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首页企业系统我的无忧
无忧服务:
兼职活动培训
娱乐交友:
交友社区资讯
全职实习:
实习暑假寒假
微信号:school51
扫一下,立即关注
加关注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及干预策略

摘要:当前,不少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出现生活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等现象,诱发焦虑、孤独、恐惧等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支持的变化、自我认知不当、家庭教育态度和方式不正确等。通过提高社会支持度,认知矫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适应。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不良 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据2002年6月16日《教育文摘周报》报道:由于“不会自理生活,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近年来海南省在名牌大学就读的学生被迫休学回家的现象屡有发生。据了解,海南附属医院的心理咨询中心近两年已接待10多名被迫从清华、北大、人大、中山大学等名牌学校休学回家的大学生。”现在的大学新生,入学前生活单纯,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更是娇生惯养,经历一帆风顺,很少受过挫折。从中学到大学,生活、学习、交友等方面都发生了中跳跃性的变化,由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挫折承受力,致使不少学生适应困难,心理压力骤增,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旧体制、观念的冲突,社会生活竞争日趋激烈,节奏不断加快,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诱发诸如过于孤独、自卑、过分自责、强烈的失落感、抑郁症等各种心理障碍,导致失眠、懒散、不思吃喝、不想上课,逃避现实甚至放弃学业。有人于2001年对某高校新生的心理适应进行问卷调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7.9%。[1]因此,了解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表现、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帮助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是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急待解决的课题。
二、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
(一)生活适应不良
大学新生从父母身边来到他乡独立生活,在人地两生的新环境里,没有父母的呵护,事事都要自己安排,这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变迁。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他们对旧生活方式的迷恋,对新生活方式难以适应。因而产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绪,“每逢佳节备思亲”的怀旧情绪和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的紧张情绪等,这些情绪的长期影响会诱发认知水平下降、习惯性无助、自我意识障碍等心理问题。
(二)学习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主要发生在三种学生身上。一是缺乏明确学习目标和自我控能力的学生。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并且时刻面对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精神高度紧张。进入大学后,一年级开设的专业课一般较少,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相对轻松。一些新生在经历高三的紧张学习之后进入高校,学习压力骤然减轻,不再有他人强迫和监督,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然而大学的学习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当他们学习落后时又会出现焦虑、浮躁、自我否认等情绪。二是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主要是专业调剂生和报考前对本专业了解不够的学生,理想的失落和进校后学习的迫不得已,使学生感到苦恼,缺乏自信心,情绪起伏大,上课不能集中思想,对前途过分担心。三是中学时的尖子生,到大学后优秀者如林,感到学习优势丧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感到烦恼和不安,产生不自信甚至自卑,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的学生。
(三)人际适应不良:进入大学后,学生远离父母,与教师的关系也不如高中时亲密。这时,同伴关系在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同住一室的同学,由于空间关系的接近,他们之间容易成为好友,也容易产生矛盾。对新生来说,人际关系不适应主要表现为:认为他人不理解自己,同学关系肤浅,宿舍关系紧张。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害羞、孤僻、自卑、自负甚至敌对的人际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敏感、情绪不稳定、多虑等心理问题。
三、产生适应不良的原因
(一)社会支持来源及程度的变化
社会支持是影响新生适应的重要因素。新生入校后,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时,学生主要接受来自父母和教师的支持。入学后,学生远离父母,来自父母的支持降低;同学关系尚未建立,支持度也较低;这时,学生尤其需要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但是高校扩招后,师生比例下降,学生的增加使学校和教师无力给学生以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来自教师的支持急剧下降;有关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后,来自父母的支持平均分由4.47下降到3.86,来自同伴的支持由2.81上升到2.87,来自教师的支持由3.73下降到3.43。[2]这种状况使得新生在最需要社会支持的时候处于社会支持的相对薄弱时期,导致学生产生孤独、无助、恐惧、焦虑等消极情绪,对学校生活难以适应。某高校曾有学生在入学几个月后要求退学,原因是一个月也见不到辅导员老师,在校近一学期老师还叫不出自己的名字。
(二)认知不当
1、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产生落差:社会的重望,同辈的羡慕,在客观上助长了大学新生对自身的估价,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理应受各方面的关心、扶持,生活也应该是完全自由的,不应该存在丝毫的约束和限制。同时,在高考中胜出的学生往往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是“同学中的尖子,家庭中的王子”到了大学以后,期望保持中学时代的光圈,但是进入高水平的群体中,尖子们碰在一起,竞争激烈中自身的优势不再,一些学生往往难以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而产生心理问题。
