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七章教学(上)
-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第七章 教学(上)(本章重点提示)
实战演练
进入考试大会员中心→注册登陆→选择“章节练习”→免费测试→新手指南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2.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 )。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教学
B.管理
C.课外活动
D.后勤工作
4.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是(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D.《论语》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6.“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7.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8.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
9.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
10.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11.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12.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13.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14.( )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A.教学
B.教育
C.自学
D.智育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
B.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这两者等同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16.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17.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8.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固知识
D.理解教材
19.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20.“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中小学通用)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22.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23.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25.下列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26.在西方,古罗马的( )在他所写的《演说术原理》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A.奥古斯丁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西塞罗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 )结论的五步,简称五步教学法。
A.检验
B.论证
C.验证
D.说明
28.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凯洛夫
D.巴班斯基
29.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3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
( )。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产经验
D.生活经验
31.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32.以下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B.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C.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D.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完全无关
33.以下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3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35.《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 )。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6.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 )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37.“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 )提出。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老子
38.“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 )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9.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0.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司性原则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中小学通用)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
4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3.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
A.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B.坚持以教材为中心
C.实施因材施教
D.实施标准化考试
44.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 )。
A.信号图式法
B.探究一发现法
C.暗示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
45.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46.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
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47.( )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A.练习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4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为(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49.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50.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地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 )。
A.讨论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研究法
51.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52.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53.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 )。
A.研究-探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54.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先
55.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B.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C.教学方式可以被运用于方法,它本身也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D.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56.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 )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57.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58.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 )。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5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中小学通用)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1.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______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
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
3.______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4.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______两方面活动组成的。
5.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______的统一。
6.教学任务的决定受教育目的、______、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7.教学是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______的基本途径。
8.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__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9.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______。
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______的过程。
11.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______经验为主。
12.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解释,“心求通而未得”谓之______。
13.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______为基础。
14.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______,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15.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______作用。
1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______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7.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的同时,也要承认学生作为______的地位。
18.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是有领导的认识,“三体结构”指作为中介的______、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客体的课程和教材。
19.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的关系来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______,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20.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______是智力的核心。
21.______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
22.一般来讲,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包括:______、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3.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上,曾长期存在形式教育论和______论之争。
24.教学过程的一般结构:一是引起学习动机;二是______;三是巩固知识;四是运用知识;五是检查知识。
25.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______。
26.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______。
27.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______、有领导的认识等方面。
28.______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9.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______。
30.我国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______、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31.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______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原则。
32.“因材施教”源于宋代______的“孔子施教,各因其才”。
33.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______原则。
34.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体现了______原则。
35.“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______原则。
36.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是______原则。
37.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是______原则。
38.由于小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因此,坚持教学的______原则非常重要。
39.常用的6种教学方法是教授法、谈话法、______、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40.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______三种方式。
41.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______两种。
4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是______。
43.课堂教学方法有多种,其中,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性手段来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被称为______法。
4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__。
45.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对教学原则进行了各自的概括,其中孔子提出启发式原则,布鲁纳、赞可夫提出______原则。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中小学通用)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一般结构。
4.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5.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6.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7.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8.简述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9.简述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10.简述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11.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2.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13.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14.简述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5.在教《鱼》一节课时,林老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上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体表面、背鳍、胸鳍、腹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林老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上述案例中林老师运用的什么方法?正确贯彻了什么原则?
16.子路和冉有两学生都问孔子“闻斯行诸”的意思,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你干什么事情都得先听他们的意见再做。”而回答冉有则说:“听到一个道理就去做做看。”公西华很奇怪,问孔子为什么同一句话解释不一样,孔子说:“冉有胆小怕事,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好勇自负,所以我要遏制他。”
请分析孔子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四、论述题。
1.试述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2.试述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3.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4.试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5.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6.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8.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9.如何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都共同关注的问题,请结合“教学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谈谈教学中如何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10.一次语文课上,当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这个新鲜而又古怪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家都在思考:“是啊,他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些老师这时候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存的答案来解释,马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希望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中小学通用)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一、选择题
1.B2.D3.A4.C5.D6.C7.A8.A9.B10.B11.D12.B13.B14.A15.D16.D17.B18.D19.D20.B21.D22.C23.A24.B25.D26.C27.C28.D29.C30.B31.A32.D33.C34.D35.D36.B37.C38.C39.1340.A41.C42.C43.C44.C45.C46.D47.A48.B49.C50.D51.D52.A53.B54.B55.C56.C57.C58.D59.B
二、填空题
1.学一思一行2.教学3.教学4.学生的学5.多样性6.学生的年龄特征7.教育目的8.教学价值取向9.认识过程10.系统化11.间接12.愤13.直接经验14.基本技能15.主导16.组织者17.学习主体18.教师19.基础20.思维力21.创造能力22.激发学习动机23.实质教育24.领会知识25.内部动力26.教材27.认识的教育性28.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9.教学原则30.启发性原则31.认识发展32.朱熹33.启发性34.巩固性35.循序渐进性36.因材施教37.理论联系实际38.直观性39.讨论法40.讲演41.启发谈话42.实验法43.演示44.讲授法45.发展性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中小学通用)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1.(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2.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智育亦称“智力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与智育的联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智育是学校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主要实施途径。
