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
- 第1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
- 第6页:答案:五、论述题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2)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学习的主体因素,指( )。
A.幼儿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
E.教学媒体
2.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征有( )。
A.单维思维
B.多维思维
C.思维的不可逆性
D.思维的可逆性
E.自我中心
3.小明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为95,而与小明同年龄组的平均得分为80,那么小明的离差智商是( )。
A.85
B.95
C.105
D.115
E.125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 )。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定向性与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E.内在性
5.加涅按不同的学习水平,把智慧技能依次分为( )。
A.符号学习
B.辨别
C.概念
D.规则
E.高级规则
6.以游戏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功能来分,可以把游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A.功能游戏
B.建筑游戏
C.假装游戏
D.规则游戏
E.联合游戏
7.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
A.动机原则
B.结构原则
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E.整合原则
8.幼儿使用多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水、泥巴、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构造建筑物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我们称之为( )。
A.功能游戏
B.假装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E.联合游戏
9.早期的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有( )。
A.剩余精力说
B.娱乐论
C.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
D.游戏欲望说
E.复演说
10.游戏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考虑( )。
A.游戏时问
B.游戏地点
C.游戏材料
D.幼儿游戏的经验准备
E.教师游戏的经验准备
11.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
A.观念性
B.内潜性
C.简缩性
D.整体性
E.展开性
12.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 )。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一个高原期
C.后期进步较慢
D.总趋势是进步的
E.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13.本我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冲动,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 )。
A.快乐原则
B.现实原则
C.理想原则
D.理性原则
E.至善原则
14.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E.服从
1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E.表象的道德情感
- 第1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
- 第6页:答案:五、论述题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
C.高智商一定有高创造性
D.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
E.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一定不高
17.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的一些个性特征( )。
A.具有幽默感
B.有抱负
C.喜欢幻想
D.有强烈的好奇心
E.具有独立性
18.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E.正玄关系
19.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其中被称为缺失需要的有(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认知需要
20.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
A.25%
B.50%
C.75%
D.90%
E.100%
21.“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这是( )的观点。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奥苏贝尔的认知观
E.相似说
22.可采用( )来治疗失眠。
A.系统脱敏法
B.肌肉松弛法
C.自我暗示法
D.行为疗法
E.认知疗法
23.在原型内化阶段,对学生言语培养的重点应放在( )。
A.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
B.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
C.巩固学生对动作的认知
D.使学生学会利用言语来标志练习
E.对动作的记忆上
24.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这种学习的方式,奥苏贝尔称之为( )。
A.同化学习
B.顺应学习
C.上位学习
D.下位学习
E。组合学习
25.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种现象称为( )。
A.逃避条件作用
B.回避条件作用
C.消退
D.惩罚
E.泛化
26.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好处( )。
A.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B.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
C.有助于迁移应用
D.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E.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27.奥苏贝尔提出的意义同化的模式有(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整合学习
E.分化学习
28.美国心理学( )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A.斯宾塞
B.格罗斯
C.拉扎鲁斯
D.霍尔
E.弗洛伊德
29.影响幼儿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有( )。
A.知识经验
B.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C.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D.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E.必要的硬件条件
30.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在柯尔伯格看来,个体处在道德发展的( )。
A.服从与惩罚的定向
B.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
C.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
D.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
E.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本文导航
- 第1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
- 第6页:答案:五、论述题
二、填空题(共15题,每题l分,共15分)
1.幼儿可以从群体差异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其中包括年龄差异、_______和社会文化差异。
2._______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3.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过程,因此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
_______4.格罗斯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作准备。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_______。
5._______指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识别、理解对方交际表现中的隐含意义的活动。
6.苏联心理学家于l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7.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
___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
8.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是对自我的监督,它遵循_______,具有支配个体趋向社会规范的力量。
9.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和_______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10.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我们称之为_______。
11.发散思维也叫_______,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12.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_______两个方面构成的。
13._______指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它主要包括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和清晰性三个变量。
14._______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15.所谓,_______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作出良好适应。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2.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法则,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3.班杜拉的观点和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是:未来行为的出现并非直接取决于当前行为的结果,而是由于人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产生了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对结果的期望,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4.相同要素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5.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或减少反应发生的概率。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简述培养幼儿心智技能的几点措施。
3.简述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
4.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有哪些方法可以影响学生行为的改变。
2.试举例论述幼儿游戏准备活动的指导内容。
- 第1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
- 第6页:答案:五、论述题
1.A
【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因此,答案选A。
2.ACE
【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因此,答案选ACE。
3.D
【解析】l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在采用标准分数表示智商的正态分布时,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那么个人测验上的原始分数转化为IQ的公式为:IQ=100+15 X(个体测验分数一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因此,答案选D。
4.ABCD
【解析】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是:(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因此,答案选ABCD。
5.BCDE
【解析】加涅按不同的学习水平,把智慧技能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而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因此,答案选BCDE。
6.ABCD
【解析】以游戏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功能来分,可以把游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功能游戏、建筑游戏、假装游戏、规则游戏。因此,答案选ABCD。
7.ABCD
【解析】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四个: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因此,答案选ABCD。
8.C
【解析】结构游戏又称“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多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水、泥巴、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构造建筑物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如用积木搭桥、用沙石建城堡等。因此,答案选C。
