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首页企业系统我的无忧
无忧服务:
兼职活动培训
娱乐交友:
交友社区资讯
全职实习:
实习暑假寒假
微信号:school51
扫一下,立即关注
加关注
在线支付,立省10元
下载新版APP
===大学生成长生活平台===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四章教育目的

2012-12-30来源/作者:卫凯点击次数:1361

本文导航
  •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本章重点提示)

实战演练

进入考试大会员中心→注册登陆→选择“章节练习”→免费测试新手指南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3.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教材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教学内容
5.(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6.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7.培养劳动者是(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实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 )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9.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10.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
A.教育规律
B.教育任务
C.教育性质
D.教育目的
11.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12.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13.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14.“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5.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 )的目的。
A.全民教育
B.社区教育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16.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7.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18.“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9.(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学目标
B.教育计划
C.教育目标
D.教育目的
20.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涤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贝尔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21.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即促进受教育者的( ),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
A.个性化
B.社会化
C.科学化
D.个性自由发展
22.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2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4.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说法错误的是( )。
A.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B.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
C.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D.对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26.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就是“( )”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
A.社会环境
B.儿童自然
C.儿童礼会
D.社会影响
27.当代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 )。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等教育
D.终身教育
28.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于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 )。
A.科学技术
B.个人需要
C.科学知识
D.社会需要
2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30.在教育史上,有所谓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B.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C.个人本位论者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
D.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31.培养劳动者是(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32.素质教育是面向( )的教育。
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3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但是,他的努力不能说是成功的。
A.杜威
B.卢梭
C.马克思
D.孔德
3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3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本位论是同19世纪中期以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和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相联系的
B.人们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个体有不同的利益需要
C.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D.卢梭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笼统地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36.素质教育是促进( )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37.(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38.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3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40.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41.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42.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 )。
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学前教育
D.中等教育
43.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体育的功能?( )。
A.教育功能
B.娱乐功能
C.健体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44.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45.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是( )。
A.体育
B.德育
C.智育
D.美育
46.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思维能力的培养
B.创新能力的培养
C.想象能力的培养
D.实践能力的培养
47.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48.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
A.直接美育功能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
49.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
A.陈述式
B.例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50.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为(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51.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 ),它具有强制性。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家庭教育
52.培养学生的(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
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3.(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54.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
A.教育目的
B.课程
C.教育评价
D.教学
55.“美育”一词最早是( )在《美学书简》中提出的。
A.墙根
B.康德
C.席勒
D.卢梭
56.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 )。
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57.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小学教育培养目标
B.小学教育内容
C.小学教育方法
D.小学教育目的
58.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
A.培养目标
B.考试
C.小学教育目的
D.教学内容
59.小学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 )规律。
A.政治经济文化
B.遗传
C.儿童身心发展
D.教育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____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_______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___,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_______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_______的制约。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_______。
6.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_______的关系。_______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而_______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7.教学目标是_______。
8.教育目的的制订受制于_______。
9.教育目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阶段社会具有鲜明的_______。
10._______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1.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_______和_______。
12.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素质教育是_______的教育。
13.劳动技术教育是_______。
14._______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_______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_______,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1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_______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6.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_______。
17.教育目的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它本身是分层次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_______。
18.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_______、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方面构成。
19.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_______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孔子和孟子把教育当作实行“德治”“仁教”的工具,提出培养_______和感化_______的教育目标。
21.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培养_______的教育目的。
22.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
23.“社会本位论”以_______、涂尔干、凯兴斯泰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24.“个人本位论”以_______、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
25.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社会需要与_______的辩证统一。
26.我国的教育目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_______学说作为理论依据。
27.教育目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_______和_______,是坚持政治思想舅顺、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的规定。
28.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_______与_______相统一的教育。
29.素质教育是以培养_______为重点的教育。
30.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_______和_______的价值取向问题。
31.教育目的是教育的_______,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2.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是_______的;二是_______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3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_______,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_______。
34.教育目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_______的关系。
36.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提高学生_______的能力、培养学生_______的能力、形成学生_______的能力。
37.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具有_______的新一代人才。
38.马克思认为,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_______。
39.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_______。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意义。
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几个基本点。
3.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简述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5.运用马克思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作的考察,简要阐述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6.简述教育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演进。
8.劳动技术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什么?
9.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10.简要说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1.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观点。
12.为什么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四、论述题。
1.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和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试述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关系;并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对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看法。
2.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你认为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多次变动。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请你根据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分析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会有变化。
4.一次,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请运用与全面发展教育有关的原理进行分析。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一、选择题
1.C2.、B3.D4.B5.A6.C7.A8.A9.A10.D11.C12.A13.B14.B15.C16.D17.A18.D19.D20.A
21.B22.C23.D24.D25.C26.B27. B28.D29.C30.D31.A32.B33.A34.D35.B36.A37.C38.C39.C40.1241.C42.A43.D44.A45.C46.B47.C48.B49.D50.B51.C52.D53.C54.A55.C56.D57.D58.C59.C