(2)教学与智育的区别。①两者所属范畴不同。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并列;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途径,与课外活动等概念并列。②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它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③智育是
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3.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两个阶段。(3)巩固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联系。(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5)检查知识(包括技能与各种认识能力)。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5.教学过程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活动的过程。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又不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认识的间接性。②认识的交往性。③认识的教育性。④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认识中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走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
6.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体性、能动性,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这会使学生在选择外部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和自觉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下,这种能动性会加强。(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这些原有的经验、观念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制约作用。学生只有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同时,这些原有的经验也使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具有独立性、创造性。(3)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对某一课感兴趣,他就会学得比较努力,而且效果也比较好。甚至学生对某一个教师有好感,该教师所教的课他也会认真去学习。如果所学课程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联系,或者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该课程的价值或对该课程有某种情感,他也会学得很努力,而且能有一定的创造性或创造的火花产生。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教师要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其求知欲、探索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7.提示:(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8.提示:(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
(1)明了。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后来被他的学生所发展。席勒把明了分为两个阶段,组成了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赖因则在前面加了一个预备阶段,并对原有的四个阶段作了更符合教学实际的修改,演变为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上述教学过程均为五段,俗称五段教学法。
10.赞科夫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通过实验,他提出以下五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它要求增加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分量;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使学生过紧张的甚至是沸腾的精神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和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2)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要求教学不断向前运动,以各方面内容丰富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这一原则是要让那些说明现象的相互依存性及其内在的本质联系的系统知识,在教学内容的结构中占主导地位。(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赞科夫提出教学要求学生理解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它是指向内部的。(5)使班上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必须设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缺乏的心理品质。
11.(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教育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茅塞顿开;其次,教师要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4)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13.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方面如下:(1)教学目标的评价。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水平。(2)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内容一定要保证正确无误,符合大纲(课标),知识连贯,逻辑性强。教学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找准关键点,能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主要看教师授课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能否注意学生实际及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教学过程中能否注意情感和认识活动的结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注意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否能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4)教学能力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教态亲切、语言简练、板书工整、布局合理;是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严密,安排是否合理、有序;师生是否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是否生动活泼、和谐,能否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教学过程和内容,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实验效果是否明显;实验及使用电教手段时是否熟练、操作规范。(5)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展开,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能对学生的提问显示良好的反应,巩固练习及书面检查的正确率也比较高。
14.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和教学。(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授的逻辑清楚,学生的理解才能够清楚。(3)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着讲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精炼,既逻辑严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最后,还应当注意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讲究抑扬顿挫。(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学生的注意时间有限,在整节课中完全采用讲授法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当善于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交叉替换使用,避免学生因长时问听讲出现疲劳和注意力涣散现象。
15.提示:演示法,直观性。
16.提示:因材施教。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中小学通用)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四、论述题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因如下:(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学生适应这种时代的发展,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质量。因而,教学成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要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就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间接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当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唯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劳动等途径才能实现。
2.(1)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因此,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从个人意义上讲,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作用直接表现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上,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基础。它使学生个体的认识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以及个人经验的限制,扩大了学生个体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2)教学的任务。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储存在书本或其他的信息载体中的物化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经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将人类总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不仅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体力,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⑧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④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学,激励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还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3.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其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必须探索二者之问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也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4.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具体如下:
(1)引起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与理解教材。感知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与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教师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复习,使学生对学习过的材料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知识的巩固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
(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检查知识。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调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的方式和步调,提高学习效率。
5.(1)直观性原则的内涵。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内涵。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严格要求他们注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学好理论,以理论为主导。没有理论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对学生尤其是这样。为了使学生能自觉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科结构,教师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的有用的精神财富。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和实习等。第二,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我国幅员广大,不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每个地方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物产资源、风土人情、生产建设。因此,在使用统一的教材时,必须适当补充乡土教材,使教学不脱离地区实际。
7.(1)因材施教原则的内涵。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请有关学科的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特殊的指导和培养,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的课外小组和校外活动、有关的竞赛;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按能力分班教学;开设一些选修课以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跳级,使他们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3)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意义。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每个教师有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养这些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学记》,它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的宝贵经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中心是要求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只要求“继其志”。对其内涵分析如下:①道而弗牵。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谐。不引导不行,硬牵着走也会失败。②强而弗抑。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这样学起来就会容易顺利。不督促检查不行,强制学习也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③开而弗达。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全部塞给学生,要留有余地,启发学生自己积极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现实意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的思想,强调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性,对当今教学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同时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要深刻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其提出比较合理的学习与成就目标;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对其进行积极督导,防止挫伤其积极性。③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其学习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通通扔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时间来思考问题,提高其思维能力;或者在讲授某一内容时,让学生联想相关知识,让其进行小组讨论等,拓宽其思路;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认知能力及行为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等。
9.提示:①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沟通。
10.(1)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有个性的人,培养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马老师的这堂课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
(2)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堂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表现,不拘泥于教材的知识和讲解,敢于主动向教师设问,这也是当代学生缺乏的精神。马老师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运用理论,联系自身的实际去寻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
(3)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在这堂课上,马老师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考,培养它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给出唯一答案而否定学生的积极性,马老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不迷信教材,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4)马老师之所以不用教学参考书的答案来解释,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问,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使学生能够脱离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品尝到思考的快乐。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体会到正确的认识来自于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探寻。
(5)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上,老师唯有真正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学生创造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同时,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提供有意义的见解,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可以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再是以往师道尊严下标准答案的权威。因此应该建构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更加高效。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教育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中小学通用)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