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7)
- 第1页: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填空题;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判断说明题
- 第6页:答案:简答题;论述题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7)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广义的教育包括(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E.个别教育
2.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钦定学堂章程》
E.单轨制学制
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A.伊拉斯谟
B.拉伯雷
C.莎士比亚
D.洛克
E.凯洛夫
4.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对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将是一利潜在的灾难,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
A.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B.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力发展教育
D.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E.发展教育要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
5.学校观念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沟通教职工的思想,使学校管理生发出巨大的整体效应,即学校文化的( )功能。
A.导向
B.凝聚
C.规范
D.引导
E.熏陶
6.从世界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二次科技革命提出( )的要求。
A.普及初等教育
B.普及中等教育
C.普及高等教育
D.普及技术教育
E.普及义务教育
7.格塞尔“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E.学校师资水平
8.陶行知的名言:“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的身心发展有顺序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B.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所以教育工作不能“一刀切”
C.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性,所以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
D.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所以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E.人的身心发展互补性,所以教育工作要长善救失
9.“狼孩”即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据研究大部分狼孩出生时并没有先天缺陷,但是他们却不具有正常人类的智力甚至无法适应人类生活,这说明( )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智力
E.经验
10.苏霍姆林斯基:“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这段话说明( )的重要性。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11.下列不属于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 )。
A.柏拉图
B.康德
C.孟子
D.卢梭
E.裴斯泰洛齐
12.独生子女积极的心理特点表现在( )。
A.智力发展水平高
B.身体素质发展水平高
C.进取心强
D.求知欲强、兴趣广泛
E.思想活跃
13.“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是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同样自由的……”是( )的观点。
A.杜威
B.皮亚杰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E.苏霍姆林斯基
14.教师个人为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主观努力是( )。
A.善于学习
B.恒于研究
C.勇于实践
D.勤于反思
E.坚定信念
15.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苏格拉底
B.杜威
C.苟子
D.赫尔巴特
E.孟子
试题推荐: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7-2010年)
直击考点,实战演练:章节习题 模拟套题 每日一练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9套
本文导航- 第1页: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填空题;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判断说明题
- 第6页:答案:简答题;论述题
A.学科中心课程论
B.学生中心课程论
C.社会改造课程论
D.教师中心课程论
E.儿童中心课程论
17.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的是( )。
A.布莱梅尔德
B.弗莱雷
C.罗杰斯
D.斯宾塞
E.施瓦布
18.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
A.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B.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C.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D.教师的培训
E.交流与合作
19•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教育基础改革,新课程标准产生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 )发生了变化。
A.功能
B.内容
C.实施
D.管理
E.形式
2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论出自于( )。
A.《孟子.尽心上》
B.《论语.学而》
C.《庄子.应帝王》
D.《礼记.中庸》
E.《诗经.国风》
21.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教学原则相一致的是(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叫人发现真理”
C.“产婆术”
D.温故而知新
E.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2.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中要遵循(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E.启发性原则
23.运用奖励与处罚应注意以下几点( )。
A.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B.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C.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D.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E.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24.我国中学的德育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 )。
A.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C.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D.共青团活动
E.班主任工作
25.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在德育方面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德育要遵循(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26.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是( )。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黄埔军校
D.庠序
E.官学
27.班级管理的功能有( )。
A.提高学习效率
B.实现教学目标
C.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E.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8.“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段话对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启示是( )。
A.要因材施教
B.要对学生循循善诱
C.要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
D.要使所有学生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E.要解放和放飞学生
29.下列属于主题班会的是( )。
A.主题讨论会
B.主题竞赛
C.主题晚会
D.主题汇报会
E.主题报告会
30.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包括( )。
A.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B.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C.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的主要职责
D.教育科学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E.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试题推荐: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7-2010年)
直击考点,实战演练:章节习题 模拟套题 每日一练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9套
本文导航- 第1页: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填空题;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判断说明题
- 第6页:答案:简答题;论述题
二、填空题(每题l分,共15分)
1.终身教育理论是__________提出的。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
3.通过——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4.“成熟势力说”强调__________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
5.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__________和美国的霍尔。
6.__________是对人才的基本问题所持观点的总称。
7.素质教育倡导建立__________的师生关系,确立教师的实践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发展地位。
8.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__________、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
9.__________是指教师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灵活、巧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10.学生中心课程论中持自然主义观点的是__________。
11.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__________和教材三个层面。
1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13.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常规训练;二是__________。
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__________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5.规范性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与讨论、__________与参考文献等几个部分。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的发展完全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2.教育目的就是教学目标。
3.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
4.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知识的掌握是次要的。
5.教育科学研究只是一种理论的研究。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3.简述认知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4.什么是班会?班会有哪些特征、种类?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2.小明是某校三年级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较差,经常受到班主任张某的批评。后来小明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终于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单科第一的好成绩,不料成绩发布的当天班主任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质疑他的成绩,怀疑他抄袭。联系生活实际及教育学相关原理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试题推荐: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7-2010年)
直击考点,实战演练:章节习题 模拟套题 每日一练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9套
本文导航- 第1页: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填空题;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判断说明题
- 第6页:答案:简答题;论述题
1.ABC
【解析】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AC
【解析】“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3.AB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4.AB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在国家建设和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以及教育现代化的意义,选项CDE表述太过绝对而有失偏颇,故选AB。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校文化功能的理解,题干所示是学校文化的凝聚功能,表现为学校文化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当学校观念被教职工认可后,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学校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量。
6.B
【解析】第二次科技革命提出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
7.D
【解析】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在格塞尔实验中,强调的是成熟机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8. 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记忆以及对教育学经典论述的理解,首先要明确题干所引名言的内涵,题干中陶行知先生的话说的是因材施教的道理,故选D。
9.BC