二、填空题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2.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社会性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5.培养目标6.普遍与特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7.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8.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9.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1.出发点,归宿12.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13.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14.创新能力,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15.生产劳动16.教育目的17.教学目标18.美育19.创造精神20.君子、小人21.绅士22.政治、经济、文化23.柏拉图24.卢梭25.个人的自身发展26.关于人的全面发展27.建设者、接班人28.全面发展、因材施教29.创新精神30.个人本位,社会本位31.出发点.32.认知,情感33.根本特点,质量标准34.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35.普遍和特殊36.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37.创新精神和能力38.社会条件39.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三、简答题
1.(1)教育目的能规范教育者的行为,指导教育者按既定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2)教育目的能激励受教育者,强化其成就动机和学习动力,满足其身心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3)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能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4)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权意志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2.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3.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生活条件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1)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人类已有的发展程度,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和提出要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实际上,每个统治阶级都是通过它的代表人物或国家机关提出它的教育目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首先,教育目的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其次,人们既然希望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4.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必须由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的这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相互取代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人的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5.马克思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哲学、经济学、社会学考察,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给正确地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据历史事实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可以认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这包含三层意思。第二一,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第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实质上是这种矛盾的反映;第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但这还要走很长的历史道路。我们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决定我们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6.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要求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成其为人。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主张,个人应当为社会而生存、发展,同社会的共同生活相协调,乐意为社会做贡献。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为社会的人。
7.(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具体情况如下:①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②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③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④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①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第二,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8.(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9.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具体如下:(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虽然有较明显的主观性,但是一个合理的教育目的总是要受客观条件的最终制约,接受社会发展的最终检验。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应有它的客观依据。
(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订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制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10.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完成一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11.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历史上各教育学家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对教育目的亦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可以将其分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以及“调和”论。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是教育目的的根本追求。其主要观点是:①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②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③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以完善人的“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并规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把人作为选择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们的观点表现得也不尽相同。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的思想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凯兴斯泰纳、孔德和涂尔干等。其主要观点有:①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3)“调和”论。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张“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其主要观点是:①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反对脱离儿童的本能、需要、兴趣、经验对生长过程强加目的,认为这是对生长过程、教育过程的外部强制,是对儿童个性的粗暴干涉;②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极权主义的工具;③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
12.素质教育之所以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主要原因如下: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本文导航
  • 第1页:选择题1-20
  • 第2页:选择题21-40
  • 第3页:选择题41-59
  • 第4页:填空题
  • 第5页:简答题;论述题
  • 第6页:答案:选择题;填空题
  • 第7页:答案:简答题
  • 第8页:答案:论述题

四、论述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或“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受教育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经历与经验和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实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我国教育也应当把培养这些品质作为自己的目的。
必须指出,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现实中,在某些受教育者身上,的确存在与社会发展需要逆向或异轨的个性化要求。对于这种所谓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2.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①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考察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制定的。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社会主义的教育追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需要“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建设者。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内涵。
(2)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①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同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②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在诸育关系的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诸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维度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所以,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④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中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3.(1)教育目的的制订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
4.在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素质的关系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由于艺术教育的实质恰恰是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它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上,在弥补人的素质缺陷上,在促进人的健康的心理要素成熟上,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上多少生动的事实证明,好的小说,好的电影、电视,好的歌曲,好的绘画,好的戏剧,如果和家庭、学校、社会大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会在培养年青一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及具有丰富高尚的情操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艺术教育同素质教育一样,同一般的文化教育有联系,但有区别。它们是有质的差异的两回事。如果把艺术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学会正确处世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有些人,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钢琴旁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特别推荐: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试题专题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指南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 会员注册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