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教育学A全真模拟试卷(二)
- 第1页:第I部分选择题
- 第2页: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 第3页:参考答案及解析
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
教育学(A级) (二)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远古教育包括的特点有( )
A.非独立性
B.等级性
C.阶级性
D.独立性
2.古代教育的特点是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和( )
A.贫乏性
B.独立性
C.狭隘性
D.普遍性
3.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 )
A.对知识技能的推测
B.对心理素质的推测
C.对综合能力的推测
D.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4.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是( )
A.教员角色
B.领导者角色
C.心理医生角色
D.管理者角色
5.学生的社会地位牵涉一个学生哪一方面的问题( )
A.义务
B.能力
C.事业
D.权利
6.下列哪一项是权利的主体( )
A.婴儿
B.青少年
C.妇女
D.老人
7.家庭结构在其完整性上,可分为常态家庭和( )
A.缺损家庭
B.离异家庭
C.非常态家庭
D.多子女家庭
8.学生受到社区文化的陶冶或熏染的性质、方向和程度是不一样的,从大范围上可分为城市和( )
A.郊区
B.商业区
C.乡镇
D.农村
9.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 )
A.夸美纽斯和斯宾塞
B.夸美纽斯和杜威
C.杜威和克伯屈
D.克伯屈和斯宾塞
10.在隐性课程的结构中,处于隐性课程的最深层;是隐性课程的“硬核”的是( )
A.物质-空间类
B.组织-制度类
C.文化-心理类
D.精神-潜在类
11.中小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核心是( )
A.基本事实
B.基本概念
C.规则、规律及原理
D.有关活动方法的知识
1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赞科夫
D.维果茨基
13.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这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 4-在教学中,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是贯彻(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5.既是学习的结果又是学习的原因的是( )
A.练习
B.发现
C.评价和态度
D.动机
16.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为( )
A.7小时
B.8小时
C.9小时
D.10小时
17.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不包括( )
A.学习条件的最优化
B.学习过程的最优化
C.学习内容的最优化
D.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18.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是( )
A.生理素质
B.心理素质
C.审美素质
D.道德素质
19.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 )
A.艰苦奋斗
B.团结互助
C.开拓创新
D.一心为公
20.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顺序是( )
A.情、知、意、行
B.知、情、意、行
C.知、意、情、行
D.情、知、行、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学校影响学生个体成长的微观环境包括( )
A.同伴影响
B.花盆效应
c.教师的期待效应
D.父母的期待效应
E.朋友效应
22.隐性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应注意的事项包括( )
A.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
B.发挥教师的作用
C.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克服隐性课程中的消极因素
E.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
A.传授知识
B.形成技能
C.培养智能
D.开拓视界
E.发展个性
24.品德的主要成分包括( )
A.道德方向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E.道德行动
25.素质教育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 )
A.整体性
B.基础性
C.社会性
D.内化性
E.综合性
试题推荐:
201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教育学A模拟试题及答案4套
四川教师资格考试A/B级试题
本文导航- 第1页:第I部分选择题
- 第2页: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 第3页: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26.社区文化是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 )
27.显性课程又称活动课程。 ( )
28.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是知识学习。 ( )
29.素质教育是指家长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 (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0.青少年发展中所经历的心理冲突、矛盾和困扰有哪些?
31.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32.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33.试述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学生平常打架成性,动不动就打人,经过老师的关心、开导,他对自己打架的错误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做了深刻的检讨。后来打架确实少了,表现好了,但有一次他见一个同学把学校的乒乓球拍装在书包里想带回家,他向他要,那个学生不给,在争论中他又打了那个学生,但事后有后悔心理。
问题:请结合上述案例和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谈谈上述案例体现了什么样的德育原则。
试题推荐:
201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教育学A模拟试题及答案4套
四川教师资格考试A/B级试题
本文导航- 第1页:第I部分选择题
- 第2页: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 第3页: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远古教育的特点包括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三个方面。
2.[解析]古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在于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和狭隘性。
3.[解析]教育对学生的期望包括对学习潜力的推测和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4.[解析]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
5.[解析]学生的社会地位是一个学生的权利问题。
6.[解析]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
8.[解析]学生受到社区文化的陶冶或熏染的性质、方向和程度是不一样的,从大范围上可分为城市与乡镇区域。
10.[解析]文化一心理类主要指学校的各文化学科、校风、班风、群体规范、社会信息、课堂教学气氛等方面内容对学生产生的显性课程以外的潜在性影响。这一类处于隐性课程的最深层,是隐性课程的“硬核”,它的隐蔽性最深,惰性最大,最不容易改变。
11.[解析]中小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核心是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13.[解析]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14.[解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
16.[解析]小学生每日需睡足l0小时,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分别需要9小时和8小时睡眠时间。
17.[解析]学生学习方法的目标包括:①学习条件的最优化;②学习过程的最优化;③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18.[解析]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这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
19.[解析]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的道德。其基本规范是:克己奉公,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己救人,自觉献身。其核心是一心为公。
20.[解析]道德品质的形成顺序一般是从道德认识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
二.多项选择题
21.[解析]学校影响个体成长的微观环境包括同伴影响、花盆效应和教师的期待效应。
22.[解析]隐性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应注意: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②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③发挥教师在实施隐性课程中的作用;④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⑤克服隐性课程中的消极因素。
23.[解析]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
24.[解析]任何一种品德都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四种主要成分。
25.[解析]素质教育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四个特点。
三、判断改错题
26.(P194)√
27.(P225)×改正: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28.(P320)√
29.(P346)×改正: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四、简答题
30.(P147-148)
(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
(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31.(P320)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可以把学习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2.(P362-372)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论述题
33.(P356-361)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①道德知识的掌握
道德知识与文化科学知识一样,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分清各种事件与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公正与偏见、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
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是指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正确的道德评价能使品德趋于完善。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内在的动机;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丰富,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虽然受个体发展年龄特点的制约,但也能通过教育给以促进。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据。
①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一般情况下,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便会出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道德动机的同时,必须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实现良好动机的正确行为方式。
②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一贯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潜在的强大内部力量,一旦行为习惯形成便标志着品德的最终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无数次重复、有组织地练习和训练以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六、材料分析题
34.(P364-366)本案例适用的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索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一定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客观地分析,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又要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的地方,并且创造一定的条件,因势利导,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在这个事例中,首先我们应当看到该学生并非简单的重犯错误,其中有爱护公共财物正义感的积极方面,不能认为屡教不改。其次,肯定其动机是正确的,并使他看到自己思想上的进步,但同时,应让他认识到其行为是野蛮的,并使他明确应采取的正当行为。
试题推荐:
2012年四川省教师资格教育学A模拟试题及答案4套
四川教师资格考试A/B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