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
- 第1页:单项选择题
- 第2页: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 第3页: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 第4页:答案:单选题、多选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 第6页:答案:论述题、案例分析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斯普兰格
C.拉伊
D.赞科夫
2.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秦汉
D.隋唐
3.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白板说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6.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教育理念
B.教学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7.“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9.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10.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11.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忌地接受教育
D.能动地接受教育
12.只要给足了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能达到掌握的程度。这是( )。
A.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13.奥运会期间看游泳比赛的记忆属于( )。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陈述性记忆
14.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 )。
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
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
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15.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属于( )。
A.头脑风暴法
B.发展思维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推测与假设训练
16.“鸟是有羽毛的动物”是思维过程的( )阶段。
A.综合
B.抽象
C.比较
D.概括
17.这种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在职业选择上,他们希望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的操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这种人格类型属于霍兰德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 )
A.研究型
B.艺术型
C.现实型
D.社会型
18.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19.对倔强的学生不可采取的矫正方法是( )。
A.心事倾诉
B.认知调整
C.情绪疏导
D.侮辱打骂
20.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观念改革
B.教学方式的改革
C.课程改革
D.普及义务教育
相关试题: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
本文导航- 第1页:单项选择题
- 第2页: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 第3页: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 第4页:答案:单选题、多选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 第6页:答案:论述题、案例分析
1.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 )。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2.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 )。
A.生理的个别差异
B.心理的个别差异
C.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D.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E.性别差异
3.“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
A.遗传的作用
B.教育的价值
C.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
4.德育从内容上看包括( )这几个方面。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世界观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E.道德品质教育
5.课程计划主要由( )组成。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E.学用安排
6.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 )。
A.陈述性组织者
B.程序性组织者
C.比较性组织者
D.分析性组织者
E.综合性组织者
7.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和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8.在英语单词学习中将tiger联想为“泰山上一只虎”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E.谐音联想法
9.下列行为中属于品行性问题行为的有( )。
A.不守纪律
B.欺侮同学
C.考试作弊
D.偷窃
E.孤僻
10.教学媒体包括( )。
A.投影
B.录像
C.计算机
D.黑板
E.图片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表现为______、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2.1623年英国哲学家______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3.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______。
4.校园文化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5.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___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6.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______课程、______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7.学习策略有______策略、______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8.人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______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______的经验过程。
9.动机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成______关系。
10.知识学习这一过程包括______、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相关试题: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
本文导航- 第1页:单项选择题
- 第2页: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 第3页: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 第4页:答案:单选题、多选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 第6页:答案:论述题、案例分析
1.社区教育
2.陶冶教育法
3.教学组织形式
4.社会知觉
5.精加工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2.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3.班级群体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请简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区别。
5.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你对小学德育过程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的认识。
2.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联系实际说明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七、案例分析(25分)
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材料二:“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叶圣陶
材料三: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
2.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材料二,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什么样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师观?
3.材料三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出这一学生观?
相关试题: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
本文导航- 第1页:单项选择题
- 第2页: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 第3页: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 第4页:答案:单选题、多选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 第6页:答案:论述题、案例分析
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C。解析: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斯普兰格是德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性格类型说。拉伊是德国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赞科夫是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创始人。
2.【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答案】A。解析: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着重强调自身的遗传素质在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4.【答案】A。解析:教育是促使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5.【答案】B。解析: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6.【答案】C。解析:教育工作是围绕教育目而展开的,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7.【答案】C。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D。解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指学习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再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对旧的知识进行温习,从而达到牢固地掌握,使新旧知识之间达到融会贯通。
9.【答案】B。解析: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授人以渔”就是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10.【答案】C。解析: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答案】D。解析: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也是如此。
12.【答案】D。解析: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认为: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接受了合适的教学,就能掌握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
13.【答案】A。解析:“看比赛”是典型的情景记忆。
14.【答案】A。解析:敢于承担责任是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之一。
15.【答案】A。解析:考查头脑风暴法的定义。
16.【答案】D。解析: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的过程。
17.【答案】C。解析:现实型人格特征的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在职业选择上,他们希望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的操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
18.【答案】B。解析:“少年期”被称为危机期。
19.【答案】D。解析: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正确引导,不可体罚、打骂。
20.【答案】C。解析: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
二、多选题
1.【答案】AC。解析:实科教育思想是斯宾塞的观点。自然主义教育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是杜威的思想。
2.【答案】CD。解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和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
3.【答案】ABE。解析:“环境决定论”过分夸大了环境对人的作用,完全忽视了遗传和教育的作用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影响。
4.【答案】ABE。解析:我国的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5.【答案】ABCDE。解析:课程计划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以及编写教科书的系统化的活动,以上五方面都包括在内。
6.【答案】AC。解析: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7.【答案】BCD。解析: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根据定义,动机应该有激发、指向、调节与维持功能。
8.【答案】BCE。解析:题干是谐音联想法的实际运用。
9.【答案】ABCD。解析:孤僻是性格缺陷。
10.【答案】ABCDE。解析:教学媒体正不断更新,从简单的实物、书本、录音、录像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都是教学媒体。
相关试题: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
本文导航- 第1页:单项选择题
- 第2页: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 第3页: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 第4页:答案:单选题、多选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 第6页:答案:论述题、案例分析
1.导向功能
2.培根
3.因材施教
4.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5.创新能力
6.基础型;拓展型
7.认知;元认知
8.语言;个体
9.倒U型
10.知识获得
四、名词解释
1.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其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2.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5.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答案要点】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脑力劳动,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的全面性;二是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教师劳动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教师劳动的成果是学生个体的发展,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品德的完善,总之是精神性的成果。
3.【答案要点】
(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在班级群体中由于和老师、同学的接触和交往,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体验到了人际交往的原则,学会了人际交往的技巧。
(2)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人的自我概念的获得是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和将他人的看法内化两种方式实现的,学生在班级中通过此途径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
(3)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班级气氛和谐,具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反之则不能。
4.【答案要点】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学习不起作用,因为刺激带来了所希望的反应,刺激本身就是强化。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尽管更接近于桑代克的理论,但也不同于桑代克对学习的解释,桑代克认为奖励能加强存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斯金纳则认为,反应加强的不是S—R联结而是相同行为再发生的频率。
5.【答案要点】
(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几种注意。
相关试题: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
本文导航- 第1页:单项选择题
- 第2页: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 第3页: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 第4页:答案:单选题、多选题
- 第5页:答案: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 第6页:答案:论述题、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
小学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知、情、意、行是构成儿童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知。知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它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所以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始,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政治观点、思想态度等。
②情。情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的形成是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儿童的情感,要善于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良好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进一步体会到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和需要,进而发展其深厚的情感。
③意。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
④行。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点与相应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在小学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
(2)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这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3)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儿童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总之,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面开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2.【答案要点】
学习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发生的,它会受到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1)相似性。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形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定势和学习方法定势会影响到迁移的性质、程度。根据定势对前一影响的双重性,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见到定势的消极影响。
教师如能将迁移理论应用到教学实际中,那么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具体如下:(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其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①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②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七、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
(1)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要更重要。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叶圣陶先生一语道破了教师主导的教师观。落实主导性的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①启迪学生做人;②引导学生会学习;③激励学生会思考;④引导学生能实践。
(3)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要提倡学生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相关试题: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