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丹桂飘香,又是一年新生入校时节。伴随着热闹兴奋的报到场面的结束,家长的离去,军训的开始,新生的大学生活拉开了序幕。如何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成为摆在新同学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新生常见适应不良表现。
1、心理上的不适应。多数新生在中学时是班上的佼佼者,倍受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和父母的“呵护”,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生活,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与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特别是在人才济济的新环境中,自身具有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自我评价的误区和“中心”地位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各种因素,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一些新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障碍”:有的新生经常想家,怀旧情绪总是无法排解,生活中稍有不尽人意的事情就会一蹶不振;有的新生失落感、失宠感强烈,一经挫折和轻微的打击就较长时间处在焦虑、自责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
2、生活上的不适应。当代大学新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是家中重点照顾的对象,在高中阶段,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部分学生虽寄宿在学校,但还难以摆脱家人的护翼,有的甚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以至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到了大学,一般都是远离家乡和亲人,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使得新生在短期内难以适应。
3、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进入大学,教学方式由高中阶段的是“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法向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转变;大学教育更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因而课堂教学相对中学要少得多;再者,大学的教学内容既专又深,所接触到的知识在难度和数量大大增长。面对这一转变,部分新生感到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去学,往往表现为下课后无所适从,茫然无绪。
4、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中学时期人际交往面比较小,范围往往在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如父母、老师、同班同学等。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生疏的人群,一些新生产生了社交恐惧心理,并且许多事情要自己独立完成,要与各方面的人员打交道,交往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特别是与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性格各有差异的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新生产生了交往障碍,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恐惧、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的现象。
5、课外活动的不适应。大学的课外活动对大学生娱乐身心、陶冶情操、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和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许多新生渴望参加的热情极高,很希望能够投身其中。但是如果新生不分主次,不依据自身特点有选择的参加活动,而一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种行为不仅达不到参加活动的目的,而且还会影响到自身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引导大学新生进行心理适应问题的调适。
1、帮助学生树立新的人生目标。
第一次班会上,辅导员老师就要对他们进行形势政策教育,介绍当今就业、考研的情况,让他们明确形势压力,正视现实,改变原来想要放松享受的想法,稳定专业思想;要使他们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完成了人生征途中一个重要的目标,今后的路还很长,只有尽快为自己找到新的人生日标,才能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动力,生活才充实而有意义。
2、搞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要组织开展面向新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和手段对新生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搞好心理健康测查工作,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心理的困惑、烦恼。
三、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要利用好课堂上的听课时间。对医学生来说要加强识记,课后要及时多遍的复习巩固,养成“今天的事情今天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把知识点系统化,形象化,并有意识得应用到实验和医疗实践中去,进一步理解掌握。引导学生使用好“图书馆”和网络媒体,多涉猎汲取相关的课外书籍和资料,并加以整理。组织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请专业课教师或高年级学生为大学新生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指导新生与人相处,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指导大学新生在与同学交往中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以诚相待,以心换心,用真情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团结、互助、宽容、友爱,要讲求合作,要有团队精神,要培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要与人和睦相处。还要组织新生开展各种参与性强,有益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活动,如篮球赛、户外旅游,加强优良学风班和文明宿舍建设,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五、引导新生参与各种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营造集体主义及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指导他们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并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施展自己爱好和特长。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培养和提高他们如语言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实际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