2、对大学的期望值与现实的满意度产生落差:中学时代,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想象过于理想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真正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大学生活远不如想象中那样多姿多彩,浪漫温馨,每天要自己处理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要适应各种各样新的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较大差距,激化了一些新生的心理矛盾,他们在感到希望破灭的同时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导致大量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家庭环境及教育导致心理问题
目前,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尤其是一部分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倾向。进入大学后,他们只强调自己的感受,只顾自己的利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清高、自负、目中无人,致使同学对他们敬而远之。人际交往的不利使他们产生孤独、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此外,由于他们在生活上长期接受过分“包办”制的服务,加上阅历、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大多生活处理能力缺乏,自我服务意识淡薄,依赖他人的惯性过强,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实践磨练,在由接受他人服务向自我服务、服务他人的角色转化过程中,他们大多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陷入极端的苦恼与矛盾冲突之中。贫困家庭的学生,常为交不起学费、生活拮据而苦恼,沉重的经济负担,使这些学生心理压力很大,与经济宽裕的同学比较,他们会产生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
四、对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干预策略
对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学校必须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渡过适应期。
(一)增加社会支持度
在新生进校之初,学校和教师要多关心新生,尤其是在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提倡新生之间,尤其是室友之间互相帮助,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指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以提高社会支持。第三,发动高年级同学关心新同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为新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帮助新生制定学习目标,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二)增加活动
充实而忙碌的生活是减少心理问题的良方。学校的学生社团要为新生开展丰富多彩,新颖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减轻心理焦虑。通过活动促进新生之间的交往和了解,也有利于新生同伴关系的建立,提高新生的社会支持度。
(三)增加学习负担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研究表明,个体在适度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可以提高思考力和机敏度。因此,大学生的学习应有一定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但不应该负担过重。适当增加一年级的专业课的比例,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他们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对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必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建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试,将测试结果,综合结论、个人性格特点、能力特征以及心理上、情绪上、行为上的重大变化等一一记录在案,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依据。
2、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
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往往“讳莫如深”,不敢透露。既怕别人误会自己有精神病,又怕说多了被人耻笑。根据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通过发放心理素质教育专题教材,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宣传媒体开辟心理保健的栏目,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心理素质得到加强。
3、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大学生具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教给学生适当的调节方法,提高学生心理防御能力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1)认知调节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正常的认知过程可以形成正常的观念,支配正常的行为和情感。但是一旦认知过程发生错误,就会导致错误的观念,进而产生不适当的行为与情感。让学生学会并扩大自己的理性思考,减少不合逻辑、非理性的观念是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
(2)转移宣泄法
压抑消极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极其不利。必须帮助新生认识到自己消极情绪的来源,正视这种原因,接受这种情绪,然后指导他们用适当的方式将消极情绪释放出来。宣泄和转移是释放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主要方式有倾诉、写日记、唱歌、跳舞,运动以及听音乐、看电影等,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有效地消除焦虑、孤独、恐惧、愤怒等情绪,维护新生的心理健康。
4、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手段。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个别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通过自我调节无法解决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所在,找出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其恢复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健康。考虑到部分学生不愿意直率暴露自己的心理和思想,可以通过信件咨询、电话咨询或网上咨询,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引导他们走出各种心理误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指南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 会员注册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