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知识》模拟试卷
2013年特岗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理论知识》模拟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苟子
C.孟子
D.墨子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 )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现象
3.个人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可以称之为( )。
A.道德性
B.道德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信念
4.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 )。
A.小组
B.班级
C.年级
D.学校
5.不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的项目是( )。
A.打扫校园
B.植树造林
C.拥军优属
D.帮老助残
6.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7. ( )是班主任的一项任务和重点工作。
A.思想品德教育
B.文化学习指导
C.身心健康教育
D.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
8.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这种教育的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10.将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这是(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11.“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12.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 )。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型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13.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4.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
A.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B.强调模仿的作用
C.强调强化的作用
D.强调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15.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16.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 )。
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
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17.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被培养成为一个画家。这说明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 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8.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9.( )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 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隐性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20.对接到大学通知书时愉快心情的记忆,就是( )。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运动记忆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22.贝尔一兰卡斯特制又被称为( )。
A.巡回教学制
B.导生制
C.学年制
D.班级授课制
23.保持信息在1秒钟以内的记忆是( )。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瞬时记忆
D.永久记忆
24.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 )。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25.强光刺眼会引起瞳孔收缩,这是一种( )。
A.获得的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生来的反射
26.有人急躁易怒,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安静沉稳,有人胆小扭捏,这是个体心理特征中( )。的表现。
A.性格
B.情绪。
C.人格
D.气质
27.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这是一种( )。
A.替代强化
B.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负强化
28.“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9.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目标是( )。
A.知识和技能目标
B.智能和性格目标
C.环境目标
D.身体目标
30.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 )予以保障。
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把答案填在 题中横线上)
1.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_________相结合。
2.学生的合法权利主要有受教育权和_________。
3.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_________ 之中。
4.操行评定主要通过学生自评、集体互评、_________等三种途径实现。
5.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_________三个方面阐述课程具体目标。
6. 1904年颁布了_________ ,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7.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_________时期。
8.课外活动制订计划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可行性、_________和明确性。
9.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_________两种。
10. _________ 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地促进迁移的教学?
2. 试述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30分)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2.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 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着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出发,评价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五、写作题(本大题30分)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串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
请以“终身学习,,为话题,结合教师职业,谈谈你的认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单项选择题
1. C[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人的本性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质就能得到发展。
2. B[解析]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普通中小学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3. 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性的概念。当个人行为由道德观念支配而仍未形成品德之前的道德表现可以称之为道德性。
4. B[解析]班级是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中学生活动、交往的场所,是学校整个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5. 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学课外活动的内容”,社会公益活动是学校组织的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和支援服务活动。植树造林、拥军优属和帮老助残都可以体现出社会公益服务的要义,而打扫校园则不符合社会公益活动要求是“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要件。故本题选A。
6.D[解析]略
7. A[解析]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思想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和任务之一。
8.D[解析]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9. 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体现的是教育机会的均等,是反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全民化不一定否定专制化。
10.B[解析](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课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11.A [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环境和教育者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即体现了陶冶教育的方法。
12.C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无意注意”这一知识点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来组织教学,刺激物强度的对比关系会影响无意注意,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显著、特别突出,就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可见,字体颜色的搭配就是为了使色彩对比更加鲜明,以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故本题选C。
13.A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14.A [解析]根据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
15.A[解析]概念同化是直接给出概念,再举例揭示概念本质。其典型方式是接受学习。
16.C[解析]社会心理学家舒茨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17.A[解析]遗传素质会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某种可能性。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具备被培养成为一个画家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他没有成为画家的“遗传素质”。
18.A[解析]略
19.A [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0.C[解析]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方式的记忆。
21.D[解析]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
22.B[解析]贝尔一兰卡斯特制又被称为“导生制”,其组织形式是: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23.C[解析]略
24.B [解析]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5.B[解析]无条件反射是在人类种系的进化发展中形成且逐渐固定下来并遗传给下一代的反射方式,强光刺眼会引起瞳孔收缩是人类先天就有的。
26.D[解析]气质是先天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7.A[解析]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
28.A[解析]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29.A[解析]略
30.D[解析]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二、填空题
1.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2. 人身权
3.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4. 班主任评定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 癸卯学制
7. 文艺复兴
8. 协调性
9. 事实说服
10.课程
三、简答题
1. [参考答案](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进度;(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 [参考答案](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①要控制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②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③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到有兴趣。 (2)努力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3)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四、材料分析题
1. [参考答案]这种做法违背了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产生心理障碍。
2. [参考答案]该教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的方式,严重挫伤了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五、写作题 [参考例文]
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类将进入学习化社会,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将不断发展。而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教师则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所以,“终身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缘由: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此,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已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而在众多角色中,最基本的角色还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有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停地学习,终身学习。