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9)
一、选择题
1.有的教师一谈到幼小衔接,马上就想到让幼儿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题,而对于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准备重视不够,这忽视了( )指导思想。
A.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B.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C.多样性
D.均衡化
2.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不应把其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这体现了幼小衔接工作中( )的指导思想。
A.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B.终身性
C.整体性
D.突击性
3.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 )方面。
A.人学的适应性
B.幼儿身体素质
C.文化课学习
D.社会性培养
5.下列不属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是( )。
A.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B.幼儿的兴趣
C.师资力量薄弱
D.办学条件差
6.下面不属于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 )。
A.睡眠不足
B.情绪低落
C.人际关系不良
D.经常感冒
7.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老师交往,友好相处,这属于( )方面的适应能力。
A.主动性
B.独立性
C.人际交往
D.规则意识
8.在幼儿园阶段,教师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和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这使得幼小衔接工作中出现( )现象。
A.提前为幼儿进小学打好基础
B.促进幼儿极大地发展
C.小学化倾向严重
D.小学教育学前化
9.( )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
A.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
B.提高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
C.加强家、园、学校和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D.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10.在幼儿入小学后,有的新生在老师询问作业时,很轻松地说,“我不喜欢做”,“昨天,爸爸带我去姥姥家了,所以我没写。”这种现象要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要( )。
A.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B.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C.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D.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11.学前班的教育( )。
A.应该开始学习汉语拼音
B.可以用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
C.每天至少上课三节(每节课半小时)以适应小学教学
D.与幼儿大班没有根本的区别
12.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儿童在学前阶段通过教育已经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字了,所以至少在学前班可以进行”小学化”的识字教育。这种做法( )。
A.有道理,通过提前识字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B.违背“发展适宜性原则”,不应该这么做
C.在条件好的城市幼儿园大班可行
D.可行,因为提前学习知识有利于儿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自信心
13.学前班是指( )。
A.儿童上小学前的课程辅导班
B.学龄前1-2年儿童的教育组织形式
C.重点小学入学考试辅导班
D.学龄前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形式
14.1990~1994年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合作进行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 )。
A.主体的适应性问题
B.师生关系的变化问题
C.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差异问题
D.课程的问题
二、填空题
1.幼小衔接是根据( ),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 )、( )三方面。
3.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 )。
4.幼儿园实施有效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长期性而非突击性、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
5.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 ),以( )为主要教学形式;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 ),以( )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6.幼儿的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 )的需要,发展他们( ),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
7.当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一种误区,即小学化倾向严重。这主要表现为: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 )。
三、简答题
1.简述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2.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3.简述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并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
4.简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别。
四、论述题
1.试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2.试述幼小衔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3.试述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幼小衔接工作要坚持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原则。因为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题中所说现象只注意到了幼儿“智”这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就违背了“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指导思想。因此,答案为B。
2.A
解析: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近期目标,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要以幼儿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坚持长期性而非突击性的指导思想。题目中“将幼小衔接工作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虑”就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因此,答案为A。
3.A
解析: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是要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因为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也关系到其以后的生活质量和在小学的学习质量。幼儿只有适应了小学的生活后,才能安心学习、生活,进一步发展。因此,答案为A。
4.C
解析:在幼小衔接工作上,只有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并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这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答案为C。
5.B
解析:幼儿的兴趣是幼儿自身的特征,不属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因此,答案为B。
6.D
解析: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身体方面的睡眠不足、身体疲劳、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的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等现象;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经常感冒属于疾病范畴,不属于适应性问题。因此,答案为D。
7.C
解析: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交往能力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结果没有新朋友,他们感到孤独,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取得教师的帮助。因此,答案为C。
8.C
解析:在幼儿园阶段,教师让幼儿学习小学的知识,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这使得教学内容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地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不仅压制了幼儿的自然发展,还会造成幼儿怕学、厌学的现象。因此,答案为C。
9.A
解析: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们在学校与学生接触得最多,更容易去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着很大的影响。教师素质高,就会有较高的观察力、处理问题等的能力,能较好地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因此,答案为A。
10.B
解析: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但由于幼儿园时期幼儿所需完成的任务性东西不多,他们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题中反映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为避免这种问题,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是在大班阶段,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因此,答案为B。
11.A
解析:学前班的教育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防止小学化的倾向,因此,选项C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学前班一般可分为小、中、大三个年龄段,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中点是有所不同的,因此,选项D的做法也不可取;学前教育不以考试为目的,不宜采用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选项B的做法不可取;学前班的教育可以对幼儿进行汉语拼音的教学,使儿童能够初步掌握发音技巧,有助于学习一些简单的汉字,增进幼儿的阅读能力,是可取的。因此,答案选A。
12.B
解析:发展适宜性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年以后极力提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它当时主要是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来的。幼儿园在很早就对幼儿进行正规学术培养的做法是错误的,大量的研究发现,幼儿期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具体形象的、以游戏为主的自发性学习,而不是这种“小学化”教学。因此,答案选B。
13.B
解析:学前班是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则作为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以满足群众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一种要求。学前班大都附设于小学内,独立设置的较少。因此,答案选B。
14.A
解析:我国在1990~1994年期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该研究在长达五年的调查研究后指出“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主体的适应性问题”。因此,答案选A。
二、填空题
1.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
2.身体;心理;社会性
3.主体的适应性问题
4.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5.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幼儿动手操作的多种活动;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课
6.终身学习;基本的学习素质
7.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
三、简答题
1.简述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答: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前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2.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答: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园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等。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幼儿园在帮助幼儿做好学习准备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话的习惯,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等。
②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非智力品质主要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离开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智力是不可能单独成长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他们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学习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③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不少家长想让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就在入学前教孩子拼音、认字、做算术,甚至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来“系统”地教。这犯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错误,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当坚决地反对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