【解析】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材料显示“狼孩”出生时并没有先天缺陷,所以造成他们智力技能等方面缺陷的是环境和教育。
10.E
【解析】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11.CDE
【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的柏拉图和康德,故不属于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的是CDE。
12.ABCDE
【解析】本题考查独生子女积极的心理特点。
13.E
【解析】题干所述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
14.ABCD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教师个人为教师专业化应做的努力是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故选ABCD。
15.D
【解析】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6.ABC
【解析】现代课程理论较有影响的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要注意与师生关系等表述类似概念的区分。
17.AB
【解析】首先要明确这是社会改造课程论的主张,考查对各课程理论流派代表人物的记忆,社会改造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布莱梅尔德和弗莱雷。
18.ABCDE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众多,主要有: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教师的培训;交流与合作。
19.ABCD
【解析】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教育基础改革,新课程标准产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课程功能发生了变化。第二,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第三,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第四,课程管理发生了变化。
20.D
【解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是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提出的。
21.ABC
【解析】首先要明确“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讲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要指
引学生学习但是不能牵着学生走,这里体现的是启发性原则,而选项ABC都是关于启发性原则的经典表述,故选ABC。
22.B
【解析】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信息,题干给出的信息是关于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故选B。
23.ABCD
【解析】运用奖励与处罚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第二,目的明确,具体有度。第三,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第四,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24.ABCDE
【解析】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校园环境建设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故选ABCDE。
25.E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规律决定的,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而题于中的故事涉及的是了解别人内心的重要性,故选E。
26.B
【解析】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l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7.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班级管理功能的理解,班级管理的功能主要有ABCD四个方面。
28.CD
【解析】本题考查对相关教育理论和班级管理中后进生个别教育的理解,首先要明确题干表达的意思,这是陶行知的名言,教导教师对学生即使是差生也要用心教导,所以选项C加强后进生的教育符合题意,选项D是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中的观点,也符合本题题意,故选CD。
29.ABCDE
【解析】五个选项都属于主题班会的范畴。
30.ABDE
【解析】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活动。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意义有:(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试题推荐: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7-2010年)
直击考点,实战演练:章节习题 模拟套题 每日一练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9套
本文导航- 第1页: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填空题;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判断说明题
- 第6页:答案:简答题;论述题
二、填空题
1.保罗•朗格郎
2.杜威
3.培养人才
4.成熟机制
5.高尔登
6.人才观
7.民主、和谐、平等
8.生命健康
9.教育机智
l0.卢梭
11.学科课程标准
l2.杜威
13.实践锻炼
14.1862
15.引文注释
三、判断说明题
1.答:错误。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答:错误。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的目标,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是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二者彼此关联,但是不能相互取代。
3.答:错误。
广义的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第三,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4.答:错误。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但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知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
5.答:错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研究者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实践开展研究,通过实践检验真理,教育科学研究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研究。
试题推荐: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7-2010年)
直击考点,实战演练:章节习题 模拟套题 每日一练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9套
本文导航- 第1页:不定项选择题1-15
- 第2页:不定项选择题16-30
- 第3页:填空题;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
- 第4页:答案:不定项选择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判断说明题
- 第6页:答案:简答题;论述题
四、简答题
1.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我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这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1分)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我国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两个方面,生理发展包括身体发育、机能成熟、体质增强;心理发展指智、德、美几个方面的联系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2分)(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只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教育要反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成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要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教育结构要适应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企业的技术结构。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意味着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2分)
2.答: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课程评价的内涵:(1分)
第一,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1分)第二,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分)第三,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1分)
第四,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1分)
3.答:认知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第一,柯尔伯格对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符合我国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是可信的,我们可以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其进行修正;(2分)
第二,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1分)
第三,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经验方面颇有经验,但是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2分)
4.答:(1)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2分)
(2)班会具有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等特点。(2分)
(3)班会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主题班会。常规班会又称班务会,是班主任按照固定的日程组织安排的班会活动,如晨会、周会等;生活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结合班级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讨论德、智、体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引导学生发扬优点、纠正缺点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它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1分)
五、论述题
1.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教育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德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存在一些问题。
(1)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中学生道德建设,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使广大中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2分)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学生德育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对外开放使中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对世界了解更多,知识面更加广阔;但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使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中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产生影响。(1分)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等现象、一些地方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价值观扭曲等,也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1分)
再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1分)
(2)当前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1分)
第二,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1分)
第三,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1分)
第四,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1分)第五,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1分)
(3)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第一,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1分)
第二,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1分)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1分)第四,积极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方法和形式。(0.5分)
第五,坚持知与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1分)
第六,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0.5分)
2.答:这个案例中的班主任用这种方式对待小明侵犯了小明的人格尊严权,违背了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违背了班级管理中个别教育的基本要求。(2分)
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进到特殊的保护责任。材料中的班主任,对小明不讲究方法的粗暴批评,侵犯了小明的人格尊严权。(3分)
我们提倡一种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材料中班主任对小明的批评与质疑,是对这种和谐的、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的背离,是错误的。(3分)
小明是后进生,班主任对后进生应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而不是如材料中的张某那样对其进行评价和毫无根据的质疑。(3分)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以材料中的张某为鉴,切实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后进生问题。(2分)
(联系实际论述,酌情再给1—2分)
试题推荐:
2012年山东省《中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考试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07-2010年)
直击考点,实战演练:章节习题 模拟套题 每日一练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9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