圾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其建设要与周围环境、景观等相协调,并考虑合理布局或其他合理的防护措施,以尽量减少运行期间周围环境(尤其是噪声)对项目的影响。
主要环境影响包括:
(1)建设期
建设期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施工噪声、施工扬尘,特别要加强施工管理,尽量减少施工期的环境影响。
(2)运行期
运行期的环境影响根据具体的项目有所不同,如住宅小区建设项目运行期的主要环境影响为生活污水、锅炉废气(取暖)、地下车库废气和生活垃圾。另外,住宅小区的建设项目要注意小区的布局,尽量避免交通噪声、商业噪声等对小区居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