3.简述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并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
答:①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
幼小不衔接造成了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其中,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身体方面的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
②心理方面的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等现象。
③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等。
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2)解决幼儿入学适应性问题的意义
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4.简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别。
答: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要求提高了。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幼儿主要进行灵活、自由、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约束少,不像学校教育那么规范。而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2)幼儿园幼儿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教师不给幼儿打分,幼儿无压力,更谈不上对学习的责任感,而幼儿入小学成为小学生后,学习成为一种社会义务,开始系统地接受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的责任,这就迫使儿童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同样还要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要求取得好成绩,这就需要有意志的努力。
(3)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难度增大。
(4)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学习程度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儿童之间存在竞争,必然引起压力,紧张和情绪上的恐惧。
(5)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每天上课(或集体教育)时间不过1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上课3~4节,下午1~2节,课间休息,游戏时间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证。
(6)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中,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孩子,对幼儿的睡眠、生活、饮食、清洁卫生等都关怀备至,与幼儿的个别接触多,老师与幼儿关系密切融洽。幼儿人小学后,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往减少,态度也较为严肃。
(7)生活环境的改变。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注意娱乐性和趣味性,比较自由,而小学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对儿童缺乏强烈的吸引力。
四、论述题
1.试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答: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极为不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幼儿时期,是身体各种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尤其是高级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常会使他们不停顿地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把孩子限制在狭小的教室里,每天几小时静坐,将会使某些部分神经细胞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严重制约身体各机能的迅速发育。
(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时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智力发展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思维的形式主要靠表象,而非抽象的词语或概念。幼儿思维的这种具体性和形象性,就决定他们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广泛地与人、与物直接接触,在动态生活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智力才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可能。
(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幼儿期是各种心理过程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的幼儿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兴趣广泛,喜欢与同伴交往,喜欢得到成人的重视和夸奖。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幼儿是不会因为自己不断变换活动方式感到疲劳的,相反往往由于活动过于单调或重复而引起厌倦。幼儿园过多的集体教学活动,使得幼儿没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也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幼儿进行更多的个别接触和交谈。而这些被挤掉的活动,却正是幼儿形成良好个性所不可缺少的。
(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大量实践经验证明,在幼儿园提前进行知识教育并没有达到为人学做好充分准备的教育目标。虽然在入学之初,幼儿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显得较为轻松,但事实上使幼儿处于一种松懈的状态,他们会以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是他们已经掌握的,没有必要再认真听讲,儿童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这种不良学习习惯为儿童以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总之,学前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它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
2.试述幼小衔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幼小衔接问题不仅关系到幼儿入学的适应问题,还会对幼儿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
幼儿园和小学双方要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作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搞好衔接工作。
(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许多幼小衔接的研究结果证明,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旧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
(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各地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立足于当地幼儿的具体情况,针对幼儿过渡中的最主要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可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与试验成果。
有针对性地做好衔接工作还要求教师明确:尽管幼小衔接的“坡度”确实存在,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并非每个幼儿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因人施教,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照顾个体差异,对每个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大限度的改善每个幼儿在入学准备上的不足状态。
(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或小学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影响幼儿成长的教育合力。目前,不少家长在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上,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如有些家长反对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整天玩,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把入学准备片面地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对入学前的健康准备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等。由此原因造成的教育来自家长的压力可能对幼儿园的衔接工作构成很大冲击。因此,做好家长工作,转变家长观念,使家长掌握正确的态度与方法,与幼儿园与小学共同配合搞好过渡期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在整个衔接工作中,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对儿童的关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幼儿园与小学应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协作,大力宣传做好衔接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对此都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做好衔接工作。
3.试述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答: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
④主导活动方面。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多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儿在玩中学,教师指导方法比较直观、灵活、多样,没有家庭作业及考试制度;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及必要的考试制度,学习成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②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出勤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周到和细致。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儿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少,生活主要靠儿童自理。
⑧师生关系。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
④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进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内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
⑧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已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共识。幼儿的学习压力小,自由多,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社会及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家长对小学生具有很高的期望;小学儿童的学习压力大,自由少,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并且,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有连续性的。在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阶段性,而忽视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是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对过渡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认识不清,两个机构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不能互相配合做好过渡阶段的教育工作;二是对处于过渡阶段的儿童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为儿童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造成了许多幼儿入学后适应不良的问题。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育者必须明确认识到这两个因素,把握好两个教育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幼小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幼儿入学的适应性。
试题推荐: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在线自测模拟题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1)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2)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3)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4)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5)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6)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7)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解析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