9.ABCDE
【解析】早期的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有:剩余精力说、娱乐论、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游戏欲望说、复演说。因此,答案选ABCDE。
10.ABCD
【解析】游戏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考虑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的经验准备等。因此,答案选ABCD。
11.C
【解析】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因此,答案选C。
12.ABCDE
【解析】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因此,答案选ABCDE。
13.A
【解析】本我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冲动,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在“力必多”的冲动之下,个体寻求即时的满足,没有任何自制力,遵循“快乐原则”。因此,答案选A。
14.C
【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认同是其经历的第二个阶段,它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因此,答案选C。
15.C
【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因此,答案选C。
16.ABD
【解析】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因此,答案选ABD。
17.ABCDE
【解析】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因此,答案选ABCDE。
18.C
【解析】一般来说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积极影响,但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当动机强度达到最佳水平前后,学习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两者关系呈倒U型。因此,答案选C。
19.ABCD
【解析】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在这些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种需要又被称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因此,答案选ABCD。
20.B
【解析】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因此,答案选B。
21.A
【解析】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作出系统解释的是形式训练说。该学说有三个基本观点:(1)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2)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3)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因此,答案选A。
22.B
【解析】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失眠可能由压力事件、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引起,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生物。夜惊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精神功能暂时失调有关。梦魇与学生 日间情绪压力有关。肌肉松弛法可以使人身体放松,缓解压力,对治疗失眠有效。因此,答案选B。
23.A
【解析】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的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形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这时言语已转变成为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加工动作对象的工具。所以,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因此,答案选A。
24.E
【解析】当学习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比如质量与能量、需求与价格,再比如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等。在这种学习中,实际上学习者头脑中没有最直接的可以利用的观念,学习者只能在更一般的知识背景中为新知识寻找适当的固定点。因此,答案选E。
25.C
【解析】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消退”。因此,答案选C。
26.ABCDE
【解析】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好处:(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4)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5)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因此,答案选ABCDE。
27.ABC
【解析】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是有一定层次性的,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的不同及其联系的方式,他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即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因此,答案选ABC。
28.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例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玩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的活动,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的复演,女孩好玩布娃娃是重演母性的本能等等。因此,答案选D。
29.ABCD
【解析】操作技能的学习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知识经验、讲解与示范、练习及反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答案选ABCD。
30.E
【解析】柯尔伯格认为,个体道德发展水平在良心或原则的定向时,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 本文导航
- 第1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
- 第6页:答案:五、论述题
二、填空题
1.性别差异
2.人格
3.“试误说”
4.练习或生活准备说
5.元交际
6.加里培林
7.定向
8.至善原则
9.行为
10.问题
11.求异思维
12.诱因
13.认知结构变量
14.共同要素说
15.心理辅导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
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2.答:正确。
习惯是自然习得的,而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
3.答:错误。
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是: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这一基本论调并不十分确切。因为,未来行为的出现并非直接取决于当前行为的结果,而是由于人认识到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产生了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对结果的期望,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4.答:错误。
概括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5.答:错误。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四、简答题
1.答:(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分)
(2)前运算阶段(2~7岁)。(1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分)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分)
2.答:(1)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分)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2分)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分)
3.答:第一,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1分)
第二,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坚持自己的行为,直至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容易半途而废。(1分)
第三,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面对困难,坚信只要不懈努力,困难是会克服的,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不敢尝试。(1分)
第四,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够高效地获得新行为,并自如地表现所习得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相反。(1分)
第五,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人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效能水平低的人则充满着恐惧和焦虑。(1分)
4.答:(1)言语信息。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1分)
(2)智慧技能。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1分)
(3)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1分)
(4)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1分)
(5)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1分)
- 第1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一、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二、填空题;三、判断说明题;四、简答题
- 第6页:答案:五、论述题
五、论述题
1.答: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强化法(2分)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2分)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2分)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2分)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5)惩罚法(2分)
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定、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2分)
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举例说明再给l~3分)
2.答: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充分考虑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的经验准备等。(2分)
(1)合理安排游戏时间(3分)
首先,教师要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其次,幼儿每次游戏的时问应保持在30~50分钟。再次,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应基本均等。
另外,应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集体游戏是由教师组织的,全班幼儿按照统一的教育要求与规则开展游戏,如体育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进行的游戏。
(2)科学布置游戏空间(3分)
空间是开展游戏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空间的密度及空间的安排都制约着幼儿游戏的水平和质量。教师在安排游戏空间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空间密度是指幼儿在游戏场地中人均所占的面积,空间密度越大,表明越宽敞;反之,空间密度越小,则表明越拥挤。
第二,开辟各种游戏区域。
第三,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
第四,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2分)
首先,广泛收集废旧物品。其次,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再次,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最后,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
(4)丰富知识经验(2分)
首先,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其次,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再次,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另再举例说明,酌情给1~3分)
相关试题: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2011年幼儿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1-12章
2011年幼儿教育心理学章节简答习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